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愛花的牛》讀書筆記-讀愛花的牛有感
編者按:《愛花的!肥锹_·里夫所著,這本書可謂命運多舛,曾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期間被禁,也差點被德國納粹焚燒。幸運的是,它還是流傳下來了,后來成為“戰(zhàn)反、和平主義”的繪本先驅(q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愛花的!纷x書筆記。
知道這本《愛花的牛》是因為看了電影《公牛歷險記》,電影里面的費迪南不好斗,很喜歡花,他歷盡波折,最后終于過上了理想的生活。電影是根據(jù)繪本《愛花的!犯木幍,電影精彩而勵志,讓我萌生了看原著的想法。
拿到這本繪本,發(fā)現(xiàn)畫風(fēng)非常簡潔樸素,畫面都是黑白的。繪本的繪者是羅伯特·勞森(RobertLawson),1892年生于美國紐約,他原本是想當一名工程師的,因為不喜歡數(shù)學(xué),所以夢想擱淺。他曾于1911年在紐約的美術(shù)學(xué)校就讀,后來為雜志畫過插畫。這種簡潔的鋼筆畫風(fēng)格,大概跟年代久遠有關(guān)。雖然沒有豐富的色彩,但畫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傳神,有漫畫的夸張。
繪本的封面是紅色的,就是斗牛用的那種紅布的顏色,紅色的背景下,體格健碩的公牛站在小塊地上,右前蹄上夾著朵小花,他抬起前蹄,將小花湊近鼻子,滿臉的陶醉,在他周圍散落著許多白色的小花。這個封面故事性十足,引人入勝。
內(nèi)涵豐富
繪本的作者是曼羅·里夫(MunroLeaf),他生前創(chuàng)作過近四十本書,其中以這本《愛花的!纷顬橹_@本書可謂命運多舛,曾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期間被禁,也差點被德國納粹焚燒。幸運的是,它還是流傳下來了,后來成為“反戰(zhàn)、和平主義”的繪本先驅(qū)。——除去“反戰(zhàn)、和平主義”的意義外,即便是在現(xiàn)代的生活中,這本書也有其獨特的意義。
做自己才快樂
公牛的命運是什么?在牛的世界里,應(yīng)該是勇猛好斗,成為斗牛場上的英雄。其他的公牛喜歡奔跑、跳躍,抵角,刨地,而費迪南的愛好很奇葩,它喜歡花。額,這么小清新的愛好,和它彪悍的體型真的很不相稱!悄怯衷鯓?他就是喜歡,這就是他的天性,是他不同于其他公牛的原因,是他之所以為費迪南的原因。
即便是誤打誤撞被挑選,并帶去參加馬德里的斗牛大賽,他還是被圍觀女士們頭上漂亮的花所吸引,花鏢手、長矛手和斗牛士們,竭盡所能地挑逗他,刺激他,想讓他發(fā)怒,結(jié)果他只是靜靜地坐下來,陶醉地聞著花香。最后,斗牛士們無奈,只得將他送回農(nóng)場,于是,他繼續(xù)過自己的生活,而且活得很幸福。
要允許不同
繪本里面的牛媽媽溫柔而包容,非常愛自己的兒子。費迪南跟其他牛格格不入,經(jīng)常獨自坐在牧場外的櫟樹下發(fā)呆。牛媽媽擔(dān)心他會感覺孤單,勸說費迪南去和小伙伴玩耍。費迪南卻說,自己喜歡靜靜地呆著,聞著花香。牛媽媽并沒有對他進行說教,勉強他跟其他牛打成一片,而是任由他自己呆著。
牛媽媽雖然是牛,但卻很善解人意,擁有大智慧。她允許自己的孩子不同,也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正因為如此,費迪南才有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來發(fā)展自己獨特的愛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細節(jié)生動
仔細閱讀繪本,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細節(jié)生動的畫面。這里舉幾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下。
繪本說其他的牛愛跑、愛跳、愛抵角,而費迪南不喜歡的時候,畫面上費迪南背對著讀者,獨自行走在草地上,遠處是連綿的小山丘,畫面留有很大的空白,費迪南的身影顯得渺小孤單。畫面這樣處理,正反襯出費迪南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牛格格不入。
牛媽媽勸說費迪南的場景,用了三個畫面來表現(xiàn):
牛媽媽站在近處,側(cè)身對著讀者,深情地凝視著遠處櫟樹下的兒子,老母親的憂慮撲面而來。
牛媽媽勸說費迪南,卻遭到拒絕,眼眸中滿是無辜和憐愛,舐犢情深可見一斑。
牛媽媽無功而返,閉著眼睛、甩著尾巴,似乎有點賭氣的樣子,感覺又萌又傲嬌。
當斗牛士來牧場挑選斗牛時,費迪南毫無興趣,依舊準備去樹蔭下嗅花香。不料,他不小心坐到一只大黃蜂身上。
在這里,繪本采用了大黃蜂的視角,大黃蜂正歇在一株花上,猝不及防,費迪南的*泰山壓頂般壓過來,大黃蜂本能地蟄費迪南,費迪南受到驚嚇,驚得目瞪口呆,繼而撒開蹄子狂奔。
這幾幅畫面都只畫出局部,有種漫畫的夸張,特別搞笑,又有感染力。
還有在斗牛比賽開始的時候,輪到公牛出場了。整幅畫面就是開著門的牛欄,費迪南瑟縮在門后的陰影里面,只探出個頭來,顯得非常不安。另外,繪者有意將費迪南的個子縮小,以突顯他內(nèi)心的害怕,仿徨和無助。
類似這樣的細節(jié)表現(xiàn),繪本里面還有很多,大家喜歡的話,在看繪本的時候不妨多多揣摩下。
語言活潑
繪本的語言很生動,符合兒童的心理,也很注重和讀者的互動。比如,費迪南不小心坐到黃蜂上那段,
“如果你是大黃蜂,有一頭公牛坐在你身上,你會怎么辦?當然是蟄他了!大黃蜂就是這么干的!
