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吳國有個人叫陸績。他的父親陸康,曾在廬江當過太守,與大將軍袁術交情很好。
在陸績6歲那年,有一次父親帶他去袁術家作客。宴席上,他對袁術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讓袁術十分驚嘆。于是,袁術破例給他賜座,還獎賞他一盤橘子。那橘子味道極美,陸績很愛吃,還趁人不注意偷偷拿了3個藏在懷里。
然而,宴席結束后,在他向袁術拜別時,不料懷中的橘子突然滾落在地。對此袁術頓感詫異,大笑說:“你沒吃夠啊?還拿3個?”陸績淡定地說:“我從沒吃過這么好吃的橘子,我想讓母親也嘗嘗。”
袁術聽后,感嘆說:“你這樣小,就這么孝順,將來一定能成為棟梁之才!”后來,陸績果真對國家貢獻很大,還成為了天文學家。
寓意: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孝順是作為子女的美德,行孝在于細節(jié),更要趁早。所謂,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等到父母年邁才想起要孝順。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有一天,鮑叔牙得知管仲家里很窮,又要侍奉母親,于是便找來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由于管仲沒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出的。
但是,賺錢以后,管仲拿的利潤卻比鮑叔牙多。仆從看到后,很不服氣地說:“管仲都沒投多少錢,憑啥比主人拿的還多?”鮑叔牙卻說沒關系。
又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共同去打仗,但管仲每次都躲在最后,士兵都罵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怕死,是要留著命去照顧母親啊!”管仲聽到后,十分感動,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也!”
后來,齊王去世,王子諸稱王,卻每天不理朝政。鮑叔牙預感齊國會內亂,便帶著小王子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齊國內亂時管仲暗算王子白失策,后來王子白當上了齊王,決定封鮑叔牙為相。然而,鮑叔牙卻推薦管仲,并說:“管仲是為了幫主人糾才那么做,并非真想殺大王!”齊王聽后,遂請管仲為相。而管仲也盡力輔佐,終使齊國昌盛。
寓意: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信任、理解朋友很重要。在朋友落難時,我們要懂得幫助。同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小事不要太斤斤計較。
宋朝有一個人叫楊時,從青少年時起就非常用功讀書。后來他雖中進士,卻不愿做官,于是便繼續(xù)拜師求學。
當時,程顥、程頤兩兄弟做學問名氣頗大,楊時便拜程顥為師。后來,程顥去世,他又拜程頤為師。盡管這時他已經(jīng)40歲了,但對老師仍是謙恭。
有一天,吃罷午飯后,楊時為了請教一個問題,便約同學游酢一起去找程頤。到老師住所后,發(fā)現(xiàn)他正在午睡,楊時不愿打擾,于是便在門外安靜等著。
這時,天上突然飄起大雪。他和同學凍得渾身發(fā)抖,卻仍不愿敲門。過了好久,程頤醒了,打開門才發(fā)現(xiàn)門外積雪已一尺多深,而楊時、游酢卻在門外雪地里等了很久。
寓意: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尊師重教是做學生的美好品德。學習不僅要虛心向老師求教,更要刻苦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