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有一天,他騎著毛驢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反復地吟誦這兩句詩,還用手做著推敲的姿勢,是“推門”好呢,還是“敲門”好呢?他一時定不下來。
這時候,文學家韓愈經(jīng)過這里。按當時規(guī)定,官員來了,行人都要讓路。可是賈島仍然在低著頭吟詩,不覺一頭撞到了韓愈的儀仗隊里。
公差馬上把賈島從驢背上拽下來,推到韓愈眼前。賈島只好把作詩的事講了。韓愈聽后不僅沒有責備賈島,反而笑著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啊!”
這個故事后來形成了一個詞語,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胺磸屯魄谩本褪欠磸妥聊,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還有“斟酌”這個詞,和“字斟句酌”的成語。
秦國和晉國之間發(fā)生了戰(zhàn)爭,晉惠公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強中干’),怎么能作戰(zhàn)呢?”但是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戰(zhàn)斗打響后,晉國的車馬便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進退不得。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晉惠公也被秦軍活捉了。
慶鄭所說的“外強中干”這句話,后來就成了成語!巴狻笔峭獗恚砻;“中”是中間,內(nèi)部;“干”是干枯、空虛。用來形容外表強大、實際上內(nèi)部力量空虛。
和這近似的成語有“色厲內(nèi)荏”!吧笔悄樕系纳裆;“厲”是兇猛;“荏”是軟弱。這句成語是說外表強硬而內(nèi)心膽怯。
唐朝時,有個縣的武官叫張懷慶。他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虛作假,把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面當做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時詩人王昌齡、名士郭正一聲望都很高,張懷慶便常常抄襲他們的作品。
大臣李義府寫了一首“鏤月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詩。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時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時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張懷慶一看,便抄了下來,并在每句詩的開頭加上兩個字,湊成了一首“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詩。經(jīng)他這么一“創(chuàng)作”,詩句都不通了,誰也不知道寫的是什么意思。
張懷慶這首詩一傳出,人們就議論紛紛,有人根據(jù)他常常抄王昌齡、郭正一作品的行為,還給他編了順口溜,嘲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盎顒兺醪g,生吞郭正一”這句話,經(jīng)過簡化成了成語“生吞活剝”,使用上也發(fā)生了變化,F(xiàn)在用來比喻一些人不經(jīng)過思考,不經(jīng)過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別人的經(jīng)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