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葉圣陶說:“寫作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比~圣陶先生還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比~圣陶先生的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guān)系。我們要抓住作文訓練這個“流”,就必須從生活這個“源”中汲取營養(yǎng)和素材。所以,要想學生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就必須教會學生面向社會,關(guān)注生活,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自己獨特的眼光與視角去觀察周圍的客觀事物,并建立感情,再將這感情融進寫作中,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樣寫出的文章就不愁沒有感情,沒有感染力。
生活的每一天都會發(fā)生許多事,當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甚至有些事看起來很平淡不起眼,如果我們不去用心品味,也許過去了它全然不留一點痕跡,導致作文時提筆便覺無事可寫、無話可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凡事都仔細琢磨品味一下,經(jīng)常與身邊的親人、朋友、教師、同學等進行換位思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看待事物,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為了讓學生能從生活中收集寫作素材,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筆者從七年級開始就要求每個學生寫周記,周記的內(nèi)容一定要從生活中選材,有教師命題,也可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寫本周中印象最深的事情。經(jīng)過三年不間斷的訓練,批閱每周的周記成了筆者期盼的一件樂事,因為學生作品中已顯露其真性情,吐露其真感情了,個別語文基礎(chǔ)好的同學已嘗試稚嫩的小說創(chuàng)作了。每次布置周記,筆者都精心選題,關(guān)注學生生活及內(nèi)心感受,力求每次周記都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實踐證明,從生活中選材,讓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寫實感,學生才會愿意寫作,熱愛寫作,讓寫作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學生學習做人的一種歷練。
當然,要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好文章,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多讀勤思的好習慣,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的寫作教學也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喚起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才能讓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筆者認為,我們的寫作教學只有讓學生把握住表達真情實感這一底線,才能讓寫作真正成為學生豐富情感、審視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手段。
【篇二】
寫作技巧的培養(yǎng)
有了可寫的生活素材之后,要想寫出洋溢著真情實感的好文章的關(guān)鍵還在于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對材料進行藝術(shù)加工。加工材料的方法有很多,第一,要合理地運用事件,去粗取精,選擇事例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環(huán)節(jié)作為重點來詳寫,次要一點的環(huán)節(jié)略寫,與中心無關(guān)的干脆不寫。文字的功夫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不能隨意地堆砌材料,所以要大膽取舍,無用而多余的筆墨要刪之毫不留情。第二,要適當?shù)劁亯|和渲染。一件相同的事如果發(fā)生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背景下,往往會有不同的結(jié)果,寫作效果可能會大相徑庭。這就需要我們?yōu)槭录⻊?chuàng)設(shè)必要的前提或環(huán)境。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親買橘子的情節(jié)之所以催人淚下,是因為作者把這一細節(jié)放在家里連遭不幸的背景之下來刻畫的,父親那深深的舐犢之情便躍然紙上。在成功鋪墊的同時,別忘記了恰當?shù)木拔锩鑼懲茕秩練夥,巧妙地烘托人物的心理。第三,綜合運用各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有血有肉的,他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個體,要讓他自己在讀者面前充分的展示。通過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等諸多方面,讓讀者感受到一個栩栩如生的血肉豐滿的形象。當然,描寫時要力求抓住人物的特征,表現(xiàn)其鮮明的個性,有個性才有生命力。
我們在作文評講時,通常也會讀一些優(yōu)秀的或認為有某方面典型問題的學生作品。試問我們在讀學生作品時是否尊重了學生的個人意愿。筆者總是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待學生的作品,不管水平如何,畢竟是學生辛勤勞動的付出。
【篇三】
鼓勵和肯定學生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
素材和技巧都具備后,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多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哪怕他只有一句話或一個詞值得你去讀,我們也應(yīng)該從欣賞他的那句話、那個詞開始評價。在評價時千萬不要對學生的人格作評價,我們應(yīng)該去尊重每一個孩子,欣賞每一個孩子,輕輕地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作為教師,我們不應(yīng)禁錮學生的思維,而應(yīng)逐步引導學生“寫自得之見”,“抒自然之情”。寫作理應(yīng)是對學生自我感悟、自主表達、自我展現(xiàn)等愿望的滿足,只有讓學生融入自由、開放、寬松的寫作氛圍之中,才能夠指導學生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同樣的話題,同樣的材料,一個人給自己、給他人送來的是樂觀的陽光,而另一個人給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卻是悲觀的烏云。這兩種情況其實就是我們在作文中表達心中情感時出現(xiàn)的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真實”。后一種“真實”是一種消極的真實,是我們不值得提倡和鼓勵的“真實”。因為作文是一種有責任的行為,它不僅要對我們自己的心靈成長負責,也更要對別人的心靈愉悅負責。
真情實感是好文章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否則,就猶如剪彩為花,刻紙為葉,盡管精致,卻缺乏生命活力。如果學生在寫作時缺乏真情實感,就只能從主觀上拔高題意,表決心、談志愿;或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滿紙苦悶、彷徨、傷感;或是感情冷漠,調(diào)侃一切;或是胡編亂造,博人歡心。
真情實感可以使學生感動,感動的過程是心靈凈化的過程。如果學生經(jīng)常處于感動之中,他們身上真、善、美的種子就會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篇四】
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因為上帝喜歡他的芬芳。--列夫托爾斯泰我并不是圣人善者,每一次看待別人的眼光也是取決于上一秒別人對待我的態(tài)度。所以這個世界如何對待我,我便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我仍愿肯定這個世界和這世間的人,即使上帝自私。但你的缺陷少于別人,未嘗不是一種可惜,他少給了你一份磨練。反之,你就要多接受別人詫異的眼光。正因如此,你了解自己的處境,也要明白別人的不易?倳诰W(wǎng)絡(luò)媒體上看到一些不道德行為,無可否認,這是道德的缺失,也不值得得到任何人的善待。
有時候看到一些違法行為,父母就會在這時千叮嚀萬囑咐,說話間不經(jīng)意的厭惡表情也令我難以接受:“看到了吧,這就是社會,一定不要隨便相信別人!誰都不要隨便相信!”開始我也會反駁,知道我發(fā)現(xiàn)無濟于事,我并不能改變別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也明白了這也只是父母的過分擔憂。是的,我接受前半句,至于后半句我也只當從未聽過。我還是相信,這個世界無論如何都是好人多,總是做了壞事也是生活所迫,沒有人愿意做千夫所指的小人。我們可以不強求別人原諒他們,但至少要接受他們的懺悔,至少不要否定他們的未來。正如我們不看好別人,也并沒有幾人肯定我們的努力,更多人是嗤之以鼻。
所有的排斥與否定都只是對陌生的沒安全感,當與這個世界成為了朋友,你會發(fā)現(xiàn),他比你原本想象的要可愛的多。好好對待這個世界吧,他也會善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