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
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說:“我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并且外出求學(xué)訪師,以求能在學(xué)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么剛剛學(xué)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說:“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逼拮勇牶螅湍闷鹨话鸭舻蹲叩搅丝棽紮C旁,說:“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F(xiàn)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xué)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鉆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xué)問和修養(yǎng)。如果學(xué)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xù)求學(xué)。七年之后樂羊子學(xué)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
后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戰(zhàn)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后被大國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個國家。七國之中,秦國的實力,它不斷地派兵向鄰國進攻,實行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從公元前276年開始,魏國連續(xù)三年都遭到了秦國的攻打,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軍終于打敗了魏、趙、韓三國的聯(lián)軍,殺了十五萬人,并且俘虜了魏國大將芒卵。這時,魏國的另一名大將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國土地的是秦國,F(xiàn)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璽,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讓完之前,他們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是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燃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聽了段干子和蘇代的話,始終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國的土地不斷地被秦國侵占,國力也不斷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后來,人們就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一個人處理問題不得當(dāng),結(jié)果形勢發(fā)展和最初的愿望相違背,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薪,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