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篇一】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jié)――端午節(jié).在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里,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jié)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記得那次端午節(jié),我們家處處洋溢著端午節(jié)的氣氛,可是一般人的家里總是呆巴巴的包粽子,有時候出去賽龍舟,那多沒意思!我可不想這樣過每一年的端午節(jié),就在我左思右想的時候,腦子里的一根筋“嗖――”的一下抽起來了,何不來個自己創(chuàng)作粽子的比賽呢.說干就干,我抓緊時間,把表姐表弟和小伙伴全都都召喚來了,開始了,我們手忙腳亂,亂包,有的嘛,包個飯團,有的嘛,包個壽司,還有的嘛,東破一個西破一個,我想:這也叫有創(chuàng)意?我可不想像這樣的創(chuàng)意,我嘛,想來想去,終于想到了一個好點子,我簡單做了一個愛心,別人看了看我,都很驚訝,“這就是好點子……”我不管他們說,自己忙著做.
粽子蒸好了.媽媽來看看我們包的粽子,我連忙沖上去:“媽媽,在今天的端午節(jié)上,我想送你個禮物!”我從身后拿出了這個粽子“媽媽,這是給你的,感謝你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謝謝你給予了我生命!”媽媽看了臉上流出了晶瑩的淚水.爸爸走過來,對著大家說:今天的粽子大賽,馨予獲勝了,我們要感謝自己的媽媽喲!
在這次端午節(jié)中我既是自己包了粽子,也感恩了媽媽!端午節(jié),一個傳統古老的節(jié)日,一個溫馨充實的節(jié)日.多么美好的端午節(jié)啊!
端午節(jié)【篇二】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jié)——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之說了.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顒,如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那以后,人們?yōu)榱吮硎緦η某缇春蛻涯?每到這一天,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如今,每到端午那天,每家每戶都會包粽子,粽子的類型有很多種,有鮮肉粽子、八寶粽子、紅棗粽子、豆沙粽子、棗泥粽子、咸蛋黃粽子、臘肉粽子、雪菜肉粽子、魚頭肉粽子、宮保雞丁粽子、魚香肉絲粽子、鮑魚粽子、榨菜粽子、五香肉粽子······這么多的粽子中,我最喜歡五香肉粽子.因為它吃起來軟軟糯糯、美味可口.
端午那天不光包粽子,還要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賽龍舟的賽手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有年輕力壯的叔叔,有對賽龍舟很有興趣的小孩······比賽開始了,參賽的人都做在了龍舟上,只聽見”嘭”的一聲槍響,龍舟上的人都迅速劃了起來.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劃,惟恐落后.據說這也是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這天,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人們還要掛艾草,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我聽媽媽說,端午節(jié)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之說.
端午節(jié),一個傳統古老的節(jié)日,一個喜氣洋洋的節(jié)日.多么美好的端午節(jié)啊!
端午【篇三】
中華民族傳統節(jié)日的逐漸淡化與消亡,是近年來文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幾乎每年的春節(jié)和中秋節(jié),都會有人出來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將這歸因于“洋節(jié)”的流行,認為其實質是強勢文化侵入導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是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別是城市居民,過去的節(jié)日特定食品如今隨時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閑娛樂可以比過去的節(jié)日還豐富,傳統節(jié)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傳統節(jié)日是在過去的生活節(jié)奏中產生的,或者可以說與舊時農業(yè)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相依存,在今天這個社會大變革的轉型時代,生活節(jié)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們不得不疏離傳統節(jié)日的更重要原因.換個角度說,“洋節(jié)”是伴隨當代生活節(jié)奏一起進入中國的,所以最先接受“洋節(jié)”的,恰恰正是最能適應當代生活節(jié)奏的青少年.與人們對春節(jié)與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與重陽這兩個傳統節(jié)日就更是漸行漸遠.
粽子似乎是端午節(jié)的標志.其實南京習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節(jié),但端午節(jié)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從來就沒有出過大名,說到粽子之類的江南小吃,人們只會想起蘇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該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惡龍的牙齒,免得它去傷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摻少許糯米,甚或以秈米為主,摻上粳米和少許糯米,因為在計劃供應的糧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應的,糯米尤少,大約一個節(jié)期一人只有一斤,且價格也要高幾分錢.貧寒人家,不得不做這種算計.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時間,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過久,否則會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點夾心粽.一種是素心,在米里摻上紅豆,或紅豆沙,或去了核的棗肉;肉粽,是將過年時省下的臘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時揭開粽葉,只覺肉香撲鼻.
不同內容的粽子還得放在一鍋里煮,就要變換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線上作出記號,以利辨識.常見的有四角粽與小腳粽,后者較難包得規(guī)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圍坐在木盆邊包粽子,也是一種手藝的考試與較量.有時鄰家的女人也湊過來看,品頭評足;自恃手藝好的人,還會大方出手,動作麻利優(yōu)美地包出個挺括的粽子來,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贊美.近年超市里賣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簡單地折成一個長方體,全無藝術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術活,往往是頭一天晚上煮開了,就焐在煤爐上,夜里要起來看幾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夾生.那一夜里,真是滿室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