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孟子《莊暴見孟子》#】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藷o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譯文
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苯又鴨柕溃骸跋埠靡魳吩趺礃影?”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后,孟子在覲見齊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齊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齊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請讓我給大王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偃绱笸踉趪C,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孟子說:“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成就王業(yè),統(tǒng)一天下。”
簡介
“莊暴見孟子”是《孟子》中的經典段落,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下》,內容以莊暴和孟子的對話為形式,闡述孟子想要告訴君主仁君應“與民同樂”、實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鑒賞
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文章由敘入議,先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好樂何如”,然后敘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地勸說齊王要“與民同樂”。文章圍繞著“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這篇對話體議論文,通過孟子與齊王的對話顯示了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
1、循循導入,借題發(fā)揮。
作者并不是開門見山地把自己的論點擺出來,而是巧妙地運用對話的方式,在談話中自然地轉換話題,借題發(fā)揮,從齊王好樂切入,歸結到與民同樂的主旨上。在與莊暴的談話中,孟子只有一句話“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點出了齊王好樂與齊國政治的關系這個論題,但未加論述。在與齊王談話中,孟子又從好樂切入,巧妙地重提論題,然后與齊王兩問兩答,從談話氣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齊王引導到自己的論題上后,孟子才進入自己的談話主題。
2、對比和重復。
本文寫國君是否與民同樂,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運用的是對比方式。兩段話在內容上是對立的,但語言上既有相對之句(如“舉疾首……相告”和“舉欣欣……相告”),又有重復之語(如“今王鼓樂……之音”和“今王田獵……之美”)。這樣論述,就強調了國君同樣的享樂活動,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與民同樂,從而突出了論題。
3、生動形象的議論語言。
本文雖是議論文,語言卻很生動形象,如寫齊王的“變乎色”,寫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論述自己觀點時,完全沒有用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兩幅圖畫,生動自然地得出結論。
4、因利勢導,論辯靈活。
孟子見到齊王就“好樂”的事向齊王發(fā)問。齊王對“樂”的意義并不理解而覺理虧,因而“變乎色”,忙拿“直好世俗之樂”來作托詞,不料孟子卻抓住齊王的心理,因利勢導,借題發(fā)揮,轉換內容,把“好樂”與治國聯系起來,引起齊王的興趣,緩和了談話的氣氛。此時孟子提出“今之樂猶古之樂”,表現了論辯的靈活性。而后的兩個問題“獨樂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引導齊王將談話的話題引入自己的軌道,逐步明確自己的“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
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后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后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