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選自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短文,課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tài)和與人的利弊關系。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tài)變化和與人類關系的描寫,讓讀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和第二段講了水變成汽、云、雨、雹子、雪的不同形態(tài);第三段講了水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的情況;第四段講水給人們帶來的利弊;第五段用問句的方式與課題照應,并激勵讀者找到答案。
二、學情分析: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積累的生活常識不多。因此,抓住低年級學生愛看電視,喜歡聲像同步、聲情并茂、動靜結合的動態(tài)事物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中的有利資源,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學習方式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相互啟發(fā),拓展思路,分享學生之樂,讓學生在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氛圍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
三、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目標: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現(xiàn)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ǘ┻^程與方法目標:參與聽說讀寫的過程,參與想象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觀察自然現(xiàn)象的興趣。
。ㄈ┣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害。教育學生愛護水資源,保護水資源,樹立環(huán)保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讀準字音,分析字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難點:通過對課文的個性化朗讀,感悟、琢磨水的變化規(guī)律和科學道理。
五、教法學法:
(一)教法:
1、直觀演示法
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3、鼓勵欣賞法
。ǘ⿲W法:
1、自主學習法
2、合作學習法
六.教學過程
。ㄒ唬┑谝徽n時整體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我們來猜幾個好不好?
出示投影:(1)忽然不見忽然有,像龍像虎又像狗,太陽出來它不怕,大風一吹它就走。
(學生回答:云,教師板書)
出示投影:(2)線兒有粗又有細,上接天來不接地,落在水里無蹤影,莊稼見了笑嘻嘻。
(學生回答:雨,教師板書)
出示投影:(3)白色花,無人栽,一夜北風遍地開,無根無枝又無葉,此花園中結上來。
(學生回答:雪,教師板書)
出示投影:(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靂叭啦從天降,小孩撿起捧在手,慢慢一沉水一汪。
(學生回答:雹子,教師板書)
(2)師:同學們,你們仔細觀察,它們都與什么有關?
(它們都是自然現(xiàn)象,與水有關。)
今天,我們就學與它們有關的課文,請看課題《我是什么》(板書)。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課文中的“我”是什么,好不好?
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我是什么》。
2、初讀課文,檢查、積累生字詞
師:同學們選自己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讀課文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要把句子讀通順,還要把課文讀出感情。
(生:讀課文。)
師:多媒體課件展示本課生字
fúpèngbáobàozàozāi
浮碰雹暴躁災
qìyānjiāhuǐguàngài
器淹稼毀灌溉
師:這是本課的生字,自己試著讀一讀吧!
(生:朗讀生字)
師:小組合作,遇到不認識的字大家交流交流。
生:學生識字、討論。
師:我們能用猜謎語的方法記住一個字,上面兩個口,下面兩個口,中間一個小花狗,你們猜這是什么字?
生:是“器”。
師:再比如說“災”字,寶蓋頭好比人家的房子,火代表人家著了火,那么這個人家就受災了。我們都能用聯(lián)想的方法記住生字。同學們還可以利用很多方法,在很短時間內(nèi)記住這些生字,那么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些詞語。
投影:飄浮災害暴躁灌溉機器毀滅
生:認讀
師:生字、詞語讀得這么熟,下面我們就來讀讀課文。
3、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指明一組同學開火車讀課文,其他組邊聽邊想:我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水)
師:多么可愛的小水珠啊,它們還會變呢!誰愿意做小水珠。孔x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都能變成什么?
(學生回答:雨、雪、雹子、云)
師:大家都會變啊,再讀讀課文吧,該怎樣讀,和你的小伙伴讀讀第一自然吧!
(2)投影畫面,誰能根據(jù)畫面讀文中的句子?
