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高二年級語文必修四說課稿

時間:2018-10-23 14:43: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高二# #高二年級語文必修四說課稿#】失敗是什么?沒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無憂考網(wǎng)高二頻道為正在奮斗的你整理了《高二年級語文必修四說課稿》學習路上,®無憂考網(wǎng)與你共勉!

  【一】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聲聲慢》,我說課的內(nèi)容由五部分組成,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學過程,五是教學小結(jié)與作業(yè)。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與作用

  《聲聲慢》選自高中語文第四冊“詞別是一家”單元,這個單元的主要內(nèi)容是鑒賞婉約派詞,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詩詞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上品味詩詞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詩詞的能力。欣賞詩詞要在反復的誦讀中,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詩句中蘊含的感情。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2.教學目標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學應以三維目標為中心,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nèi)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nèi)涵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jù)教學目標,參照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閑愁”與“家國之愁”的區(qū)別.

  (2)、教學難點:這首詞選擇的意象很符合傳統(tǒng)的審美視角,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復雜的內(nèi)涵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中語文必修4說課稿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

 、佟1〉誦讀感悟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詞是宋詞中的經(jīng)典,文辭優(yōu)美,感情濃郁,我要認真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驗女詞人孤凄愁絕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發(fā)現(xiàn)詩詞中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誦讀的過程中質(zhì)疑,思考,品析,鑒賞。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中設計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比較法

  通過與《一剪梅》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lián)系比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詞的藝術(shù)特色。

 、.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和mp3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學法指導:

  意象意境感情

  (四)說教學程序

  1.新課導入:

  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shù)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還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

  2比較閱讀《聲聲慢》與《一剪梅》

  (1)學生試讀這兩首詞

  根據(jù)以前所學過的知識,試著讀課文,考慮語調(diào),語速及感情基調(diào)。

  (2)聽錄音范讀或老師范讀上闋

  讓學生與自己前面的試讀對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問學生朗讀其中一首

  糾正讀音,糾正節(jié)奏,調(diào)整感情。

  問題:《聲聲慢》這首詞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詞中表現(xiàn)的“愁”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樣呢?((板書:一般愁字別樣情)

  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種“閑愁”,《聲聲慢》則勝于“愁”!伴e愁”自是相思之情,獨居生活的孤單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明確:創(chuàng)作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南渡前:描寫少女、*時期的生活閑愁、離愁--清麗婉轉(zhuǎn)

  南渡后:表現(xiàn)思夫、思國、思鄉(xiāng)濃愁、哀愁--沉哀凄苦

  設計意圖:通過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閱讀,讓學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詞的不同風格和不同情感。

  都說“一般愁字別樣情”,多愁善感的詩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千般濃、萬般深的“愁”該怎樣抒發(fā)呢?

  請同學們齊讀此詞,找出課文中直接抒發(fā)情感的句子

  明確:①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谶@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人通過這兩句,直接抒發(fā)了自己的愁情。這次第,是指什么時候呢?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寫此詞時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記)

  李清照大事記:

  1103—1126年:與趙明誠結(jié)婚,婚后融洽歡娛,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研究,度過了這一生中安寧、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透頂,金兵入侵,圍困京師。

  1127年:金滅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書畫在戰(zhàn)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終年49歲,李清照時年46歲。

  1132年夏:再嫁張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訴訟,與張汝舟離婚。李清照被判刑兩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她死于何時,葬于何處。

  李清照寫此詞時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經(jīng)歷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寫此詞的?(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孤獨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詞人在《聲聲慢》中寫下了自己的愁思。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找出奠定全詞感情基調(diào)的句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尋覓覓”,李清照在尋覓什么?她當時的境況怎樣?(當時李清照的境況時國破家亡、夫死,自己顛沛流離。她可能在尋覓往昔歡樂的歲月,*前的他太平生活,還有丈夫在世時的愛情等等,但卻又不知道去哪里尋找。從這個動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詩人尋找到曾經(jīng)的快樂、幸福了嗎?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尋覓的結(jié)果不但沒尋回失去的東西,環(huán)境的冷清反而讓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詩人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樣的?(凄苦無告)

