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2018年遼寧特崗教師《教育理論綜合》模擬試題及答案

時間:2018-08-30 10:40:00   來源:無憂考網     [字體: ]
【#教師招聘# #2018年遼寧特崗教師《教育理論綜合》模擬試題及答案#】遼寧省特崗教師招聘筆試內容為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法律法規(guī)和教師職業(yè)道德等內容。©無憂考網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一、單項選擇題

  1.“君子憂道不憂貧”,故孔子把請學稼、學圃的樊遲視為“小人”。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B.古代教育具有鮮明的等級性

  C.古代教育脫離生產勞動

  D.古代教育形式簡單

  2.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思維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依次為()

  A.具體形象思維、直觀動作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B.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C.抽象邏輯思維、具體形象思維、直觀動作思維

  D.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直觀動作思維

  3.在師生關系上存在著影響較大的兩大理論流派,即“教師中心論”和“兒童中心論”!敖處熤行恼摗钡拇砣宋锸()

  A.赫爾巴特

  B.盧梭

  C.杜威

  D.贊科夫

  4.一位新教師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如何與學生搞好關系上,這在教師成長中屬于()

  A.關注情境階段

  B.關注生存階段

  C.關注學生階段

  D.關注教學階段

  5.教學過程階段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A.領會知識

  B.鞏固知識

  C.運用知識

  D.檢查知識

  6.甲、乙兩班同學學習一段材料,甲班同學學習后不久就復習,乙班同學不復習;一周后,甲班同學對該知識的平均保持量為83%,乙班同學的保持量為25%。由此可見,防止遺忘要()

  A.集中復習

  B.分散復習

  C.及時復習

  D.適度復習

  7.教師未經學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張榜公布,或讓學生分發(fā)試卷,這是侵犯學生的()

  A.隱私權

  B.名譽權

  C.受教育權

  D.人身自由權

  8.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是()

  A.教育為誰服務

  B.教育怎樣培養(yǎng)人

  C.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

  D.要把教育引向何方

  9.某生學習成績較差,卻經常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的父親是××級干部,以求得心理滿足。這體現了自我防御機制中的()

  A.升華

  B.代償

  C.退行

  D.轉移

  10.說課是一種科研活動,它的本質是()

  A.實際意義上的上課

  B.一種上課模擬訓練

  C.將自己的教學設計告知聽者

  D.向別人呈現自己的教學形象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心理學家中,屬于行為主義代表人物的是()

  A.安吉爾

  B.華生

  C.斯金納

  D.苛勒

  2.下列屬于《學記》中提出的教學原則的有()

  A.教學相長

  B.及時而教

  C.道法自然

  D.道而弗牽

  3.以下屬于班級授課制優(yōu)越性的有()

  A.性

  B.循序漸進性

  C.實踐性強

  D.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

  4.為在考試中取得好的名次,學生會努力學習,這里的好名次屬于()

  A.正強化物

  B.負強化物

  C.一級強化物

  D.二級強化物

  5.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A.教師

  B.學生

  C.教材

  D.教學手段

  6.受教育者的義務有()

  A.遵守學生行為規(guī)范,尊敬師長,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B.努力學習,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

  C.遵守所在學;蛘咂渌逃龣C構的管理制度

  D.獲得相應的學業(yè)證書、學位證書

  7.奧蘇貝爾按學習的發(fā)生方式將學習的發(fā)生分為()

  A.發(fā)現學習

  B.機械學習

  C.接受學習

  D.有意義學習

  8.對教育評價信息的要求有()

  A.有效性

  B.全面性

  C.可靠性

  D.簡潔性

  9.加涅按學習結果將學習分為言語信息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作技能學習和()

  A.智力技能學習

  B.認知策略學習

  C.知識學習

  D.行為規(guī)范學習

  10.觀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別注意()

  A.每次時間不宜過長

  B.有明確的觀察目的

  C.隨時記錄

  D.可利用現代手段

  三、判斷題

  1.學生是影響師生關系的主要因素。

  2.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3.苛勒的完形一頓悟說與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說是互相排斥對立的。

  4.實物直觀的優(yōu)勢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

  四、名詞解釋

  1.發(fā)現學習

  2.人格

  3.價值觀

  4.效度

  5.班主任

  五、簡答題

  1.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基本規(guī)律)有哪些?

  2.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什么?

  3.簡述影響態(tài)度與品德學習的內部條件。

  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什么?