(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
投影句子。升到天空,我又變成無數(shù)極小極小的點兒,連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指名讀)
投影畫面:出現(xiàn)紅云、黑云,白云指名朗讀文中有關句子。(學生分別讀紅云、黑云、白云有關句子。)
(3)聽了剛才幾個同學的朗讀,老師再提幾個問題,請同學們討論
a、什么時候穿紅衣服?
b、什么時候穿黑衣服?
c、什么時候穿白衣服?
(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小結:太陽剛出和傍晚時,穿紅衣服,下雨天、陰天天空出現(xiàn)烏云就是穿黑衣服,晴朗天氣就穿白衣服。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能變成什么。下面我們再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投影:我在空中飄浮著,碰到冷風,就變成水珠(落)下來。人們就管我叫“雨”。有時候我變成小硬球(打)下來,人們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變成小花朵(飄)下來,人們又管我叫“雪”。
(2)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說說對所填的詞的理解。(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3)誰能把水的變化再說說?(根據(jù)同學們說的)教師小結:水由于太陽的照射,小水珠變成汽在空中漂浮,又變成云,遇到冷風變成雨雪,雹子在空中落下來,水在自然界里就是這樣循環(huán)變化著。
2、片段教學過程:
。1)鞏固字詞,導入新課:
師:剛才我們已經(jīng)熟讀了生字詞和課文,讓我們再來鞏固一下。
齊讀生字與課文
師:課文讀完了,大家猜出文中的“我”是什么了嗎?
。ㄉ核
師: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這么快就猜出謎底了。那同學們知道誰具有七十二變的能力?
。ㄉ簩O悟空)
師:不錯,除了孫悟空,我們今天學的課文中的水也有多種變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它有哪些變化吧!有沒有同學愿意來告訴老師,文中的“我”有幾種變化,分別是那幾種呢?
。ㄉ5種,汽、云、雨、雹子、雪)
。2)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指明朗讀第一自然段
師:我會變,太陽一曬,我就變成什么?
。ㄉ浩ò鍟
師:汽升到天空又變成什么呢?
。ㄉ涸疲ò鍟
師:我們每天都能看到云,不知道同學們觀察到?jīng)]有,云朵也會穿衣服,同學們知道,云朵會穿那幾種顏色的衣服嗎?(討論)
。ㄉ喊咨⒑谏⒓t色)
師:很好,那什么時候穿白色的衣服,什么時候穿黑色的衣服,什么時候又穿紅色的衣服呢?
(生:晴天的時候穿白色,雨天或陰天的時候穿黑色,早餐和傍晚穿紅色)
投影畫面:出現(xiàn)紅云、黑云,白云指名朗讀文中有關句子。(學生分別讀紅云、黑云、白云有關句子。)
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
師:云碰到冷風,它會變成什么呢?
。ㄉ河,雹子,雪)(板書)
師:文中的“雨”“雹子”“雪”都有一個相應的動詞,請同學們把這三個動詞找出來,我們再來做一道填空題。
投影:我在空中飄浮著,碰到冷風,就變成水珠(落)下來。人們就管我叫“雨”。有時候我變成小硬球(打)下來,人們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變成小花朵(飄)下來,人們又管我叫“雪”。
(3)總結:
誰能把水的變化再說說?(根據(jù)同學們說的)教師小結:水由于太陽的照射,小水珠變成汽在空中漂浮,又變成云,遇到冷風變成雨雪,雹子在空中落下來,水在自然界里就是這樣循環(huán)變化著。
(4)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課后到自然界中去觀察水,了解水。下課!
