【篇一:不懂句子結構】
要成功翻譯一篇英文文章,既要對英語原文理解正確無誤,又要把漢語表達得流暢通順。但在這兩者中,正確理解原文既是起點也是關鍵。而要做到正確理解原文,就需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特別是英語句型結構知識和正確分析英語句子結構的能力。分析英語句子結構,是理解英語句子含義的基礎。許多考生反映,一看到長句就恐慌;再加上幾個不認識的單詞,直接就發(fā)懵了,根本不知道原文講什么,所以只能認識幾個單詞就翻譯幾個單詞,寫出的譯文自己都不知所云。這怎么能得高分呢?下面我們來看幾個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
【例1】 My point is that the frequent complaint of one generation about the one immediately following it is inevitable。
【譯文】我認為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抱怨是難免的。
【分析】原句雖短,但要正確分析句子結構也不容易。由于受inevitable慣用法的影響,很多人可能直接將it is inevitable 看作一句話,這樣就沒有正確分析句子結構,結果必將影響到翻譯的質量。事實上,這句話的主干是my point is that the complaint is inevitable, it是following的賓語,指代one generation。另外,本句也要注意complaint…about的用法和the one 的指代(the one generation)。
【例2】 In reality, the lines of division between sciences are becoming blurred, and science again approaching the “unity” that it had two centuries ago—although the accumulated knowledge is enormously greater now, and no one person can hope to comprehend more than a fraction of it。
【譯文】盡管現(xiàn)在積累起來的知識要多得多,而且任何個人也只可能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事實上,各學科之間的界限卻變得模糊不清,科學再次接近于兩百年前那樣的“單一整體”。
【分析】原文破折號前有兩個連接詞,但只有兩個主謂結構,所以可斷定有部分謂語省略(…science is again approaching…);it 代替science。破折號后句子完整,it代替knowledge。翻譯時,根據(jù)漢語表達習慣,先譯讓步狀語從句,再譯并列主句。
【篇二:誤解邏輯關系】
在正確理解原文句子結構的基礎上,如果局限于原文的句子結構,沒有真正弄懂各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也會造成誤譯。這是因為,英語中的許多連接詞本身就有不同的含義,比如as,既可以引導原因狀語從句,也可以引導時間狀語從句和定語從句,還能和其他詞構成新的引導詞和短語等;而且某些連接詞引導的從句的表面邏輯關系與實際邏輯關系并不相同,比如所有的定語從句看起來都是作定語,但實際上有時卻從原因、結果、目的或條件等方面對被修飾詞加以限定,所以為了更確切地表達這種邏輯關系,往往將一些定語從句譯成相應的狀語從句。另外,在正義反說或反義正說方面,還有對狀語是修飾限定動詞還是整句話,某些詞語是作狀語還是作定語,或者是否存在否定轉移的理解等,都可能造成邏輯關系的誤譯。例如:
【例1】 In our travels, we didn’t find the power of women as pervasive in the communes as in the cities。
【譯文】在旅行中,我們發(fā)現(xiàn)婦女在公社中的影響不如她們在城市中的影響那樣廣泛。
【分析】這是明顯的否定轉移,句中實際否定的部分是not so pervasive in the communes as in the cities,而不是如原文所看起來的那樣否定find。
【例2】 The composer began his musical career as a violinist。
【譯文】(誤)作曲家開始了小提琴手的音樂生涯。
(正)作曲家是以拉小提琴開始他的音樂生涯的。
【分析】本句中的as a violinist, 從形式上看,既可作狀語,也可作定語,修飾began。那么,它到底是狀語還是定語呢?從語法上很難分析清楚,這時要借助于語義,從邏輯關系來判斷。如果是作定語,那么應該譯為“作曲家開始了小提琴手的音樂生涯”,這不合邏輯:既然是“作曲家”,那么就算是音樂人士了,怎么能“開始小提琴手的音樂生涯”?所以,只能是作狀語,應該翻譯成“作曲家的音樂生涯是以拉小提琴開始的”,或者“作曲家是以拉小提琴開始他的音樂生涯的”,這樣才符合邏輯。
【例3】 Now some merchants have been exposed to the charge that they reserve their soya beans with ulterior motives。
【譯文】(誤)現(xiàn)在有些商人已經收到他們儲存大豆有其不可告人目的的指責。
【篇三:缺乏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孿生體,沒有不受文化影響的語言,也沒有不用語言傳播的文化。無論是在英譯漢還是漢譯英的實踐中,無論是在日常交往還是正式場合,由于缺乏對英美文化的了解而造成的誤譯比比皆是,常常會鬧出笑話,甚至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損失。比如:
【例1】 Television has changed the importance of issues. It can be argued that since the 1960 presidential debates we have elected people, not platforms。
【譯文】電視已經改變了政治見解的重要性?梢宰C明,自從1960年以來的總統(tǒng)選舉中,我們選擇的是人,而不是政治綱領。
【分析】Platform一詞的原意是“講臺、講壇”,但經常被引申用來指美國各黨的“競選綱領”,這是因為在美國總統(tǒng)大選期間,代表美國兩大黨派競選的候選人都要在講壇上闡述各黨的競選綱領。如果將這里的platform簡單地譯為“講臺”,就會產生誤譯,表明對美國大選缺乏一定的了解。
【例2】 The blue chip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too, although down 12% form its all time high, was broadly back to its November value。
【譯文】匯集績優(yōu)股的道瓊斯工業(yè)指數(shù)雖然從歷史高點下跌了12%,也大幅回升到了去年11月份的價位。
【分析】原文中的blue chip字面意思是“藍色的籌碼”,源自撲克牌游戲;在證券市場上,它是指股市中那些業(yè)績優(yōu)良的績優(yōu)股,比如IBM、GM等在股市上表現(xiàn)良好的上市企業(yè),他們的股票通常都是投資者所青睞的。盡管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直譯成“藍籌股”,但意譯成“績優(yōu)股”意義更為明顯。
【例3】 Suddenly, being wined and dined was considered insulting, part of the male conspiracy to keep us (female) in our places, so we got out our chequebooks and went Dutch。
【譯文】突然間,讓男人請去飲酒進餐被認為是一種侮辱,認為這是男人們讓我們安分守己的陰謀,所以我們拿出自己的支票簿,各付各的賬。
【分析】go Dutch是指美國社會中的一種付賬現(xiàn)象,也就是在越來越多的社交活動中,人們在付賬的時候通常采用各自付賬(AA制)的形式。這主要是受婦女解放運動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越來越多的女性追求獨立,不再依賴男性付賬,而采取各種付賬的形式。
所以,了解英美語言國家的文化,是一個英漢翻譯者的必修課。對于考研的學生來說,出國體驗這種文化是不現(xiàn)實的,但不能因此就因噎廢食,相反,要從實際出發(fā),利用各種現(xiàn)實途徑,通過報紙、網絡、書刊雜志來積極了解英美文化,在努力實現(xiàn)考研奮斗目標的同時,切實提高自己的翻譯、表達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