  開頭這14個疊詞奠定了全詞哀婉凄涼的感情基調(diào)。

  二分析意象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當詞人帶著滿眼憂愁來看周圍的事物時,“物皆著我色”。請問作者在詞中選取了哪些意象來表現(xiàn)她的愁。自讀課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風、過雁、黃花、細雨、梧桐)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涼慘淡。)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請同學們回憶出詞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現(xiàn)過黃花的詩句。“黃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黃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對于滿地黃花堆積,你們怎么理解?(花開得盛:花凋謝在地。理解為花開之盛則是以樂景哀情反襯;理解為花凋謝在地則是以花喻人正襯,寫出詞人的凄苦憂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闭埻瑢W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梧桐的詩句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溫庭筠《更漏子》)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含雨的詩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拍痢肚迕鳌

  由此我們可知雨是哀傷﹑愁絲的象征。

  由此我們可知梧桐一葉知秋牽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寫悲秋,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

  雨是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內(nèi)涵。

  6.總結(jié)鞏固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diào)。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晚年的“愁”則是在經(jīng)理了孤獨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后的“欲說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ji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課堂總結(jié),讓學生明白詞人早晚期詞作風格的差異,理解了“愁”的豐富內(nèi)涵。

  7.探究性作業(yè):

  根據(jù)所學知識,搜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xiàn)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設計意圖:根據(jù)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yè)設計可以呈現(xiàn)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yè)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

  【二】

  一、說教學內(nèi)容(教材)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選自蘇教版選修四“文以氣為主”板塊,課程標準對此的目標要求主要有三點,即審美情操的培養(yǎng),鑒賞評價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蘊的積淀。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但它不是教學的產(chǎn)物,作為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我在處理《滕王閣序》這這篇課文時本著以上三個指導思想,把這篇文章作如下處理:字句的閱讀理解放在預習課解決,對于課文思想主題及作者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主要采取學生自我總結(jié)與老師點撥相結(jié)合,不占用過多的時間。課堂主要教學內(nèi)容是對語言的品味和鑒賞。

  二、說教學目標(課標)

  在對教材作整體的處理之后,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三點:進一步把握文言詞句的意思和使用特點;學習本文寫景技巧,體會語言美;培養(yǎng)學生感受自然熱愛自然的審美情操。課程標準在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方面特別強調(diào):應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因此,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主要從培養(yǎng)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這三個方面考慮。

  三、說學情(學情分析)

  在設定好課文的教學目標后,我對教材重難點的設置主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一般來說,經(jīng)過必修課的學習,學生應該獲得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且也具備了初步的賞析語言的能力,但選修課對學生的要求與必修課有所不同,選修課中,學生個性化鑒賞評價應更多一些,當然個性化鑒賞不排除共性的理解,并且從認知的規(guī)律來說,共性的理解是個性化鑒賞的基礎,因此這一點一定要在教學中貫通,防止學生信口開河,胡言亂語。其次,學生經(jīng)過必修課的學習,雖然獲得了初步的鑒賞能力,但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全面完整地表達自己審美鑒賞感受的能力,這固然跟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關,但也與學生沒有把握表達技巧有很大的關系。基于以上理由,我設計的教學重點就是“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教學難點就是“如何把握表達技巧,完整表達審美鑒賞感受!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環(huán)節(jié)我準備按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首先是導入新課,然后是鞏固預習效果,再就是誦讀討論,后就是對鑒賞活動的總結(jié)。誦讀討論是課堂主要內(nèi)容。誦讀的過程可以按照“老師范讀、學生品讀、自由誦讀”等形式展開,討論的過程就是鑒賞評價的過程,一定要結(jié)合鑒賞技巧來有序表達,一般來說,對語言的鑒賞主要抓住這幾個方面,其一對語言內(nèi)容的理解,其二對語言表達技巧的把握,其三對語言情景的描繪及意境的體會,其四對語言表達效果的感悟與明確。當然對語言鑒賞表達能力的獲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本節(jié)課只是對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并且讓學生有初步的收獲。綜上所述,我對教學重點的解決方法突出一個字“讀”,我對教學難點的突破主要是“授之以漁”。