  六、論述題

  1.試述新課程條件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2.教育心理學的實踐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七、案例分析題

  1983年,加德納在著作《智能的結構》中提出了無論是在定義、評價手段還是在目的方面都不同于傳統(tǒng)智力的“多元智力”概念。多元智力理論于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國內,經過幾年的發(fā)展,到了90年代末,該理論影響日漸廣泛。2000年之后,關于多元智力理論的譯著、論著以及教育期刊上所發(fā)表的文章均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多元智力”熱潮。

  問題:請分析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及其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該句原文為“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币馑际恰熬佑眯那蟮蓝毁M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斌w現古代教育的非生產性。

  2.B。解析:個體思維發(fā)展的順序是由直觀動作思維到具體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

  3.A。解析:關于師生關系,有“教師中心論”和“兒童中心論”兩種對立的觀點。教師中心論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赫爾巴特與凱洛夫,兒童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盧梭和美國的杜威。

  4.B。解析:處于關注生存階段的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因而可能會把大量時間都花在如何與學生搞好個人關系上。

  5.A。解析:教學過程階段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領會知識。

  6.C。解析:針對遺忘發(fā)展“先快后慢”的特點,在學習后不久,復習的次數要多些,時間間隔要短一些,注重及時復習。

  7.A。解析:教師的做法侵犯了學生的隱私權。

  8.C。解析:教育目的規(guī)定了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是培養(yǎng)人的質量規(guī)格和標準,是對受教育者的總的要求。

  9.B。解析:代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10.C。解析: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后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中公師資培訓的活動。

  二、多項選擇題

  1.BC。解析:行為主義可以分為舊行為主義和新行為主義。舊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安吉爾是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苛勒是格式塔學派的代表人物。

  2.ABD。解析:《學記》以教學原則的總結突出,比如教學相長、及時而教、不陵節(jié)而施、長善救失、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

  3.ABD。解析:班級授課制缺乏實踐性,這是它的弊端之一。

  4.AD。解析:當某種刺激增加時,有機體反應概率增加,該刺激即為正強化物;二級強化物是與一級強化物配對后起強化作用的刺激,由社會文化決定的特權、社會地位、財富、名聲等構成決定人類行為的二級強化物。

  5.ABCD。解析:本題考查教學過程的要素。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手段。

  6.ABC。解析:D為學生的權利。

  7.AC。解析:美國的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將學習的發(fā)生分成兩個維度:按學習的發(fā)生方式分為發(fā)現學習和接受學習;按學習發(fā)生時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分為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

  8.ABC。解析:教育評價的信息應盡可能全面,還應當有效、可靠。

  9.AB。解析:加涅按學習結果將學分為五類:言語信息學習、智力技能學習、認知策略學習、態(tài)度學習和動作技能學習。動作技能是指個體不僅僅完成某種規(guī)定的動作,而且指這些動作組織起來構成順暢、合規(guī)矩和準確的整體行為。

  10.ABCD。解析:觀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別注意有明確的觀察目的、隨時記錄、利用現代手段、每次時間不宜過長。

  三、判斷題

  1.×。解析:教師在師生關系中起主導作用,對師生關系的影響大,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傳統(tǒng)教學的重要因素,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

  2.√。解析: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3.×。解析:這兩種學說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嘗試~錯誤說往往是頓悟的前奏,頓悟則是練習到某種程度時出現的結果。

  4.×。解析:在實際事物中,本質因素和非本質因素往往結合在一起,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質因素和關鍵特征。

  四、名詞解釋

  1.所謂發(fā)現學習,就是通過學習者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自行發(fā)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發(fā)現,并不局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

  2.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wěn)定區(qū)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3.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它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

  4.效度是指一個測驗欲測量某種心理特征的準確程度,即測驗的有效性。

  5.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是學校貫徹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骨干力量。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2)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

  (3)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相統(tǒng)一;

  (4)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tǒng)一。

  2.【答案要點】

  (1)實現課程功能的改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lián)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3.【答案要點】

  (1)認知失調;(2)態(tài)度定勢;(3)道德認知。

  4.【答案要點】

  (1)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

  (3)培養(yǎng)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

  (4)從學校與社區(qū)的關系看,教師是社區(qū)開放的教師。

  2.【答案要點】

  (1)幫助教師準確地了解問題;

  (2)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3)幫助教師模擬題并干預學生;

