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被認為是德國陸軍中“秀”的將領。他的戰(zhàn)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zhàn)役幾乎都是杰作,總是令對手驚惶失措,膽戰(zhàn)心驚。他是那種能夠將現代化的機動觀念和傳統(tǒng)的運動戰(zhàn)思維巧妙地融為一體的專家,同時對于各種戰(zhàn)術運用自如。
曼施泰因出身軍人世家,生父和養(yǎng)父都是德軍少將。他本身也是總參謀部軍官出身,在德軍指揮參謀系統(tǒng)中受過完整的軍事理論培養(yǎng)。在戰(zhàn)前曾擔任陸軍總參謀部軍需總監(jiān)一職。1938年任“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翌年參加對波蘭的入侵戰(zhàn)。1939年10月任“A”集團軍群參謀長,提出使用坦克部隊經阿登地區(qū)進攻法國的作戰(zhàn)計劃,深得*的贊賞并在執(zhí)行中獲得成功。此后歷任第11集團軍司令、列寧格勒地區(qū)德軍總指揮、“頓河”集團軍群司令。1943年2月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在庫爾斯克會戰(zhàn)中失敗被解除職務。曼施泰因主張在作戰(zhàn)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隊,配合空軍實施速戰(zhàn)速決的閃擊戰(zhàn)。1949年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監(jiān)禁。1953年獲釋。著有回憶錄《失去的勝利》。
曼施泰因具有極高的戰(zhàn)略天賦,這使得他高于德軍其他戰(zhàn)場指揮官,而可以與龍德施泰特元帥、博克元帥這一級別的元老相比肩。事實上他在當時就被同僚認為是德軍中的“戰(zhàn)略天才”,這在將星云集的德國軍界是極高的榮譽。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評論說他“對作戰(zhàn)的可能性獨具慧眼”。
最能體現他戰(zhàn)略水平的是對法作戰(zhàn)的“曼施泰因計劃”。二戰(zhàn)中,整個法國戰(zhàn)役都是按照這個計劃為藍本執(zhí)行的。“曼施泰因計劃”簡單明了,擊中要害。它針對盟軍的戰(zhàn)略部屬,出其不意地把主攻方向從北方的B集團軍群轉到A集團軍群。因為這就要求主攻裝甲部隊穿越密林覆蓋的阿登山地,而當時坦克部隊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這種地形前進。而且突破之后主攻部隊的南側翼完全暴露,這里賭的就是法軍主力已經在北方窮于應付,南方則被釘死在馬其諾防線,沒有實力攻擊A集團軍群暴露的南翼。這是典型的“有算計的冒險”。但是曼施泰因本人并沒有作為A集團軍群參謀長參與法國戰(zhàn)役的指揮,他在開戰(zhàn)前從A集團軍群參謀長調任步兵第3軍軍長。后來的事實證明,曼施泰因贏了。
1941年底,從北方集團軍群第56裝甲軍軍長升任南方集團軍群第11集團軍司令的曼施泰因,率軍突破比列科普地峽進入克里米亞半島,將蘇聯“濱海集團軍”10萬人圍困在要塞港口塞瓦斯托波爾。蘇軍兵力與德軍不相上下,而且占據大縱深的山嶺要塞工事死守。海上蘇軍黑海艦隊掌握著制海權,可以對德軍在半島上任何薄弱部位進行兩棲進攻。這樣的戰(zhàn)役態(tài)勢類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處境。曼施泰因的優(yōu)勢是有加強的要塞攻城炮和制空權。經過冬季的準備之后,正當曼施泰因即將發(fā)起總攻擊,蘇軍突然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島登陸,而且登陸的是外高加索方面軍全軍,兵力數倍于德軍。這時候曼施泰因處于屯兵堅城之下腹背受敵的絕境。但他立即調兵面對刻赤半島蘇軍,只冒險以少數兵力監(jiān)視要塞,很快穩(wěn)定局勢。然后以一個漂亮的右路突破徹底殲滅兵力數倍于己的蘇軍,再回身突擊塞瓦斯托波爾港。僅月余時間內用一個集團軍,殲滅了蘇軍前后合圍的一整個方面軍又一個集團軍,而且曼施泰因屬下根本沒有一個裝甲師!整個克里米亞戰(zhàn)役包括攻堅戰(zhàn)、追擊戰(zhàn)、防御戰(zhàn)、運動戰(zhàn)各種作戰(zhàn)樣式,曼施泰因項項出眾,從戰(zhàn)役絕境中獲得了一次奇跡般的勝利。他因此而獲得陸軍元帥軍銜。