【篇二】
一、科學教育理論指導: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zhì)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方法梳理:
上課之前我在網(wǎng)上搜索土壤與植物的相關教學資料,了解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據(jù)本節(jié)課堂教學需要,搜索關于土壤與植物的圖片以及視頻,課堂放給學生觀看,加深印象。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大多數(shù)學生對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jīng)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diào)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diào)小組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nèi)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實驗也沒有充分地讓學生去做,學生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fā)展,活動時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四、學習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各種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作書面計劃;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并做實驗記錄;并能學會做到主動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喜歡大膽想象;能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在活動中愿意合作與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得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美;關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3、知道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
4、繼續(xù)完成“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認真觀察,做好記錄。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設計研究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并知道土壤與植物的關系。
2、教學難點:
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各種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作書面計劃,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學準備:
教師與學生一起做好活動材料準備:有關植物與土壤的資料、贊美土壤的詩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長情況、種植在砂質(zhì)土、黏質(zhì)土、壤土三種不同土質(zhì)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教師與學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對植物生長作用的有關圖文資料,了解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情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導入學習內(nèi)容。)
(二)猜想假設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猜想與假設,并做好記錄。
(三)制定方案
應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與假設。匯報討論結果。
(四)實驗探究
1、交流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
小組同學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教師引導學生在交流中觀察、思考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
總結:土壤對植物的生長作用。
2、探究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教師出示種植在砂質(zhì)土、黏質(zhì)土、壤土三種不同土質(zhì)相同的植物,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并積極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長情況”,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同時引導學生設計一個對比實驗進行探究:不同種類的土壤對同一種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引導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參與到各個小組中,引導學生注意的問題:
。1)要選擇哪種植物與哪幾種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把同樣大小的豆苗分別種植在三個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裝有同樣多的砂質(zhì)土、黏質(zhì)土和壤土,澆同樣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下。
動員學生:(實驗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要堅持不懈的管理與記錄。每一個月我們要召開
成果展示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的發(fā)現(xiàn)多。
本實驗學習效果不明顯,需要長時間觀察。作為教師要提示學生進行中長期科學探究思想準備,要有堅持性,有目的對此方面加以訓練。
設計意圖: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自行設計實驗、大膽猜想及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的能力,并讓學生學會傾聽的良好學習習慣。
。ㄎ澹┱故窘涣
1、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資料。
2、教師展示教材上的資料卡。
讓學生開闊視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美土壤。如,詩歌、手抄報、唱歌、演講、繪畫等等。也可以合作進行。
4、評價活動,主要開展自評與互評來評價,從搜集資料,方案設計、猜想與預測、表達與交流等方面進行。
(六)延伸創(chuàng)新
1、繼續(xù)觀察、記錄實驗情況。
2、到田間地頭去采訪、調(diào)查《土壤與植物的關系》,并寫出采訪記錄或調(diào)查報告。
設計意圖: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相關知識,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資料,努力使活動落到實處。
八:教學評價設計:
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實物獎勵,發(fā)放標志性科學獎章等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都可應用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調(diào)動小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而且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設計特色簡述:
1、把科學課程的目標落到實處。
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jù)進行驗證,經(jīng)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2、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
我本著就近的原則給他們分組,每組學習好的那個學生為組長,字寫得好的那個學生為記錄員。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紀律、安全、組織、分配帶材料等工作,記錄員做好實驗記錄。在教學中逐漸教會他們怎樣組織實驗、交流、帶材料、作記錄,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評價,原則上讓學生先自評、再在小組內(nèi)評,再推薦優(yōu)秀學生在班上評。
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教學的核心,它承載著科學教學的所有價值,但現(xiàn)實卻不能讓我們每節(jié)課都這樣做,我打算抓住那些利于探究的內(nèi)容、核心內(nèi)容、重要的內(nèi)容設計并開展探究式教學,如果探究的問題超過兩個,則次要的內(nèi)容要用其它方法進行變通。探究時,要獨立與合作結合起來,能分組做實驗就分組做,不能分組做的老師要演示實驗,不能演示實驗的,要運用多媒體播放,不能播放的,要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設計。總之,盡自己大努力堅決、合理進行探究式教學。
【篇三】
【教學分析】
“蹺蹺板”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樂設施之一,不僅可玩性高,而且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認識、制作蹺蹺板不僅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為后續(xù)學習杠桿這種簡單機械提供直接經(jīng)驗的儲備。
在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經(jīng)歷了制作滑梯的完整流程,對技術與工程領域建立的初步的認知,因此本課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在設計、制作和評價三個方面的難度有所增加。
【教學目標】
能夠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設計與想法,并完成任務。能夠?qū)ψ约汉退说淖髌诽岢龈倪M建議。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紙、塑料尺、牙簽、紙杯、別針、透明膠帶、剪刀。學生準備:無。
【教學過程】
1.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師:上節(jié)課同學們?yōu)槎《『彤敭斨谱髁艘徊啃』,相信丁丁和當當一定特別開心!不過游樂場不能只有一件游樂設施,今天我們?yōu)槎《『彤敭斨谱饕徊寇E蹺板好嗎?