哇,好痛啊!費迪南‘嗖’地一下跳了起來。他發(fā)瘋似的跑著、跳著,不停地噴氣,還拿角刨地!
是不是很生動?我讀到這里的時候,都忍俊不禁。配合圖片看,更是莫名喜感。這樣有趣的地方,在繪本里面還有很多。
被視為“兇猛之!钡馁M迪南,卻愛花成癡,成為公牛界的“異類”,被其他公牛嘲笑,可是那又怎樣?天生萬物,本來就各不相同,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稟賦和特性,堅持自己的不同,順應(yīng)自己的本心,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才能生活得更快樂。
【篇二】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如此寂寞,如此蒼涼
編者按:《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見載于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于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chuàng)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篇《呼蘭河傳》如此寂寞,如此蒼涼。
《呼蘭河傳》是中國作家蕭紅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見載于香港《星島日報》,1940年12月12日,蕭紅于香港完成《呼蘭河傳》書稿創(chuàng)作,12月27日全稿連載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fēng)貌、人情百態(tài),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xí)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zāi)難。
文本中的“呼蘭河”,它不是《呼蘭府志》所記載的那條流動的呼蘭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蘭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呼蘭河傳》共七章,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蘭,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逗籼m河傳》不是為某一個人作傳,而是為作者生于斯、長于斯的小城作傳。
呼蘭河是一個再小不過的城鎮(zhèn),小到只有幾條街道,所有的故事,都發(fā)生在這座孤獨的小城上?吹谝徽碌臅r候,我總是疑心這是不是一本小說,她的行文更像是散文,在大部分章節(jié)里,甚至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更像是對呼蘭河城的描述,世情畫一般,只是把它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并不想表達些什么。這只是中國東北的一座蒼涼寂寞的小城而已,所發(fā)生的,也不過是最簡單不過的尋常人家會發(fā)生的事情一樣,并沒有很么不同尋常的地方。
我只是如同走馬觀花一般,并不是非常的在意留心,真正讓我開始在意情節(jié)的時候是小團圓媳婦的出現(xiàn)。這只是一個自稱14歲但年僅12歲的女孩子,放在現(xiàn)在,那不過是還在父母的庇護下無憂無慮成長的小姑娘罷了?墒撬齾s*虛報年齡,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家庭。
至于她的丈夫,完全不能給予他一點點同情與關(guān)愛,甚至是最基本的生存下去都成為問題。將天性是做洪水猛獸,用殘酷的禮教來壓制人的天性。這不就是又一個祥林嫂嗎?之前的她是多么的純粹,就像是翠翠一樣,在這天地間被滋養(yǎng)教化著,像一頭不設(shè)防的小鹿一頭扎進這個不讓她活下去沒有給予她一點點生存空間的社會中。哪怕她所在的所謂的“社會”,僅僅是婆家而已,那也足以將她殺害。
她一個人是如此孤獨卻執(zhí)拗的與這個世界反抗,哪怕最終的結(jié)果是遍體鱗傷。在三次與開水的較量中,她終于遍體鱗傷,之后便離開了這個她曾經(jīng)那么那么熱愛的土地。這樣的殘害讓人同情,更讓人憤怒。哀嘆一個生命的逝去的同時也開始反思社會的現(xiàn)狀。
但呼蘭河城里的人們顯然不是那么看的,畢竟那一整個城市都是處于一種蒙昧的狀態(tài)。每日的生活也只是簡單的重復(fù)和無休止的妥協(xié)與敷衍。我毫不懷疑這樣的城市會這樣的社會會做出這樣的事情,這是社會的產(chǎn)物之一罷了。
魯迅提出了“看”與“被看”的模式,在小團圓媳婦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在小團圓媳婦遭受開水的襲擊的時候,有那么一群人始終圍在她的周圍,看著她遭受著折磨卻無動于衷甚至拍手叫好。從一方面說,這里的人們淳樸,但淳樸有時也意味著愚昧。
當“看”這一種狀態(tài)成為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這是多么的可悲,更可悲的是,身在其中的他們并不覺得自己可悲。這座寂寞的,不肯接受外界的城市就這么蒼涼下去,最終被遺棄。
【篇三】
優(yōu)秀讀書筆記:另一種生活——月亮與六便士
編者按:《月亮與六便士》大家有讀過這本書嗎?書中從未提到過月亮一詞,而便士,除了說男主窮到“nopenny”外,也為頻繁出現(xiàn)過。雖說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現(xiàn)實,但作者并未做出評判。是一本很有深意的書。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這篇另一種生活——月亮與六便士。