  (4)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教育研究。

  七、案例分析題

  【答案要點】

  多元智力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七種相對獨立的智力,這七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的組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在不同領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加德納提出的七種智力是:言語智力、邏輯一數學智力、視覺一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運動智力、人際智力、自知智力。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對傳統(tǒng)的智力觀念提出了新的詮釋,為我國新課程改革“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提出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與支持。

  (1)積極樂觀的學生觀;(2)科學的智力觀;(3)因材施教的教學觀;(4)多樣化人才觀和成才觀。
篇二
  一、單項選擇題

  1.“只要有人類社會,就有教育!闭f明教育具有()

  A.歷史性

  B.繼承性

  C.永恒性

  D.相對獨立性

  2.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

  A.備課

  B.上課

  C.課后輔導

  D.練習

  3.“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學生,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學生”這種做法所堅守的德育原則是()

  A.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

  B.尊重、熱愛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道德教育和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

  4.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屬于()

  A.企業(yè)法人

  B.機關法人

  C.社會團體法人

  D.事業(yè)單位法人

  5.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訪問、考察,如讓學生參觀博物館,觀看前人創(chuàng)造的金銀玉飾、碑刻書畫,這對理解中國古代史及文明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這種教學形式是()

  A.實物直觀

  B.模象直觀

  C.言語直觀

  D.意念直觀

  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對于中等難度的任務來說,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是()

  A.正相關

  B.負相關

  C.倒U關系

  D.無關系

  7.國家用于全面調整各級各類教育關系、規(guī)范我國教育工作行為的基本法律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8.學校對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

  A.思想教育

  B.教學

  C.綜合實踐活動

  D.團隊活動

  9.抵抗外界*的能力主要體現了個體的()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10.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的內部管理體制為()

  A.教師負責制

  B.校務委員會負責制

  C.家長委員會負責制

  D.校長負責制

  二、多項選擇題

  1.我國中小學課程具體表現為()

  A.課堂教學

  B.課程計劃

  C.教學目標

  D.課程標準

  E.教科書

  2.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學生的身份是()

  A.國家公民

  B.國家和社會未成年公民

  C.國家和社會的成年公民

  D.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E.接受教育的成年公民

  3.成敗歸因理論認為屬于穩(wěn)定歸因的因素有()

  A.努力

  B.運氣

  C.任務難度

  D.能力

  E.外界環(huán)境

  4.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E.道德力量

  5.社會主義教師職業(yè)道德要有利于()

  A.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

  B進一步改善師生關系

  C.對各種關系的全面調節(jié)

  D.全面育人

  E.教授知識

  三、填空題

  1.德育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環(huán)境陶冶和_______三種形式。

  2._______是賈德通過“水下打靶”實驗總結出來的遷移理論。

  3.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_______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

  4.《教師法》明確規(guī)定實行教師資格制度、教師職務制度和教師______制度,從而奠定了教師任用與管理的新機制,構成了教師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

  5.國家鼓勵學校和教師采用_______教育等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6.教師了解學生包括對學生個人的了解和對學生_____的了解兩個方面。

  7.環(huán)境是圍繞在個體周圍并對個體自發(fā)地發(fā)生影響的_______。

  8.教師主要通過_________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四、名詞解釋

  1.因材施教原則

  2.教師的公正

  3.教師人格

  4.學習準備

  五、簡答題

  1.什么是啟發(fā)性教學原則,貫徹這一原則有什么要求?

  2.我國《教師法》規(guī)定教師應履行的義務有哪些?

  3.完整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體系由哪些方面組成?

  4.課堂教學應樹立哪四個基本觀念?

  5.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有哪些?

  六、論述題

  1.簡述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認識功能。

  2.為什么說教育和社會生產力之間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范疇,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為教育具有兩大社會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力,作為生產斗爭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現存的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

  2.B。解析: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因此,上課是提高課堂講授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3.B。解析: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fā)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fā)展內部矛盾的轉化。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特點和當前的思想實際,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熱愛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向學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又要充分尊重、關心和愛護學生。

  4.D。

  5.A。解析:實物直觀通過直接感知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如觀察各種實物標本、演示各種實驗、到工廠、農村進行實地參觀訪問或到博物館觀看前人創(chuàng)造的金銀玉飾、碑刻書畫等都屬于實物直觀教學。

  6.C。解析:一般情況下,學習動機強度越高,學習就越努力,越積極。但這并不能說明學習動機強度越高,學習效果也越好。學習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呈“倒U”型關系,即過高或過低的學習動機都不會取得好的效果;中等強度的學習動機才能取得佳的效果。