生:好!
師:大家都玩過蹺蹺板,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蹺蹺板?
。ㄉ榻B蹺蹺板的樣子以及自己玩蹺蹺板的經(jīng)歷)
師:看來同學們對蹺蹺板都十分了解,那么為了便于我們完成今天的任務,我們一起來認識蹺蹺板各部分的名稱吧!
。◣熇肞PT帶領學生認識蹺蹺板的結構)
生:我明白了,蹺蹺板分成兩大部分——底座和蹺板,蹺板的中心有軸,可以圍繞底座旋轉(zhuǎn)。
師:你真了不起,相信你以后一定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工程師!
[設計意圖]
導入活動包含兩項內(nèi)容,一是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這里繼續(xù)采取為丁丁和當當建造游樂場的任務驅(qū)動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項目往往由幾個子項目組成。二是引導學生認識蹺蹺板的結構,學生雖然有豐富的玩蹺蹺板的經(jīng)驗,但往往很少有人細致地觀察了解蹺蹺板的結構組成,借助PPT讓學生認識蹺蹺板的結構也是為接下來的設計和制作做準備。
2.提出任務
師:既然是蹺蹺板,那么蹺板要能夠順利地將丁丁和當當蹺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蹺蹺板才能保證蹺起它們呢?
生1:蹺板要足夠結實,不能斷裂。
生2:蹺板還要能夠在底座上旋轉(zhuǎn)才行。
生3:如果不能旋轉(zhuǎn)的話,蹺板就不能把丁丁和當當蹺起來了!
生4:可是怎么才能讓蹺板繞底座旋轉(zhuǎn)呢……
生5:還有,底座要很穩(wěn)固才行,否則不安全。
師:是!蹺蹺板不僅要蹺板足夠結實,這樣才能承受丁丁和當當?shù)闹亓,而且,蹺板還要能夠靈活地旋轉(zhuǎn)。
[設計意圖]
“蹺板足夠結實”,“能夠繞軸旋轉(zhuǎn)”、“底座穩(wěn)固”這三個結構性的問題組成了學生設計蹺蹺板的基本框架。在這樣的大思路下,學生的后續(xù)設計、制作就會變得有章可循。
3.設計
師:老師在材料區(q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些材料,請各小組材料員將它們領回來,仔細觀察這些材料,看看你都認識它們嗎?向同伴介紹一下這些材料吧。
生1:紙板和塑料尺可以用來制作蹺板。
生2:紙板好軟,恐怕承受不了丁丁和當當?shù)捏w重。
生3:紙杯可以用來制作底座,我在做滑梯的時候就用紙杯當?shù)鬃,不過要倒扣了才穩(wěn)固。
生4:牙簽和別針是做什么呢?
師:想一想蹺蹺板是怎么和底座連接起來的呢?
生:我知道,牙簽可以做軸,曲別針上有圓孔,可以支撐軸!
師:有了想法就可以開始你們的設計了。這次,老師請你們在不參考課本案例的情況下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
。ㄉ嬡E蹺板設計圖)
師: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是如何選材的,以及為什么這么設計?
