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jié)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孫敬懸梁苦讀)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mi,舊讀ni)衡的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善于論辨,寫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當自傲,好與人爭斗。當時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賞他,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地寫了薦表,把他推薦給漢獻帝。
在薦表中,孔融盛贊禰衡有驚人的才學和記憶力,只見過一次,就能背誦,只聽到一次就能記住。像禰衡這樣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漢獻帝什么都要聽命于獨攬朝廷大權(quán)的曹操,便把薦表交給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決定召見禰衡,但禰衡瞧不起曹操,自稱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來總算去了,但在言語之間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讓禰衡當鼓吏,在自己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借以當眾侮辱。不料,禰衡竟利用當這個差的機會,擊一陣鼓罵一陣曹操。結(jié)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殺了禰衡,但又怕留下害賢的壞名聲,便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來降,實際上是企圖借劉表之手殺他。
不料,劉表仰慕禰衡之名已久,把他奉為上賓,并把他當作高級顧問,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見,他不表態(tài)便不作決定。但是,禰衡在劉表那里的時間也不長。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對待劉表,使劉表無法忍受。于是,劉表將他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去當書記。
黃祖知道禰衡的文名很高,讓他起草文稿。不論是什么文稿,禰衡總是一揮而成,而且總是寫得非常得體,符合黃祖的要求。為此,黃祖很看重他。
黃祖的長子黃射(yi)也是當官的。他對禰衡的文才同樣非常欣賞,常常邀禰衡游山玩水。一次,兩人參觀了東漢文字家蔡邕(yong)寫的一塊碑文,都覺得文筆很好,書法也很漂亮,深為贊美。
回家后,黃射懊悔當時沒有把碑文抄下來,以便細細回味。禰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說:“不妨事,我雖然只看了一遍,但還能記住。且讓我寫出來!
禰衡說罷,竟憑記憶把碑文全部默寫了出來。事后,黃射派人去核對,竟然一字不差。眾人知道,都夸禰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黃射歡宴賓客,有人在宴會上獻給他一只鸚鵡。黃射非常喜愛,當場請禰衡作一篇關于鸚鵡的賦。禰衡略一思忖,便舉筆疾書,不一會兒把賦寫畢。這就是他的代表作《鸚鵡賦》。
盡管禰衡才學很高,記憶力驚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現(xiàn)沒有絲毫收斂。一天,黃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遜。黃祖數(shù)說了他幾句,他竟當眾大罵黃祖。黃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將他拉上岸去處死。當時禰衡才二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