  7.B。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是國家全面調整各級各類教育關系,規(guī)范我國教育工作行為的基本法律。

  8.B。

  9.C。解析: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包括知(道德認識)、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為)、意(道德意志)四個方面。知,即道德認識,是人們對道德規(guī)范及其意義的理解和掌握,對是非善惡美丑的認識判斷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識能力,是人們確定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的內在依據。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tài)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fā)的一種內心體驗,對品德認識和品德行為起著激勵和調節(jié)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為實現道德行為所做的自覺努力,是人們通過權衡,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為,是人們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所作出的行為反應,是人內在的道德認識和情感的外部表現行為,是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

  二、多項選擇題

  1.BDE。解析:我國中小學課程具體表現為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學校和教師必須按照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進行教學。

  2.ABD。解析:從《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等涉及學生的法律來看,對于中小學生身份的定位是從三個層次進行的。其一,中小學生是國家公民;其二,中小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的未成年公民;其三,中小學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CD。解析:穩(wěn)定歸因是導致行為的相對不變因素,如內在的能力、氣質,外在的工作難度等。非穩(wěn)定歸因是相對易變的因素,如內在的情緒、外在的機遇等。

  4.ABCD。解析:品德(道德品質的簡稱)的心理結構包括知(道德認識)、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為)、意(道德意志)四個方面。

  5.ACD。

  三、填空題

  1.藝術熏陶

  2.經驗類化說

  3.不低于或高于

  4.聘任

  5.啟發(fā)式

  6.集體

  7.外部世界

  8.教職工代表大會

  四、名詞解釋

  1.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佳的發(fā)展。

  2.教師的公正: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活動中對待不同利益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公平和正義。

  3.教師人格:是指個體作為教師這一特定社會角色所表現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師在自己的職業(yè)活動中表現出的穩(wěn)定性的道德行為的范式和道德品質與境界,也是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的主體本質。

  4.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fā)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fā)展的水平和特點。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啟發(fā)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

  啟發(fā)性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具體表現在:

  (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讓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讓學生動手,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fā)揚教學民主。

  2.【答案要點】

  (1)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yè)道德的義務;

  (2)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任務;

  (3)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義務;

  (4)關心、愛護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義務;

  (5)保護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義務;

  (6)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yè)務水平的義務。

  3.【答案要點】

  一個比較完整、有序、立體式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體系,應包括四種基本關系和三個基本層次。

  四種基本關系是:教師與教育事業(yè)的關系;教師與受教育者(學生)的關系;教師與其他教師及教師集體的關系;教師與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的關系。三個基本層次是:理想層次、原則層次和規(guī)則層次。

  4.【答案要點】

  (1)全面發(fā)展的質量觀;

  (2)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3)民主合作的教學觀;

  (4)優(yōu)質的效益觀。

  5.【答案要點】

  (1)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規(guī)律;

  (2)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規(guī)律;

  (3)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規(guī)律;

  (4)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

  六、論述題

  1.【答案要點】

  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其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自己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對他人、集體、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能力。

  首先,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認識能力表現在它明確區(qū)分教育活動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從而使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辨別哪些教育觀念是正確的、符合人性的;哪些教育觀念是錯誤的、違反人性的;哪些教育行為是有利的、應該做的,哪些教育行為是不利的、不應該做的;什么樣的職業(yè)生活是幸福的,什么樣的職業(yè)生活是低級庸俗的等。

  其次,教師職業(yè)道德在向教師闡明基本道德準則的基礎上,還以系統(tǒng)的職業(yè)道德行為規(guī)范為教師提供全面、科學認識教育活動的工具。

  再次,教師職業(yè)道德還可以幫助教師憑借道德模擬題,預見教育活動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以及某種教育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并為此做好道德選擇的準備。

  此外,教師職業(yè)道德還可以幫助教師運用一定的師德觀念、師德規(guī)范和準則去分析、評價自身與他人的教育行為。

  2.【答案要點】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表現在:

 、偕a力的發(fā)展決定教育目的的確定;

 、谏a力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凵a力的發(fā)展制約著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模、速度以及學校結構;

 、苌a力水平還制約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2)教育對生產力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

 、俳逃莿趧恿υ偕a的必要手段;

 、诮逃强茖W知識和技術再生產的手段;

 、劢逃钱a生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