生1:這是我的設計方案,我用紙板做蹺板,因為我感覺紙板比較輕便,這樣蹺板不容易歪倒。
生2:我和他的不太一樣,我沒用紙板,我用塑料尺作為蹺板,雖然重一些但感覺比較結實。
師:雖然你們選擇的材料不一樣,但都能說出選材的依據(jù),表揚你們!
。ㄉ^續(xù)展示介紹自己的方案)
師:剛才同學們都展示了自己的方案,那么你們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制作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比如,如何將蹺板和底座連接在一起呢?
生:我先把軸用透明膠帶粘在翹板上,這樣就制作好了帶軸的蹺板。再把兩個曲別針用透明膠帶站在底座上,后把蹺板上的軸兩端各放進一個曲別針的圓孔里。
師:掌聲送給你,你真是一個小小工程師!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包含三個小活動,認識材料、選材和設計。其中設計活動難度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提升。一是,由原來的“臨摹”設計變成自主設計。二是要引導學生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制作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也就是對設計的可行性進行自我評估。技術與工程強調(diào)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完成任務,而小學生的設計容易天馬行空,脫離實際,因此要在設計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加以引導。
4.制作
師:現(xiàn)在,同學們都畫好了自己的蹺蹺板的設計圖,在開始動手制作之前,老師還有幾點小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還記得我們一年級學習的傳遞剪刀的正確方法嗎?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區(qū);二是同伴之間要互相幫助,因為你自己可能無法完成今天的任務哦;三是要保持安靜,輕聲交流。
。ㄉ鷦邮种谱鳎
[設計意圖]
本課的制作難度較上節(jié)課有所提升,尤其是剪切透明膠帶和將兩個別針對稱地固定在杯子上時都可能需要同伴的幫助,因此特別強調(diào)了合作的重要性。
5.評價
師:又到了展示和評價我們的作品的時候了,不過這次我們除了評價自己的作品之外,還要對同伴的作品進行評價,就像工程師也需要別人提供意見一樣,這樣我們才可以做的更好!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我的蹺板有點問題,我用紙板做蹺板,結果把丁丁和當當放上去后把紙板壓折了,看來紙板太軟了。
師:你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并且找到問題的原因,很了不起!其他同學有什么好的意見嗎?
生1:我建議他將紙板換成塑料尺,塑料尺更堅固一些。
生2:我覺得如果換成木板會更堅固一些,而且還輕便呢!
生:謝謝你們的建議,我知道怎么改進了!
師:同學們在對別人的作品進行評價時可以這樣說,“我覺得你的作品在……還存在不足,建議你……”。
。ㄉ^續(xù)進行互相評價活動)
師:同學們不僅能夠?qū)ψ约旱淖髌愤M行評價,還能為同伴的作品提供改進意見,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能虛心接受別人的寶貴建議,相信你們的作品經(jīng)過改進后會更加完美!
[設計意圖]
相較于第一課的自評而言,本課在評價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進一步,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相互評價。如何有效地引導二年級學生開展相互評價呢?我給學生提供了互評的語言表達模板,希望通過這樣的訓練,讓評價者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被評價者更容易聽明白別人的意見。
【教學反思】
本課我充分考慮到學生上節(jié)課的學習基礎,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在設計方面,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二是在設計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要考慮到后續(xù)制作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三是在評價的時候,采取簡單有效的辦法讓學生學會開展相互評價。
【總結點評】
動手制作是學生喜愛的活動,設計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動腦,制作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動手,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轉(zhuǎn)化為物品,動手與動腦是相結合的。在實際制作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先的計劃可能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重新考慮,在制作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具體的技術難題需要動腦解決,因此技術與工程領域的活動可以把動手和動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盡量考慮設計制作的可行性,這是工程思維的顯著體現(xiàn)。學生在制作蹺蹺板過程中的大收益就是體會到了設計不是天馬行空,要基于現(xiàn)實條件下進行。此外,他們在相互合作、相互評價中感受到的團隊精神和集體力量也是難能可貴的經(jīng)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