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好的家風家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保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禮傳家,勤儉持家,尊老愛幼,明事知禮,艱苦奮斗等等都是我們永恒的主題。
其中勤儉持家的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更值得我們弘揚下去。
‘勤儉持家’還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字去做!焙髞,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guī)卓诠?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
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后,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通過這個故事更讓我們懂得‘‘勤儉”二字的重要性。母親常常告誡我們:‘‘男人是摟柴耙耙,女人是捆柴繩繩。’’這個俗語也是說明‘勤儉’的重要性。男人要勤勞,女人不忘根本。懂得節(jié)約不能浪費,不能大手大腳,或者女人一切從簡非常儉樸,但男人懶于行動,不手勤,眼勤,腳勤,照樣沒有幸福的日子。這兩個字緊密相連。生活在一個家庭里,夫妻二人首先是和睦。‘家和萬事興’有了和諧的家庭,再加上勤儉持家,這無疑是錦上添花。生活中我們便是如此。我們的家規(guī):人走燈滅,人離扇停,人走水停,一水多用。我經常倡導孩子們不輕易浪費糧食,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剩菜剩飯放到下次在吃,隨手關燈,關水龍頭,用過后的水也可以擦地板,沖馬桶等等。這樣一年下來水電費也用不了多少,還有平時用的紙張,我把未用過的反面釘在一起,以便孩子們進行練習題演算。這樣的言傳身教都默默的影響著每個孩子,他們都會學著我們的樣子,不浪費糧食、水、電、紙……這些雖然都很微小,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這也是我們?yōu)樯鐣暙I一份微薄之力。
勤儉是棵草,節(jié)約是朵花。勤儉節(jié)約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它是重中之重。我們每個人應該責無旁貸。勤儉節(jié)約曾是我們的傳家 寶,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不能讓勤儉節(jié)約與我們的孩子們漸行漸遠。
作為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在我家衛(wèi)生間里放了個水桶,每個人洗好臉后水都倒在這個水桶里,我們用收集起來的水沖馬桶,已經持續(xù)好幾年了。女兒受我們的影響,每次洗完臉總是把水倒進桶里,有時由于站的位置角度的關系倒水時會濺出來,這時她就會走近點彎下腰倒水,生怕水灑在水桶外浪費了。
勤儉節(jié)約,低碳生活。有時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竅門,比如家里的冰箱出現(xiàn)異味時,以往我會去超市買專用的除臭劑,不僅花銷大,而且失效后又會變成了垃圾。而現(xiàn)在,我會跟孩子一起把剝下來的柚子皮洗凈揩干,放入冰箱內,幾天后,打開冰箱,清香撲鼻,異味全無,這可是天然的環(huán)保型清新劑噢,比起去超市里買專用的除臭劑既實惠又環(huán)!,F(xiàn)在我家的孩子儼然成了環(huán)保小大人,每次吃柚子的時候都會急著先把柚子皮剝下來收集好,用作除臭劑,一年下來也能節(jié)省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