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候,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國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只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dāng)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fā)現(xiàn),他毫不費(fèi)力就把它們捉住了。
蘇代告訴趙王,趙國攻打燕國就如同鷸蚌相爭,兩國都得不到好處,而強(qiáng)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一樣得到便宜。
這個故事后來被概括成了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來比喻爭奪的雙方互不相讓,結(jié)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相國田文,號孟嘗君,門下養(yǎng)了三千賓客,其中有一個門客叫馮諼(xuān),是個很有才能的人,但一直沒有受到孟嘗君的重視。一天,孟嘗君召集賓客,問道:“我在薛地放了不少債,誰能為我去收取本利?”別人還沒開口,馮諼搶著說:“我愿意去!泵蠂L君點(diǎn)頭同意。馮諼又問道:“我收完了債,要給您買些什么回來?”孟嘗君隨口說:“先生看我家中缺什么,就買什么吧!
馮諼帶著債券來到薛地,他召集老百姓,把債券核對后,放火燒了。他對老百姓說:“孟嘗君體諒大家的苦處,命令我將所有的債券一概免除!”借債的百姓無不感激涕零。
馮諼見到孟嘗君后,訴說了一切,孟嘗君很不高興。一年后,齊王罷免了孟嘗君,三千賓客都跑了。馮諼勸他去薛地居住,孟嘗君的車子走到離薛地還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老百姓就前來迎接。孟嘗君嘆了口氣說:“先生為我買了‘義’,我今天才算真正見到了。”馮諼說:“狡兔三窟,方能免除一死,如今只有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讓我再為您鑿兩個窟吧!
馮諼來到魏國游說,魏王派出使者帶著馬車一百輛和黃金千金,去薛地聘請孟嘗君。馮諼又勸孟嘗君拒絕他們的聘請。這樣,魏國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嘗君就是不肯到魏國去做相國。
齊王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恐怕孟嘗君為別國賣力,連忙派大臣帶上千斤黃金和一柄有白玉佩帶的寶劍,到薛地去向孟嘗君謝罪,并恢復(fù)了他相國的職務(wù)。這就是馮諼為孟嘗君鑿成的第二窟。
隨后,馮諼又要孟嘗君向齊王請賜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起來。宗廟建成后,派人去報告孟嘗君說:“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在一座幽靜的森林中,住著一群獼猴。一天晚上,獼猴們到森林外面來玩,有一只最小的獼猴來到水潭邊。它探頭往潭里一看,嚇得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進(jìn)潭里去啦!”獼猴們聽到喊聲,一窩蜂跑到潭邊。它們紛紛探頭向潭里望去,果然潭里有個又圓又大的月亮。
獼猴們又跑到猴王面前,爭先恐后地報告猴王說,“大王,大王,您知道嗎?月亮掉到潭里去了!”
“大王,我們趕緊去把月亮撈上來,放在原來的地方去吧!
猴王想了想,說:“好吧!我們想個辦法把月亮撈上來。”
那只最小的獼猴問:“潭那么深,我們怎么撈月亮呢?”
是呀,怎么撈呢?這群獼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了主意。突然,一只聰明的獼猴叫道:“我有一個好辦法。我用手,抓住一只猴子的腳,它再用手,抓另一只猴子的腳,這樣連成一串。不就能把月亮撈出來了嗎?”
大家都說這個辦法好。于是,一只獼猴爬上樹,用腳攀住一根枝條,然后倒吊下來,用手抓莊另一個獼猴的腳。這只獼猴也倒吊下來,再用手抓住另一只獼猴的腳。就這樣,一只一只連起來,一直連到潭邊。
最小的獼猴在最下面,它伸出手去,到水里去撈月亮。它一撈,水面被攪出許多的波紋,月亮變成了一塊塊碎片。小獼猴嚇得趕緊縮回手來,叫道,“不好了!月亮碎啦!”
獼猴們紛紛探頭張望。這時,水面又恢復(fù)了平靜。抓住小獼猴腳的那只獼猴看到月亮還好好的,生氣他說:“你瞎嚷嚷什么,月亮不是好好的在那里嗎?”小獼猴低頭一看,咦?月亮果然還是圓圓的,一點(diǎn)兒也沒有碎。它又伸手去撈。這時,樹枝突然間斷了,獼猴們一起掉進(jìn)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