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fā)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guī)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減數*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在減數*的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而細胞*兩次。減數*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7、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后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8、減數*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fā)生在減數第*。
9、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0、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著配子遺傳給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過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2、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13、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4、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并且堿基配對有一定的規(guī)律。
15、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16、DNA分子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的過程,復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17、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之中,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堿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8、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19、RNA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為轉錄。
20、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3、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精細的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24、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主要內容是: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則增加了遺傳信息從RNA流向RNA,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26、基因與性狀之間并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有些性狀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的,有的基因可以決定或影響多種性狀。一般來說,性狀是基因與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27、DNA分子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進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8、由于自然界誘發(fā)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fā)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變是隨機發(fā)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狀態(tài)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識點(二)
31、基因突變可能破壞生物體與現有環(huán)境的協調關系,而對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產生新的性狀,適應改變的環(huán)境,獲得新的生存空間,還有些基因突變既無害也無益。
32、基因突變的意義: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33、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34、染色體結構的改變,都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
35、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fā)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36、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單倍體(例:雄蜂)。
37、二倍體和多倍體:由受精卵發(fā)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
38、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低溫處理等。目前常用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39、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單倍體育種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常用花藥(花粉)離體培養(yǎng)的方法獲得單倍體植株。
40、人類遺傳病通常是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主要可以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
41、遺傳病監(jiān)測(如:遺傳咨詢、產前診斷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預防遺傳病產生和發(fā)展。
42、雜交育種是將兩個或多個品種的優(yōu)良性狀通過交配集中在一起,在經過選擇和培育,獲得新品種的方法。
43、誘變育種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等)或化學因素(如亞*、硫酸二乙酯)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fā)生基因突變。用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提高突變率,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優(yōu)良變異類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狀。缺點:盲目性。
44、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通俗的說,就是按照人們的意愿,把一種生物的某種基因提取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45、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過度繁殖(前提)、生存斗爭(手段或動力)、遺傳變異(基礎)、適者生存(結果)。
46、進化理論的發(fā)展:從性狀水平到基因水平;從以生物個體為單位到以種群為單位。
47、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做種群。
48、一個種群全部個體所含有全部基因,叫做種群的基因庫。
49、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
50、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fā)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56、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57、注意遺傳系譜圖的中顯隱性的判斷方法:無中生有是隱性,有中生無是顯性。
58、如果是隱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則可判斷此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如果是顯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則可判斷此病為常染色體遺傳。
59、可遺傳變異是指遺傳物質發(fā)生了變化而造成的變異,不一定能夠遺傳給下代(注意和遺傳給下一代的變異相區(qū)別)
60、三代以內的近親是指從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親屬。其中直系親屬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其他的為旁系,注意親兄弟姐妹也為旁系。
【生物學習方法】
1.通過復習舊知識的方式導入新課。
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常用的導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jié)時,通過復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導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導入新課。
采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心領神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fā)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么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質?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探索規(guī)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卜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并說明兩個蘿卜條為什么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從生產實驗和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出發(fā)導入新課,啟發(fā)學生懂得學習積極性。
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導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叫他們輕搖小樹,注意觀察葉子的下落情況,重復幾次后,把他們帶回教室,問小學生“葉片下落時,是正面向下,還是反面向下?”學生齊聲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為什么呢?稍停后,接著說,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轉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周期等有關知識,就可以從實際問題導入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后,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后停止,統(tǒng)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家都靜坐在教室里,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么不會疲勞呢?……從而導入新課。再如講述“植物的營養(yǎng)繁殖”,通過了解不少學生對果樹嫁接有一點感性知識,據此可以設問:“要使一棵蘋果樹上既結出國光蘋果,又結出富士蘋果兩種果實,應采取什么方法?”學生頓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齊答“嫁接!”接著問:“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對此回答不上來,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5.用生物學史或生物學家的故事導入新課。
生物科學史知識是中學生物教學內容之一。教學中,適當介紹一些生物學史或科學家的傳聞逸事,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特別是在講述一些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或現象時,宜采用這種方法。如在學習“細胞”一節(jié)之前,先簡介細胞的發(fā)現史: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發(fā)現軟木是由許多蜂巢狀的“小室”構成的,他給這個“小室”起名叫做“細胞”。從此,“細胞”一詞便誕生了。其實這個“小室”是死去的軟木細胞的細胞壁,只是細胞的一部分。那么,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是怎樣的結構呢?這就是今天要講的問題,于是引入新課。
6.用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普遍、廣泛的一種發(fā)問形式,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節(jié)的設置和安排都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只要認真研究教材,通過提問同樣可以導入新課。如在講到“組織和器官”時,我先提問學生:“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接著問:“微小的細胞是怎樣構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植物體的呢?”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狀態(tài)。片刻后,我告訴學生:由細胞構成植物體,先要形成組織,進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構成植物體。那么,細胞又是怎樣構成組織和器官的呢?進而轉入新課。
7.利用“動動腦”導入新課。
新教材中,每節(jié)課的后面,都設有與過去教材中的復習題類似的“動動腦”這個欄目,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一些緊扣教材,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只要學生積極思維,一般均能口頭答出來。盡管這是課后的習題,但有的題目也可在上新課前提出來作為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從而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如講到“莖的結構”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學本節(jié)課文后“動動腦”中的第一題“在暴風雨中,有時大樹會被連根拔起,而樹干卻很難被拆斷,這是什么原因?”學生比較熟悉這種現象,但要明確回答出來,必須在學完“莖的結構”之后,學生思索一會后,不少人回答“這是因為樹干粗大而堅硬”,我接著說:“樹干的莖為什么堅硬,而小草的莖又為什么柔軟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得從“莖的結構”中去找,由此導入新課。
8.利用插圖導入新課。
新教材中,從總體設計到具體內容的安排都體現了新穎活潑、圖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圖,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圖若干幅,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這些圖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簡明化的圖形導入新課,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學習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例如,在講到“花的結構”這部分時,因時令已進入深秋,鮮花少,不宜運用實物教學,而這部分的知識又很重要,怎么辦?我選擇了課本封面的“金茶花”圖導入新課。一上課,我對著這幅圖問:你們知道這兩朵花的結構嗎?學生每節(jié)生物課都接觸到這幅圖,卻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現在又提出這個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我乘勢指出: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同來學習“花的結構”方面的知識。
9.利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情感。
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激動、愉快的情緒。學生一進入情境,就會與畫面,老師的語言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起來必然有興趣。教師利用圖畫、音樂、幻燈、電視、錄音等手段作為導言,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情境,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如在講“生存斗爭”一節(jié)時,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島的春天”彩圖等,然后再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是蛇島的春天,滿山春色,鳥語花香,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但是,你們沒想到吧?在這百花盛開的密林里卻存在著殘酷的斗爭!比缓蠼處熞龑W生逐步地分析這里的動植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出蛇島上存在的斗爭現象。或者放一段動物世界錄像作為導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10.利用類比導入新課。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同一類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之處,通過類比,重現“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聯想,就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如在講授植物類群中的蕨類植物時,就可以采用與苔鮮植物類比的方法進行,苔鮮有莖葉的分化,但沒有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蕨類植物的莖葉有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苔鮮植物沒有真根而蕨類植物有真根等。這樣通過聯想類比使學生獲取新知識,比平鋪直敘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還可以通過典故、諺語、仿生學、廣告詞等知識導入新課?傊`活多樣的導課方法,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所不可缺少的。至于選擇何種方法,應根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可接受性來確定。采用的方法要恰當、貼切,并能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和思想性。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好奇心心理,而脫離教學要求。我想,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生物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