  五、說教學方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課程標準對選修課的設計與教學建議中,對“詩歌與散文”模塊是這樣說的“可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閱讀和鑒賞,如加強詩文的誦讀,;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注重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努力提高審美能力。教學中不要一味追求統(tǒng)一答案,也不必系統(tǒng)講授鑒賞理論和文學史知識!币虼耍谡n堂上,我主要用閱讀與討論這兩種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手段上,我準備運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滕王閣歷史,欣賞名家朗誦。

  【三】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婉約派詞人的作品。四人中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橫向比較,使學生了解同是婉約派詞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個性差異,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nèi)容后,教給鑒賞詞的方法。通過鑒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了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后對詞的鑒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為必修五模塊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nèi)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鑒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jié),為以后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塊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

  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這首詞寫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離開都城汴京(現(xiàn)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

  《教學大綱》要求“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根據(jù)教材特點及《大綱》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了解婉約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鈴”詞牌。

  能力目標:1、初步掌握鑒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2、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shù)特色;3、理解虛實結(jié)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教學重點為:1、“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shù)特色;2、理解虛實結(jié)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為:名句的鑒賞方法。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對詞這種體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必修一學過*的《沁園春•長沙》,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煈朴趩l(fā),相機誘導,教學才能獲得成功,F(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苯虒W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jù)此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啟發(fā)誘導式教學法、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jié)合的方法。

  葉圣陶說:“‘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授之于魚”,更要“授之于漁”。據(jù)此,學習這篇課文,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學習名句鑒賞法——易詞造意法。

  此外還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和板書圖示法。

  四、學法指導

  整體把握內(nèi)容,再現(xiàn)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熟讀背誦多識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這是一首飽含了千種風情的別離詩,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分別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

  (二)、介紹柳永及寫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處世抱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浪蕩自由、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xiàn)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nèi)容和感情

  1.播放配樂朗讀磁帶。

  2.誦讀點評。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要求:讀準字音,熟悉內(nèi)容,把握感情,注意語調(diào)、節(jié)奏,熟讀成誦。

  4.指名誦讀,感受本詞的情感氛圍。

  (四)、探究賞析

  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凄涼急促地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點,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醞釀出足以出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diào)。試想: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jié),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fā)出來呢?

  例二:“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1、情人的離別,照我們當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樣的方式?為什么作者在這里用“執(zhí)手”?為什么不用“吻別”“擁別”“話別”或是“揮手告別”甚至是“揮著手絹”等方式。

  學生可能只會注意到作者當時沒有現(xiàn)在開放,不可能“吻別”“擁別”。但這種理解是淺層次的,教師要誘導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執(zhí)子之手,與君偕老”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牽手”,此處“執(zhí)手”一方面寫出其“不舍”,另一方面,“執(zhí)手”這一動作大膽直接,充分體現(xiàn)了柳詞“俗”與“直”的一面。

  此處用人物的動作表情來揭示內(nèi)心活動,大膽率直,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問1、將“去去”改為“此去”如何?

  問2、“千里煙波”改為“千里波濤”如何?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么“楚天”卻會“闊”呢?這不矛盾嗎?

  采用討論的方式,可由學生先提出可供置換的意象或詞語,再進行比較,品評。

  此詞不是簡單的寫離情別意,而更多的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歸期渺茫,命運難測”的身世之感。這一點是學生容易忽視的。

  學習下闋,重點鑒賞典型詩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問1:明代詞評家賀裳稱,柳永此詞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問2:看似尋常的兩句詞,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為“今宵酒醒何處,芳草地曉風殘月”如何?

  問3:改為“楊柳岸,凄風冷月”如何?

  問4:改為“今宵夢醒何處”如何?

  如學生有困難可稍作解釋“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類比。

  此環(huán)節(jié)需要相機點拔,學生很有可能出現(xiàn)“有所感卻說不出”的情況。要通過誘導讓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誦讀本文,爭取背誦

  總結(jié)上下片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下片:想象別后情景,以虛寫為主。

  建議由學生討論,找意象。學生對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對學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師可適當提示補充。

  (六)、小結(jié)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zhí)手相看,柴門扶杖,汽笛聲催,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jīng)意間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個凄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了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想必也會有某種特別的感受,寫下來吧。

  (七)、作業(yè)(任選一題)

  1、將此詞改寫成現(xiàn)代詩。

  2、比較《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兩首詞的不同風格。

  3、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場景,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