曼施泰因的退卻戰(zhàn)法在他的個人檔案里是極賦光輝的。退卻通常是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的作戰(zhàn)行動,是艱難復雜的組織指揮工作。從軍事觀點看,退卻是一種最復雜的機動,也是一門“最困難的藝術”。但它卻是解除戰(zhàn)場危機的一策。曼施泰因卻能夠創(chuàng)造性運用這一行動,阻止和擺脫了強大蘇軍的攻擊和追擊,并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多次出其不意地打擊了蘇軍,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多次使德軍從危機中得到挽救。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慘敗后,整個南線部隊向西退卻,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后來南方集團軍全部放棄頓河彎曲部向西撤至亞速海至哈爾科夫之線,蘇軍還在步步緊追,滅頂之災即將來臨。恰恰正在這時,曼施泰因的“特異功能”意識到反擊的機遇已經來到。因為蘇軍名將瓦圖京發(fā)生了失誤,錯誤地認為德軍只有退逃而沒有阻擊之力了,于是指揮方面軍在寬大正面上展開成一個梯隊猛追,兵力分散,戰(zhàn)線過長,后勤保障困難并失去了增援的可能性。曼施泰因抓住這一良機,堅決頂住蘇軍,同時縮短防線,抽出裝甲兵力組成了兩個裝甲突擊群,于1943年2月19日開始了堅決的反擊,為德軍奪回了戰(zhàn)役主動權。此次反擊被舉世聞名的歷史學家利德爾•哈特譽為“曼施泰因一生中最精彩的作戰(zhàn)表演,在全部的軍事史中,也要算是一流杰作”。
1976年3月24日,英國的軍事家、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間英國武裝部隊杰出的領導人之一,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在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馬利出生在倫敦肯寧登區(qū)圣馬克教區(qū)的一個牧師家庭。少年時他十分頑皮,14歲才正式上學,20歲時考入桑赫斯特英國皇家軍官學校,1908年畢業(yè),被分配到駐印度的部隊中服役,任少尉排長。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大戰(zhàn)即將結束時任司令部上尉參謀。這段經歷對他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回憶說:“到第一次大戰(zhàn)結束時,我已經認清軍事職業(yè)是一種終身的研究!彼麧撔难芯繎(zhàn)爭的科學和實踐,終于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大展雄才。
第一次大戰(zhàn)結束后,蒙哥馬利體會到軍事完全是一種需要畢生精力去探討的學問,但真正理解這種道理的軍官不多。他決心獻身于這種行業(yè)。1920年,他正式跨進了參謀大學之門,畢業(yè)后參加了愛爾蘭戰(zhàn)爭。幾年的實踐,為蒙哥馬利日后任高級指揮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蒙哥馬利任第三師師長,率部隊赴法國和比利時抗擊德軍,1942年上半年,英軍在遠東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敗退,在中東戰(zhàn)場上丟城失地。在這危急關頭,蒙哥馬利被派往北非,出任英國駐北非第8集團軍司令。
蒙哥馬利是一位謹慎從事,善于把戰(zhàn)略、戰(zhàn)術聯系起來考慮的軍事家,他親自制訂了全殲“非洲軍團”的計劃,并認真檢查每項準備工作。這次作戰(zhàn)計劃是要騙過德國將領隆美爾,不讓他發(fā)現英軍主動進攻的企圖,具體行動就是在阿拉曼南面佯攻,在北面準備真正的進攻。激戰(zhàn)前夕,隆美爾加強了對英軍陣地的空中偵察,蒙哥馬利指揮第8集團軍的坦克部隊,在一夜之間將所有的戰(zhàn)車轉移出集結地,換上了逼真的假目標,英軍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騙過了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阿拉曼決戰(zhàn)始于1942年10月23日深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銳不可當,勢如破竹,用十幾天時間,迫使隆美爾的部隊連續(xù)后退600多公里,傷亡慘重。德意軍死傷和被俘5.9萬人,隆美爾的助手馮•托馬將軍和4名意大利將軍也當了俘虜。一度縱橫馳騁于北非的“沙漠之狐”隆美爾遭到了他軍事生涯中第一次慘敗。消息傳到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敲響報捷的鐘聲,阿拉曼大捷扭轉了北非戰(zhàn)場的危急局勢,給英國人民一劑強心劑,蒙哥馬利也隨之升遷,翌年榮升英國元帥,并受封阿拉曼子爵。正是因為這場戰(zhàn)役,這位“沙漠之狐”的征服者蒙哥馬利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將領。
