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大班案例:別站著不動
一、情景描述:
12月的風吹在身上總讓我們不禁寒顫,在這樣的天氣里,我們每天早上和孩子們一起走到戶外,一起運動。
今天,我們依舊迎著風來到操場上,短暫的熱身活動后,我們進行了分散活動。部分孩子在長凳上練平衡,一些在用單杠運水,還有的在跳繩。一個個玩的可起勁了。
王紀林對我說:“趙老師,我們要玩蹺蹺板!蔽尹c點頭。他又說:“我要和他們比賽,看誰能堅持的時間長!
說完他便和幾個朋友去一個空地方開始進行比賽。過了一會,我走過去時,林林驕傲的對我說:“老師,我到現(xiàn)在還沒有摔下來哦!
聽了他的話語,我一想,對啊,他這樣一個姿勢已經(jīng)停留了很久了,我連忙說:“你真厲害,不過你這樣一直站著會不會冷啊?梢匀フ艺覄e的玩啊!
林林聽了我的話后對我說:“我不冷,我要站到后,這樣我就勝利了!
就這樣他又開始和其他的朋友一起比賽誰站的時間長了。我摸了摸他們的小手,似乎還不是很冷,我便沒有再阻止下去。
又過了一會,我一看他們還一個個站在那里,我又走過去說:“我看你們今天這樣站下去是分不出勝負了,都站的不動的是很難失去平衡的。這樣,我提個建議,你們一邊站著,小手動起來試試看誰能站的時間長。再分不出勝負,你們就小腳也試試看跳跳或者踏步,加大點難度呀。”孩子們聽我一說,似乎覺得有點道理。
林林說:“我們把手甩起來,看誰先‘摔’下來!
在林林的規(guī)則下,孩子們開始動起了小手,后來我又發(fā)現(xiàn)他們小腳也動了起來,這樣一來,他們不再站著不動了,一會上一會下,一會蹲一會站,可忙活了,不再冷了。
二、分析反思:
眾所周知,生活是貫穿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在運動中,同樣也有或多或少的生活內(nèi)容在其中,關注個別兒童也是其中之一。我們知道個別兒童不僅是那些體弱或肥胖兒童,在運動中,我們同樣需要關注的是運動量沒有達到或者運動密度過高的個別兒童。
在這個案例中,我關注到的是幾個選擇安靜游戲的孩子,他們在0度的天氣里,站在同個地方而沒有走動,這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面對這個教育契機時,我進行了隨機教育,從旁觀者的角度用詢問建議的方法告訴孩子這樣站會冷,并建議他們選擇其他的運動器械,但孩子的一句回答“我們不冷”讓我沒有辦法再對他們要求什么。但當時我也觀察了場地,由于這幾位孩子選擇的是有陽光的地方,并摸過他們的手后老師便確定他們還不太冷,便走開了。但又過了一會后,我發(fā)現(xiàn)他們還是這樣站著,便以一個支持者的身份出現(xiàn),出謀畫策的給了他們一個能迅速決定勝負的方法,但又在情理之中,孩子們聽了這個方法后一些子動了起來,雖然沒有劇烈運動,但在上上下來、甩手、跳躍的過程中,逐漸使自己暖和。
從今天的案例中,我覺得在場地的擺放上還需要自己斟酌,比如這樣比較靜態(tài)的器械可以找個沒有風但陽光充足的場地進行。其次,在活動前應該給孩子們規(guī)則,玩一會激烈運動后可以選擇靜點的運動器械,相反亦然。后,一直比較喜歡靜態(tài)游戲的孩子督促他衣服暫時不要脫,以免著涼。
三、貼心提示:
1、根據(jù)冬天氣候特征,運動前需要老師組織運動量相對大一點的準備活動:如慢跑、跳、盡量讓大部分孩子的身體舒展、暖和起來。
2、根據(jù)季節(jié)特點能運用原有的運動器具進行組合創(chuàng)造,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此來加大孩子在運動時的運動量。老師如果缺乏意識,孩子們只會按照慣例來擺放,也就達不到相應的運動量。
3、活動中,老師是孩子的玩伴,許多運動方法也是在共同的游戲中產(chǎn)生,老師要根據(jù)季節(jié)特點有意識創(chuàng)造有難度的游戲,以此加大幼兒的運動量。
【篇二】
觀察與記錄:近段時間,曾好參加了舞蹈表演,每天都很高興,上課的時候也變得更加積極了,后來我表揚她近很有進步,曾好還有點兒不好意思呢。有些小朋友總是愛問什么時候去跳舞,曾好聽見了就會說老師叫了我們?nèi)ゲ乓サ模蝗痪驮诮淌依锩妗?/p>
昨天下午課間活動的時候,曾好來告訴我說大二班的小朋友把我們的花盆弄掉了,我請她叫小朋友要小心一點,過了一會兒她又回來了說他們還是在玩球,把我們的東西打翻了,就這樣來來回回好幾次,后來我就問她為什么小朋友不聽呢,你有沒有解釋清楚,說明白呢?之后曾好就出去跟他們交代了。
培養(yǎng)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懂得與幼兒進行恰當?shù)慕涣鳌?/p>
2、能夠大膽的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不會害羞,更加有自信。
指導分析:
曾好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小朋友,但是在眾人面前又比較害羞。因為參加了舞蹈,所以現(xiàn)在在大家面前都更喜歡表現(xiàn)了,膽子更大了。在老師的鼓勵下與同伴的交流也更多了。在這個階段的小孩子,自尊心也很強,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方法其實很重要,同時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在組織管理方面,曾好從小班開始就有大姐姐的模樣,喜歡幫老師一起管理小朋友,但是因為在溝通方面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小朋友都不聽她的,我們總是鼓勵她要多跟小朋友說清楚原因,并且自己要做好榜樣,這樣孩子們才會認真聽,剛好昨天的事情又給她一個很好的提示。相信她會做的越來約好的。
【篇三】
大班案例:“打”的含義
