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
近,我細讀了《習*的七年知青歲月》,該書以訪談實錄的形式再現(xiàn)了習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陜北黃土高原七年知青歲月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通過學習和研讀,深受震撼和沖擊,進一步加深了對習總書記的敬仰,我們要像總書記看齊,求真求實講奉獻、盡職盡責敢擔當,書寫精彩無悔的人生。
《習*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部歷史書、教科書、指導書,是探尋黨的領袖成長足跡的珍貴實錄。書中并沒有記錄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親歷者閑話家常中展露的歷史細節(jié)。習總書記的成長故事,潤物無聲、富有滋養(yǎng),讓人不知不覺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發(fā)、受到召喚。
習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闭_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堅強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就能以不屈不撓、充滿自信的姿態(tài)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基層歷練造就了擔當意識。知青時期習*在1969年到陜北插隊的時候還不到16歲,是全國1600萬知青中年齡小的,而他所去的陜北又是條件艱苦的地方,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習*沒有抵觸,沒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與群眾一起放羊、鍘草、挑糞、拉煤、攔河、打壩,什么苦活累活臟活都干,下雨刮風在窯洞里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白天放羊,什么活都干,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一干就是七年,連村里的人都感嘆:“*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來的,但是干活跟咱農(nóng)村人一樣,一點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愛學習,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勤奮好學造就了博學多才。知青習*在梁家河那種吃不飽穿不暖,每天要進行高強度勞動的惡劣條件下,依舊沒有忘記學習,只要有一點時間就坐下來看書,陜北老鄉(xiāng)曾回憶,“他每天下地干活回來,吃完飯就看書,到了晚上,他就點一盞煤油燈看書,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下,*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覺!痹诓尻犉陂g,面對特殊歷史時期的苦難和磨礪,習*沒有抵觸,沒有怨言,堅持廣泛閱讀書籍,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習總書記指出,“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廣大青年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增強本領。
艱苦的環(huán)境造就了堅強的意志。習*是當時下鄉(xiāng)隊伍中“年齡小、去的地方苦、插隊時間長的知青”,他帶著“黑幫子弟”的身份走進知青隊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視,忍受著各種各樣的不公平。他和鄉(xiāng)親們打成一片,闖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然而,正是這樣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和思想政治環(huán)境,寬大了他的胸襟,思想得到淬煉,境界得到升華。七年光陰,錘煉了習*同志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塑造了他剛強堅毅、勇敢無畏的鮮明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
歷史和現(xiàn)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我們要以知青習*為榜樣,就是要學習他忠于青春,珍惜時間學思悟踐,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質。學習他忠于理想,堅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崇高品格。
群眾觀念造就了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是黨的根本宗旨,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是我們不變的初心,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把群眾的事做細做實、抓常抓長,使改革發(fā)展出實效、見長效,真正成為百姓的貼心人、發(fā)展的領路人。
知青習*用七年時間,扎根中國基層,與普通農(nóng)民朝夕相處,在服務群眾中了解了農(nóng)民、了解了中國,他的奮斗歷程是青年人不負韶華、勤于學習、敏于求知的生動案例,是青年人勇?lián)鷼v史使命,關心人民、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的生動表達,是青年人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相結合,用青*托起“中國夢”的光輝典范。
我們要努力學習知青習*的優(yōu)秀事跡,學習他堅定理想、熱愛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腳踏實地,再接再厲,在億萬人民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進行的偉大奮斗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用青春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我們要以學習《習*的七年知青歲月》為契機,把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學實學透、學以致用,從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堅定信念,心系群眾、真抓實干,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xx大勝利召開,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范例二
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習*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本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書籍,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而我本人也是愛不釋手,讀完了還再想讀,意猶未盡。
懷著虔誠的心閱讀《習*的七年知青歲月》,書中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歷史事件、蘊含的精神力量深深打動了我,引起情感強烈共鳴,從中找到了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源,讓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和洗禮,更對讀書學習、理想信念、工作與生活、個人與集體、小家與大家、責任與擔當、服務與奉獻、苦與樂、得與失、人生觀、價值觀等等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考。
