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學生,面臨的直接的問題在于:事情太多。時間永遠是不夠用的,需要完成的事情永遠是無窮的。但上面的第一張表,卻啟示我們——
◆既緊迫又重要的事,馬上去做
這些事在短期內(nèi)會帶來較大的收益,需要在當下優(yōu)先完成。
◆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抽時間也要做
這些事雖然不會在短期產(chǎn)生明顯的收益,但確是長期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任務。例如制定學習計劃、歸納知識結(jié)構(gòu)、分析錯題錯因、背單詞、課外閱讀等。
◆緊迫但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這些事看似十萬火急,但對自己短期和長期的收益有限,卻往往會占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時間。例如朋友圈的一個新消息提醒、突然的一個電話、社團的一個臨時任務,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底線和處理規(guī)則(比如拒絕或?qū)で髱椭?/p>
◆既不緊迫也不重要,想做也不要做
這些事暫時擱置或是削減必要的時間投入則是合理的決策。
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情不過是緊迫的。
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每天的時間安排,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里,是否在一些看似緊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妨在每天結(jié)束的時候,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時間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鐘的小時間單元記錄下自己的時間安排。在每天、每周結(jié)束后,考慮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娛樂、活動、休息的時間是否過多或過少?
即便分清了不同任務的輕重緩急,很多學生仍然面臨時間不夠用的問題。細細盤點下來,一天的有效學習時間被大量的瑣事占用,例如通勤(上下學)、等待(等吃飯、等家長接送、排隊)、放松(飯后、午睡后)。
在時間利用與效率當中,當中同樣存在“二八定律”(ParetoPrinciple)。在效率高“黃金時間”,2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chǎn)生80%的回報。在效率低的“疲頓時間”,8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chǎn)生20%的回報。
因此,提高時間利用率,關鍵在于對時間的精細化把握。這就是第二張表告訴我們的訣竅!
如果按照學習單元的客觀情況劃分,可以得到完整時間和碎片時間;如果按照學生的效率高低劃分,可以得到高效時間和低效時間。
◆“黃金時間”:高強度的主動學習
大段完整的高效率時間的“黃金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時間,學生可以完成一些高強度的學習任務,例如各科的訓練(尤其數(shù)學、理綜)、難題的重點突破、復雜問題的深入思考。
◆“垃圾時間”:低強度的被動學習
碎片化的低效率時間是學習的“垃圾時間”,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欠佳,也沒有充足的完整時間去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學習。此時適合進行一些不需要進行大量思考的低強度學習任務,例如聽英語新聞/錄音、進行課外閱讀、語文或英語的練字、摘抄積累作文素材。
◆“反饋時間”:歸納、總結(jié)、調(diào)整、計劃
完整的低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反饋時間”,適合進行對白天所學知識方法的總結(jié)、錯題的分析與歸納、反思自己的學習計劃、思考下一階段自己努力的方向。
◆“積累時間”:背誦、記憶、復習、提升
碎片化的高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積累時間”!胺e累時間”,適合進行與記憶和積累相關的學習任務,例如鞏固英語單詞、背誦語文古詩詞、熟悉作文素材、背誦文綜知識點。
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進行類型化的劃分能夠更好地兼顧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并且能夠根據(jù)自己每日的時間安排和精神狀態(tài)進行靈活的調(diào)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