情況描述:
午睡起床的音樂從耳邊傳來,這一熟悉的音樂提醒著孩子們可以起床了。大家起身穿褲又疊被的,可是瑤瑤還在熟睡中。不一會兒,午睡室中傳來陣陣的哭聲:“瑤瑤,你怎么了?做噩夢了嗎?”老師問。幾個孩子說是濤濤打了瑤瑤的頭,想叫她起床了。在安慰了瑤瑤以后,我告訴濤濤以后不能用這種方式來叫醒朋友,對這種行為進行了引導,同時對他的心意進行了表揚。當孩子們吃完點心進行盥洗的時候,周子俊跑來對我說:“老師,濤濤他要打我*的!眲偟戎茏涌∽唛_,亮亮過來也說:“老師,濤濤他要打我*,而且要用手擰我的*!边@時我走近濤濤的身邊,問:“濤濤,你這樣的做法對嗎?為什么總打別人?”他說:“我媽媽在家也經(jīng)常這樣打我的呀!”他的話令我們大吃一驚。隨即我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個別教育。
分析與反思:
1、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項勝喜歡用“打“的行為來表達和解決問題,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正確的認識,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對朋友友善的表現(xiàn)。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已經(jīng)表現(xiàn)為攻擊性行為。那么對于在家挨打的他,應該做些什么呢?第一要做的就是有正確立即的反應,比如說:“你不可以打我!”“我不喜歡你打我!”通過這些行動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也讓挨打的自己學習自我表達,自我保護。然后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錯又錯在哪兒?同時對自己的行為要進行改正。
2、孩子的行為和家庭教育的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孩子的一句話中,讓我了解到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由于孩子的頑皮,總會惹父母生氣。而對于農(nóng)村的家長來說,濤濤父母自身的文化比較低,對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的認識不到位,缺少教育的理念,因此對于孩子的不聽話舉止對會用打罵的暴力行為,從而在孩子的幼小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教育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也是家長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過程。要想讓孩子做到不以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表達感情,家長也必須檢點自己的言行,是不是平常也總習慣用“我要打你!”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在這里,家長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產(chǎn)生了事與愿違的后果。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庇變赫幱诎l(fā)展時期,各方面都還未定型,既容易養(yǎng)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幼兒善于模仿,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他們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模式,以達到自我滿足。孩子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做父母的,應當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因此,父母的行為習慣好壞與否,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作為家長應減少生活環(huán)境中可能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因素。其次,孩子攻擊他人,是想通過這種方法達到自我表現(xiàn)的需要,這就需要父母和老師好好引導孩子,給他分析生活中的暴力行徑的壞處,提高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家長應注意與孩子的情感聯(lián)系,摒棄以暴制暴的教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其次,對孩子與同伴間的矛盾沖突,家長不要偏袒自己的孩子,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犯錯,必須要求他道歉。
此外在處罰攻擊性行為的同時,應強化兒童的良好行為。平時多與孩子講生活中聽到、見到的攻擊性行為的弊端,告誡孩子分辨是非曲直及認識沖動行為的后果。在生活環(huán)境中防止幼兒感受長期的壓抑和挫折,并在教育中示范良好的行為舉止,使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及時得以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