讀完最后一個字,合上書之后,我會思考,《月亮與六便士》給我的啟示是什么呢?坊間流傳的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月亮”實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書中從未提到過月亮一詞,而便士,除了說男主窮到“nopenny”外,也為頻繁出現(xiàn)過。雖說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現(xiàn)實,但作者并未做出評判。“滿地六便士”的論斷,明顯有傾向“月亮”的態(tài)度。據(jù)傳說,毛姆聽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話“人們仰望月亮?xí)r往往忘了腳下的六便士”,覺得很有趣,便以《月亮與六便士》為自己小說的題目。就傳說而言,似乎是諷刺了理想主義者。存在兩個矛盾論斷,我們不能取一個觀點而*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義并非本書意圖。細想來,我覺得,這本書呈獻給讀者的是他們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藝術(shù)的、孤獨的、本真的生活。當我們身負重木,不斷為自己鋪路架橋,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宮殿時,毛姆先生拍拍我們的肩膀,拿手一指,一個全身*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紅胡子男人進入我們的視野,他自由而健康,瘋狂而純粹,他注定滅亡,卻享受了最酣暢淋漓的人生。負重的人們不禁驚呼,奧,原來人生還有這么種活法兒。
這是個令人焦慮的時代,人們苦心孤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將幸福與成功畫了等號,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費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覺形成的執(zhí)拗思維,早已成為成功所不能彌補的損失。有時我們需要審視不同的活法兒,這些活法兒為我們提供更寬廣的思路、堅持自我的勇氣和源源不斷的熱情。
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證券經(jīng)理人,上流社會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夠的財力可以讓妻子在家中舉辦文學(xué)沙龍。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蘭德竟然拋妻棄子獨自跑到巴黎,僅僅給妻子留下一張字條。可憐的全職貴婦查爾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經(jīng)過幾年的掙扎,她開了一爿抄寫店,最終又漸漸回到富裕的軌道上來,將女兒嫁給炮兵上校,兒子也成為了上層人士。作為偉大的再創(chuàng)業(yè)典范,查爾斯太太已經(jīng)是傳奇,而斯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卻背道而馳。
沒有任何專業(yè)背景的斯特里克蘭德卻認為自己要畫畫,絕意離開家庭,只身來到藝術(shù)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藝術(shù)生活。藝術(shù)必定意味著孤獨,因為藝術(shù)的邏輯必然高于生活的邏輯,生活邏輯的掌握者一定輕蔑并懼怕藝術(shù)邏輯的掌握者。沉溺于藝術(shù)生活,斯特里克蘭德每天畫畫,在巴黎窮困潦倒,天賦平庸卻忠厚熱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傳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卻愛上了不羈的斯特里克蘭德。破壞了這個可憐的家庭后,我們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島塔希提上,在那里與土著居民阿塔同居。至此,他過上了藝術(shù)的、孤獨的、本真的生活。
幾年之后,斯特里克蘭德死于麻風(fēng)病,讓妻子將自己最后的絕唱——石洞筆畫付之一炬,他對自己證實了自己,也表達了作為天才對世俗的輕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贊嘆!把┥峡樟豇欀缸Γ欙w那復(fù)計東西”,斯特里特蘭德天才的一生與孤獨、貧困、野蠻相伴,但他向我們展示了藝術(shù)天才本真的生活。隨著他的去世,人們漸漸欣賞斯特里克蘭德的畫作,那些帶著原始野蠻精神的作品身價暴增,默默無聞的證券經(jīng)理人斯特里克蘭德成為舉世聞名的大作家。
怨婦查爾斯太太通過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會,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邏輯的成功者,在接受訪問時,雖然她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假的,卻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關(guān)系一直燕好美滿。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蘭德還有一個土著兒子。當查爾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會左右逢源時,那個快快樂樂,沒心沒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只在腰間圍著兩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個小伙子在喘氣般的手風(fēng)琴伴奏下瘋狂地跳舞。頭上是藍藍的天空,燦爛的群星,還有太平洋上一片煙波浩渺……
讀到這里,不知為何我會想起王小波,兩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訴讀者,當有人想用一種生活安排我們時,他倆會說:哦,算了吧,伙計,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讓我們捧為圭臬,無比歆羨甚至去追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