堅定理想信念,敢于擔當,才能成就事業(yè)。習總書記在陜北的七年正處于我們國家一個特殊的時期,是一個黑白顛倒、美丑錯亂的時期。但是,在陜北農(nóng)村的七年,習總書記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只有心里想著、裝著群眾,才會想著為群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習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期間,一心想著為當?shù)厝罕娹k實事,試圖改變當?shù)芈浜竺婷。為群眾做實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就是在那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下,習總書記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內心深處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黨的xx大以來,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就與他這種敢于擔當?shù)木窈蜌飧庞嘘P。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敢于擔當?shù)木,需要我們每一個共產(chǎn)黨員都必須具備并在實際工作和生活細節(jié)中時時處處去體現(xiàn),因為敢擔當才能辦大事,敢擔當才能成偉業(yè),敢擔當才能為人民。
學習,才能走向未來。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習才能改變命運,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獲得知識和力量。習總書記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卻“癡迷”讀書,“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習總書記后來回憶道:“我并不覺得農(nóng)村7年時光被荒廢了,很多知識的基礎是那時候打下來的!边@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總書記的人生軌跡,從梁家河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基層工作到治國理政,習總書記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習總書記說:“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chǎn)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鼻趯W為他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了特有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更加厚植了他在治黨治國治軍中的政治理念。這也告訴我們,只有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分析,既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又在實踐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新本領,我們才能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走向未來。
艱難環(huán)境的磨礪是人生寶貴的財富。艱難困苦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害一個人。究竟如何,關鍵看每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習總書記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一開始要過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中,習總書記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磨礪得更加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精神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提升,認識得到了提高,堅定了要貼近黃土地,貼近農(nóng)民,下決心扎根農(nóng)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落后面貌。延川貧瘠的土地,讓習總書記了解了農(nóng)村基層,了解了中國貧困農(nóng)村的面貌。在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動詮釋了他說的那句話:“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彼S土地,于實處用力,用青春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華彩篇章。習*的七年知青歲月讓我懂得了這樣的道理:只要保持一顆永不言敗、無所畏懼的心,人生就沒有什么難題。
群眾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總書記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要為群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習總書記曾自述:“7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苯裉,習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把人民作為我們力量的源泉”,到貧困地區(qū)體察民情,一再強調脫貧要攻堅、脫貧要精準,這與他七年知青經(jīng)歷所形成的為民情懷息息相關。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公務員,我們要不斷增強宗旨意識,弄清“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用心服務,履職盡責,干好本職。
閱讀《習*的七年知青歲月》,讓人不知不覺從中受到教育、受到啟發(fā)、受到感染、受到召喚,給人以面對艱險的信心、勇氣和力量,給人以永恒的啟發(fā)和滋養(yǎng)。習總書記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質深深感動了我,使我獲得強大的正能量,激勵我前行。
范例三
通讀全書,撼人心魄的,莫過于青年習*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氣神”,這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干事創(chuàng)業(yè)要有狠勁。書中,每一名受訪者都提到,習*能吃苦,“他一點兒都不惜力,甚至比我們干活還拼命”“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開始*。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能一直拼命干,從來不‘撒尖兒’”“從村里往地里挑糞,那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沒過多久,*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這就是“狠勁”;“有,我和*摔跤……被我摔倒在地上。*雖然輸了,但他這個人很倔強,就是不服我,還要和我比試。”這就是“狠勁”;“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里路才借到手”,這就是“狠勁”。
青年習*完全融入到梁家河的群眾中去,成了名副其實的“老陜”,之所以這樣拼命,原因只有一個,狠勁給予人力量,干事創(chuàng)業(yè),不干則已,一干就全力干好,天大的困難也要排出。在梁家河,他帶領群眾修道路、打淤地壩、辦鐵業(yè)社、建代銷點、打大口井、發(fā)展沼氣,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干,“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干一件成一件,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有這樣的狠勁,心中就擁有了無限力量,有了這樣的力量,又有什么事干不好呢?