蒙哥馬利是陣地戰(zhàn)的高手,有點像“拿破侖的終結者”英國惠靈頓公爵。他對作戰(zhàn)的目的、步調有極清晰的概念,但也容易固守這個概念不知變通。巴頓在西西里戰(zhàn)役中改變計劃,沖向巴勒莫,再回身取墨西拿的即興行動,蒙哥馬利和巴頓易地而處是決做不出來的。因為在他看來,墨西拿才是整個戰(zhàn)役的關鍵。
蒙哥馬利在諾曼底登陸后沒有及時占領卡昂城,而是改為“在卡昂附近回旋”,吸引德軍主力,以便美軍在南翼達成突破。包括巴頓、布萊德雷在內的盟軍將領都說,這是蒙哥馬利為他無能攻占卡昂所找的借口。在當時,即使蒙哥馬利真想占領卡昂,他可能也沒有這個能力。但后來的事實證明,那是他的借口也好,應變計劃也好,確實不失為上乘的變招:德軍主力和全部的裝甲部隊都集中在英軍周圍,從而使美軍在7月份發(fā)動“眼鏡蛇”作戰(zhàn),突破德軍防線,達成了突進。蒙哥馬利是戰(zhàn)略上和陣地戰(zhàn)的高手,連隆美爾也承認這一點。
蒙哥馬利的問題在于他缺乏把突破變?yōu)橥贿M的魄力,在這個問題上總是過于謹慎。有時即使有了巨大的優(yōu)勢,他能突破敵人防線,但不能決定性地消滅敵人,而是把敵人向后推。像阿拉曼戰(zhàn)役以后,和“市場-花園”作戰(zhàn)就是如此。在這一點上,他與朱可夫無法相比。蒙哥馬利長期與巴頓一起作戰(zhàn),巴頓很看不起蒙哥馬利,還經常罵娘。不過蒙哥馬利對巴頓本人倒沒什么惡意,只是把他們之間的競爭看作是事業(yè)上的競爭。
公元前6世紀末,在非洲北部(現在的突尼斯)一帶出現了一個富強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的軍事統(tǒng)帥———漢尼拔。漢尼拔是世界古代杰出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謀略家。其高超的軍事謀略水平,堪與愷撒、蘇沃洛夫和拿破侖等人相媲美,在世界軍事占有重要地位。
漢尼拔生于公元前247年,時值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期間。他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為交戰(zhàn)雙方中迦太基的軍事統(tǒng)帥。由于在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求和,哈米爾卡深感恥辱,并決心與羅馬終身為敵。在他的率領下,迦太基人決心在伊比利斯半島拓展勢力,并利用這里作為進攻羅馬的復仇之戰(zhàn)的跳板。至公元228年他逝世時為止,他已經成功地征服了當地許多部落,并建立起一支忠于自己的六萬八千人的部隊。哈米爾卡的女婿美男子哈斯德魯巴爾繼承和拓展了他的事業(yè)。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魯巴爾遇刺身亡。在全軍的推舉下,年僅27歲的漢尼拔成為新的領袖。
漢尼拔生活簡樸,與士兵同甘共苦;戰(zhàn)時,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擁戴。有人曾這樣描寫他:“沒有一種勞苦可以使他的身體疲乏或精神頹喪。酷暑也好,嚴寒也好,他一樣受得了。無論在騎兵還是步兵里,他總是把其他人遠遠地拋在后面,第一個投入戰(zhàn)斗,交戰(zhàn)之后,最后一個退出戰(zhàn)場。”他指揮作戰(zhàn),善于先謀后戰(zhàn),先以誘餌使敵上鉤,再對敵實施出其不意的攻擊。他尤其喜歡使用騎兵突然攻擊敵人的翼側和后方,使敵人措手不及,被動挨打,而自己牢牢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大量殲滅敵人。
漢尼拔上任后,就積極準備對羅馬的戰(zhàn)爭。他不僅擬訂了古代戰(zhàn)爭少有的周密而詳盡的作戰(zhàn)計劃,還暗中派了許多秘密使者,去爭取那些對羅馬心懷不滿的希臘城邦站在自己的一邊。漢尼拔完成一系列對羅馬人作戰(zhàn)的準備之后,決定迫使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戰(zhàn)。為達此目的,他首先進攻羅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薩貢姆城。薩貢姆城遭到突然襲擊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羅馬求援。羅馬元老院向漢尼拔發(fā)出警告,漢尼拔反而責備羅馬干涉薩貢姆內政。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zhàn)。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正式開始。
