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成語中的古文知識之詞類活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多詞語都有其固定的語法功能,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下,可以臨時改變詞性,具有新的語法功能,這就叫做“詞類活用”。用成語來歸類學習詞類活用,是很好的方法。詳細的內(nèi)容就讓©無憂考網(wǎng)來告訴大家,歡迎閱讀!
一、名詞用作狀語
現(xiàn)代漢語中只有時間名詞才能作狀語,普通名詞用作狀語的很少見。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也可作狀語,直接修飾動詞,這樣就使文字變得非常簡潔。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表示處所或方位
這樣的活用詞語,翻譯時需要在該名詞前加上介詞“在”或“從”。例如:
草行露宿:在草中穿行,注意“草”作“行”的狀語,不作主語,不能翻譯成“草在行走”哦。當然,草不能行走,一般人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不過,如果說成“蛇行”,那就有可能發(fā)生混淆,是“蛇在行走”作主語,還是“像蛇那樣行走”作狀語?這就要根據(jù)上下文判斷了,這種情形請參見下面的第3種類型。
模仿上面的分析,說說下面的加粗字的用法。
風餐露宿穴居野處
旭日東升管窺蠡測
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
翻譯時需要在該名詞前加上“用”或“按”。例如:
管窺蠡測:“管”作“窺”的狀語,翻譯成“用一根細管”來窺視天空,不是“細管窺視天空”哦,沒有擬人手法的。
模仿上面的分析,說說下面的加粗字的用法。
口誅筆伐不可言宣
頤指氣使車載斗量
3.表示狀態(tài)或方式
可譯為“像……一樣”。這是最容易發(fā)生混淆的一種,因為前面的名詞常常是動物類的,既可以作動詞的主語,又可以作動詞的狀語,需要借助具體語境做判斷。例如:
蠶食鯨吞:“蠶食”,不是“蠶在吃桑葉”,而是“像蠶那樣一點點吃掉桑葉”,“蠶”作狀語而不作主語。主語是誰?主語是被省略掉了的,愛誰誰!
呵呵,請找出下面成語中用作狀語的字吧:
蠅營狗茍狼吞虎咽
虎踞龍盤龍飛鳳舞
龍騰虎躍龍爭虎斗
兔起鶻落鼠竊狗盜
抱頭鼠竄不甘雌伏
鬼哭狼嚎風流云散
風馳電掣雷厲風行
波詭云譎土崩瓦解
鱗次櫛比聲譽鵲起
川流不息煙消云散
星羅棋布冰清玉潔
4.時間名詞作狀語
時間名詞“日、月、年、歲”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頻繁,含有“每”或“漸漸地”等意義,這種用法現(xiàn)代漢語中依舊存在。例如:
日積月累日新月異
江河日下蒸蒸日上
日深月久日理萬機
二、名詞用作動詞
古漢語中,名詞也可以搖身一變,化作動詞,然后就具有了一般動詞的特點和功能,后面可以帶賓語,前面可以加能愿動詞受副詞的修飾。例如:
衣錦還鄉(xiāng)(穿)
沐猴而冠(戴帽子)
袖手旁觀(藏在袖里)
從上面三個成語活用字的翻譯可以看出,名詞活用后,其表達的動詞意思總是和原來的名詞相關。請據(jù)此翻譯下面成語中加粗的字:
禮賢下士洞燭其*
華而不實秀色可餐
門可羅雀月暈而風
不翼而飛不脛而走
粉墨登場衣冠禽獸
三、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按謂語的詞類,又可分為三種:動詞、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請嘗試翻譯下面成語中加粗的字:
息事寧人安身立命
降龍伏虎閉月羞花
沉魚落雁抽薪止沸
觸目驚心生死肉骨
妙手回春治國安民
兵不血刃汗牛充棟
豐衣足食完璧歸趙
正本清源大快人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四、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嘗試找出下面成語中的意動字:
幕天席地蓬戶甕牖
唇槍舌劍師心自用
草菅人命先憂后樂
不恥下問兵貴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