干事創(chuàng)業(yè)要有韌勁。下定決心,排出萬難,拼命干好一件事是“狠勁”,而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干成一系列事情就需要“韌勁”。青年習*在知青中“年齡小,去的地方苦,在農(nóng)村待的時間長”,幾年中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成了村里的壯勞力和種地的好把式。在“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政治氣氛中,在交通閉塞、缺衣少食、黃土漫天的陜西農(nóng)村,在“別人是從零開始,習*要從負數(shù)開始”的境遇下,在承受著常人難于想象的精神壓力下,我們沒有讀到牢*,沒有聽到抱怨,更沒有看到沉淪。我們看到的是日復一日積極勞動,開荒、種地、鍘草、放羊、拉煤、打壩、挑糞……幾乎沒有歇過的青年習*;我們看到的是遞交了8份入團申請書、10份入黨申請書,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為老百姓辦好事”,對乞討的老漢“解衣推食”,對智殘的靈娃牽腸掛肚,多次給群眾送大衣、棉被及糧票,矢志不渝、堅守初心的青年習*;我們看到的是年復一年求知若渴,當血氣方剛、精力旺盛、十六七歲的其他知青外出游玩,他卻獨坐“冷板凳”,抱著“大部頭”猛啃,滿足“書癮”的青年習*;我們看到的是成年累月帶領村民頑強拼搏,以不抓出成果不松手、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決心和韌勁,帶領群眾辦成一件又一件事情,像“錘子釘釘子”一樣,一錘接著一錘敲,一顆接著一顆釘?shù)那嗄炅?;我們看到的是一起插隊的同學和校友,或入伍、或招工、或招干、或上學、或通過其他途徑陸陸續(xù)續(xù)、一個一個地走了,自己卻仍然留在農(nóng)村,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該干活干活、該讀書讀書的青年習*。
在看不到未來,一切都變幻莫測中,這股韌勁何來?來自于習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所說的“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來自于“扎根農(nóng)村”“為群眾辦實事”“像父兄一樣好好在農(nóng)村干一場”的堅定信念。正是這種定力,這股“韌勁”,“*在困境中實現(xiàn)了精神升華”,成就了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習*,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新生活、新時代。
干事創(chuàng)業(yè)要有闖勁。闖勁是勇敢者的豪氣,是探索者的銳氣。只有敢闖敢試、先行先試,才能破舊立新,才能開辟新路。書中,青年習*帶領村民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新生事物,在當時的政治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都面臨挑戰(zhàn)和考驗。在只講集團利益,不能宣揚小集體利益或個人利益的當時,連打壩,增加耕地的事都不被允許,討論打壩的時候,村民們心懷顧慮,武剛文(小名“隨娃”,時任生產(chǎn)隊長)就因為帶領生產(chǎn)隊開荒,被當時的縣委書記“免職”;設立代銷點,被采訪者石春陽曾說:“國家以糧為綱,一切以糧食生產(chǎn)為中心,*搞這些副業(yè),是有一定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對政策方面把握得很嚴謹”“*辦的代銷點既不違背政策,又是便民惠民的好事情”;辦沼氣,“這可是咱陜西破天荒的一件事情”,老年人就議論說:“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正在習*帶領村民破土施工之際,有人說風涼道:“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有人甚至斷言:“沼氣過不了秦嶺!”習*并不理會這些,他鼓動戰(zhàn)友們說: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歷經(jīng)千辛萬苦,沼氣終究辦成,“梁家河亮起了陜北高原的第一盞沼氣燈,一舉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當時,整個延川縣都轟動了!彪S后,沼氣在陜西省全省推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決心、信心!這,就是“闖勁”。
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青年習*從未猶疑、退縮過。從一組組采訪中,我們看到的是青年習*任趙家河的社教干部和梁家河的大隊支書后,終保持一種如牛負重的使命感、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一種寢食難安的責任感。他曾跟雷平生交心:“我74年不上大學了”“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xiāng)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1975年,當離開梁家河上大學時卻流下眼淚。這,就是青年習*的深情、責任、擔當,這,就是“闖勁”。
反觀xx大以來,習總書記所做的一切戰(zhàn)略部署,從“中國夢”到“兩個一百年”,從推動發(fā)展到深化改革,從經(jīng)濟結構調整到“四個自信”,從外交布局到軍隊改革,從反腐到扶貧,無不體現(xiàn)著狠勁、韌勁與闖勁。
作為大國領袖,習總書記身上有很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品格風范,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特別是作為紀檢人,我們肩負著黨章賦予的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職責,要隨時處理好正人與正己的關系,打鐵要靠自身硬,我們更需要“狠勁”“韌勁”與“闖勁”,這是我們要深入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