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 #關于小學生端午節(jié)的日記600字#】每年家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是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下面由®無憂考網(wǎng)為您整理出的是小學生四年級日記端午,歡迎閱讀。
端午日記【篇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到了,學校放了三天假。端午節(jié)前夕,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滿街流溢著粽香。我一時心血來潮,也想學包粽子。于是,就跟著奶奶學起來。
首先,我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裹粽葉和糯米、腌好的肉、紅豆等材料。由于我們認為用繩子系粽子不環(huán)保,因為現(xiàn)在的繩子中含有化學成分。于是我們就把棕櫚樹的葉子撕成細條狀,代替繩子來捆扎粽子。
奶奶一步一步地教我:先拿出兩張箬竹葉,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我跟著奶奶后面做,由于我的手不靈活,卷不起來,但我并不氣餒,繼續(xù)卷,第二次終于卷成了,我高興極了。奶奶接下來把拌有糯米倒進去,加入一條腌好的肉。我也跟著做,這次輕松過關。接著只見奶奶把翹起來的粽葉壓下,將圓錐形的口給封住,再按住葉梢向里一彎,抽根棕葉繩一札,一個棱角分明的尖角粽就誕生了。我也跟著做,可那個頂端的三角形太難弄了,三個角只有一個角是飽滿的,其他兩個角都耷拉著腦袋,難看極了!沒辦法,只好重來。一次、二次、三次……終于弄得有點模樣了,捆扎好后一瞧,雖沒奶奶包得好看,卻也過得去。這時,我的心情甭提有多高興,我終于學會了包粽子!
通過這次學包粽子,我體會到粽子好吃,包粽子貌似容易,做起來卻一點兒也不簡單?磥碜鋈魏问露家毿摹⒛托。只有堅持不懈,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四年級端午節(jié)范文【篇二】
端午節(jié)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我們可以吃粽子,但是你們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我喜歡端午節(jié),更喜歡端午節(jié)的粽子。
四年級端午節(jié)【篇三】
端午節(jié)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五月節(jié)、女兒節(jié)、詩人節(jié)等20多個。
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據(jù)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后,當?shù)匕傩罩来讼⒑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后來,漸漸發(fā)展成賽龍舟。這就是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的原因。
端午節(jié)有許多習俗,我映像最深的就是戴香包。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等。戴香包很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因為相傳端午節(jié)是惡日。所以,端午節(jié)那天,家門口都要掛艾草、菖蒲或石榴。通常把這些東西綁成一束,然后掛在門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插在門口可保健康。菖蒲等也各有寓意。
中國的文化真奇妙、豐富啊,吸引了多少外國人關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