公元前216年8月,漢尼拔在意大利東南沿海的坎尼地區(qū),以步兵4萬余人,騎兵約1萬人與羅馬執(zhí)政官伊米里亞斯統(tǒng)帥的步兵約8萬人、騎兵約7千人作戰(zhàn)。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漢尼拔決定以智謀取勝,他的具體部署是:步兵位于中央,構成一個半月形陣勢。在半月形的兩翼,配置步兵的主力部隊,以便從兩翼夾擊敵人。在半月形中間突出部,以一部兵力占領寬大正面,并有意把兵力較弱的中間突出部暴露給敵人,誘使敵軍對正面中央實施突破。并令500名士兵,手持劍、矛和盾等武器,身藏匕首,準備必要時詐降,混入敵軍內部,打亂其部署。在步兵半月形陣勢的兩側,配置騎兵,保護步兵兩翼的安全,防止羅馬軍隊從兩翼實施攻擊。與此同時,準備利用自己的騎兵優(yōu)勢,主動出擊,從兩翼包抄敵人,斷敵后路,從敵軍背后實施攻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當時當地每天中午常有強盡東南風的特點,漢尼拔布陣時特意選擇了一個面西背東的方向。這一選擇的巨大作用直至戰(zhàn)斗打起來以后才為人們所認識。
8月2日上午雙方在坎尼激戰(zhàn)。迦太基步兵對羅馬步兵進行一定的抗擊后,漢尼拔即令預先準備好的500名士兵向羅馬方向逃跑,交出自己的劍和矛,假裝投降。羅馬軍把這些投降兵置于陣后并未嚴加看管,仍集中兵力繼續(xù)猛攻漢尼拔步兵陣地的中央突出部。在羅馬軍步兵的強攻下,位于半月形突出部的漢尼拔步兵逐漸后退,使半月形陣勢由凸部向敵變成了凹部向敵,從而對羅馬軍形成了一個口袋形的陣勢。漢尼拔見敵人已中圈套,便命令兩翼的步兵主力同時夾擊羅馬軍。羅馬軍遭此不意攻擊,陣勢頓時大亂。當戰(zhàn)至中午時分,東南風大作,大大增加了迦太軍殺傷效果。持續(xù)的狂風把風沙塵土刮向羅馬軍隊,致使其不能準確使用手中武器,又難于躲避對方投射過來的矛、箭和石頭,傷亡慘重。此時此刻,500名詐降的迦太基士兵從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首先刺死當面的敵人,然后從死者身上拿過武器,在敵軍內部橫沖直撞,四處沖殺。與此同時,漢尼拔的騎兵也從敵軍背后沖殺過來,羅馬軍深深陷進漢尼拔預設的口袋,內外受擊。戰(zhàn)至天黑,羅馬軍被殲6萬余人,被俘約1萬人,只有1萬多人逃走。親臨前線指揮的羅馬執(zhí)政官伊米里亞斯陣亡,此外戰(zhàn)死的還有80名元老院議員。全羅馬17歲以上的男子有1/5在這場和漢尼拔的戰(zhàn)爭中喪生。而漢尼拔的軍隊傷亡僅8000人左右。
此后,在意大利,戰(zhàn)爭開始陷入一種惰性的狀態(tài)。直到公元前203年年底,在意大利,沒有一位羅馬將軍在和漢尼拔的戰(zhàn)場較量中真正取勝過。而無數的戰(zhàn)役只是為漢尼拔的桂冠上增添一道又一道光環(huán)。
公元前202年,羅馬人終于有一位將軍在坎尼戰(zhàn)役后敢于在戰(zhàn)場上和漢尼拔正面交鋒了,并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扎馬戰(zhàn)役中,羅馬將軍大西庇阿打敗了漢尼拔,他也因為這一戰(zhàn)而名載史冊。扎馬戰(zhàn)役是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的最后一仗。不久迦太基僅以身免的苛刻條件向羅馬投降了。
漢尼拔雖然最終輸掉了戰(zhàn)爭,卻還是被大多數迦太基人捧為戰(zhàn)爭英雄,并選上了執(zhí)政官的寶座。但是羅馬人時刻都無法忘懷對這個可怕對手的恐懼。漢尼拔在迦太基的政敵們利用這種恐懼編造謠言。最終羅馬人撕掉了寬宏大度的假面具,派遣使團要求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到羅馬受審。公元前195年,漢尼拔被迫逃出了祖國,流亡持續(xù)了13年。
為了漢尼拔,羅馬人揮兵到處追殺。公元前183年,羅馬人終于找到了漢尼拔,但是在他們下手捉他之前,漢尼拔服毒自盡了。漢尼拔臨死時說:“既然羅馬人連等待一位老者咽氣也覺得度日如年,那么就讓我來幫他們去除這塊多年的心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