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子夏比孔子小44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的佼佼者。他才思敏捷,文學素養(yǎng)很高,經(jīng)常得到孔子的稱贊。有一年,子夏因為才能出眾,被派到莒父(當時是魯國的一個縣,大概位于山東省莒縣境內(nèi))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孔子,向老師請教說:“請問老師,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孔子十分熱情地對子夏說:“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復雜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簡單了!笨鬃酉蜃酉慕淮藨⒁獾囊恍┦潞螅偃龂诟勒f:“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段話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單純追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單純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而只顧眼前小利,不講長遠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深深鞠躬,說道:“謝謝老師的教導,我一定按照老師的教導去做!比缓蟾鎰e孔子,到莒父上任去了。這段話被記載在《論語•子路》中,從這段話中產(chǎn)生了成語“欲速則不達”,人們常用它來說明如果干一件事情的時候,過于性急圖快,不講求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欲,想要;速,快速;達,達到,完成。
公元前319年,孟子周游列國,第二次來到齊國。這時候,齊宣王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正準備攻打鄰國。孟子反對戰(zhàn)爭,想宣揚自己的“仁政”思想?稍趺床拍苷f服固執(zhí)的齊宣王呢?于是,孟子與齊宣王進行了一段有趣的對話。孟子問:“大王心中的愿望是什么?”齊宣王知道孟子要來說服自己,所以他笑而不答。孟子接著問:“是因為食物不夠肥美,衣服不夠輕暖,還是色彩不夠艷麗,音樂不夠美妙?要不就是因為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吧?這些,臣子們都全部能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接著說:“那您最想要的,一定就是開拓疆土,收服秦國、楚國,統(tǒng)治中國,安撫邊疆。不過,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就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啊(原文是:'猶緣木而求魚也’)。”齊宣王吃了一驚,忙問:“為什么?”孟子連忙說:“大王想一統(tǒng)天下,是以弱擊強,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扇绻笸跄苁┬腥收固煜伦龉俚娜硕枷氲侥某⒗飦碜龉,天下的農(nóng)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這樣,天下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成語“緣木求魚”意思是爬到樹上去找魚,它常被用來比喻做事情時,如果方向、方法錯誤,就一定達不到目的。緣,沿著,順著。
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稅、繁重的徭役和嚴酷的刑罰,紛紛揭竿而起。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朝皇都咸陽只有幾十里的灞上。僅當了46天秦王的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接受大將樊噲和張良的建議,下令封閉王宮,并留下少數(shù)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灞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杰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布道:“百姓苦于秦朝的嚴刑苛法已經(jīng)很久了,應該全部廢除。現(xiàn)在,我與父老鄉(xiāng)親們約法三章:一是殺人的判處死刑,二是傷人的治罪,三是搶劫的受罰。
我到這里來,是為了替父老鄉(xiāng)親們除害,不是來侵害你們的,請大家放心!备咐相l(xiāng)親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人到各縣各鄉(xiāng),將約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興,紛紛帶著牛、羊、酒、食前來犒勞劉邦的軍隊。劉邦一再謙讓不肯接受,說:“我們的軍糧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煩百姓了。”百姓們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做王。由于堅決執(zhí)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成語“約法三章”即指規(guī)定出幾條共同遵守的條款。約,協(xié)商,議定;章,指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