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基礎知識的梳理,形成知識網絡
基礎知識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源泉。生物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類,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便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以利于學生系統(tǒng)地獲得知識,并形成聯系的觀點,活躍思維。
2、注重圖表圖解表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在復習時按照專題對圖表圖解進行復習,加強對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圖解、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圖解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圖解等。
高三復習應加強對學生認識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建立圖表圖解------基礎知識之間的思維轉換模式,促使學生思維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分析圖表、圖解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達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往往會轉化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對圖表、圖解問題的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往往學生對此類題目存在著分析能力較差,從圖、表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對題目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等不良的審題習慣,對此教學中可以用順向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的導向來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審題并形成思維遷移能力。
3、貼近生活,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方式
選擇貼近書本知識更貼近生活的問題,盡量避免純知識性題目的立意。這樣有利于將知識活化,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逾越思維障礙更好的接受知識,否則無法解決高考綜合能力問題。
當前的生物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老觀念、老方法,應該以發(fā)展人的品質和智力為目標,應該將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問題融入生物課堂教學中,以增強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發(fā)展。教學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能以扼殺學生的能力來換取有限的教學成果,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從生產和生活中發(fā)掘生物學知識來開拓學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高三生物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生命現象、生命規(guī)律并用生物學知識來解釋。
4、突出比較法的運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
選擇運用比較法,把課本中相關的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tǒng)化,并形成知識結構網絡。如,通過對知識的比較幫助學生對教材中有聯系的前后知識加以比較,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因此,生物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前后知識的聯系,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等,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法的學習。例如,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比較、植物吸水和吸收礦質元素離子的比較、新陳代謝基本類型的比較、育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的比較等,這樣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識,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