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國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zhàn)士。他于1892年生于四川樂山“綏山毓秀,沫水鐘靈”的古鎮(zhèn)——沙灣。郭沫若四歲半便進“綏山館”讀書,在這里度過了八個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訓導下,讀《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許多古書。因此,他不到七歲,就已能寫出滿不錯的對聯(lián)和詩詞。郭沫若在少年時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難的同學。有一天,他碰到在樂山太平場讀書的好友余童生,只見小余表情沮喪,仔細一問,才知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退學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聰明好學,很有抱負,如今中途輟學,多可惜呀!于是,他溫情脈脈地安慰小余說:“別難過,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讓他免費收下你!闭f罷,當場作了一副對聯(lián),送給了私塾先生。誰知,私塾先生接過對聯(lián),只看了兩眼,就無動于衷地扔到了一邊。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揮毫,作了一首七絕《憐余童生》:“學海茫茫庭院森,無銀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師施恩典,同病相憐應有人!彼桔酉壬x了這首情深意切的七絕詩,深受感動,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學費,使他得以繼續(xù)念書。
海明威每天早晨6點半,便聚精會神地站著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點半,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他喜歡用鉛筆寫作,便于修改。有人說他寫作時一天用了20支鉛筆。他說沒這么多,寫得最順手時一天就用了7支鉛筆。海明威在埋頭創(chuàng)作的同時,每年都要讀點莎士比亞的劇作,以及其他作家的巨著;此外還精心研究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畫家戈雅、法國現代派畫家謝贊勒的作品。他說,他向畫家學到的東西跟向文學家學到的東西一樣多。他特別注意學習音樂作品基調的和諧和旋律的配合。難怪他的小說情景交融濃淡適宜,語言簡潔清新、獨創(chuàng)一格。
清朝的后期,西方的英、法、美等國的殖民主義者和投機商人,紛紛向中國毒他們的目的,一是掠奪中國的財富;二是用毒殘害中國人的身體,便於他們侵略.當時,很多正直的官員看透了英國人的險惡目的,堅決主張查禁.林則徐的態(tài)度最堅決.他說:再不禁煙,中國就不會有白銀當軍餉,就不會有強壯的士兵抵抗侵略了.為了國家的尊嚴,必須禁煙.皇帝就讓他去廣州查禁.林則徐到了廣州,命令外國商人把全部繳出來并保證不再私運到中國來,否則給予嚴懲.有些外國商人照辦了,可英國商人不肯繳,英國政府的代表義律還策劃陰謀,企圖頑抗.林則徐當機立斷,堅決行使主權,中斷與英方的貿易并不再供應食物和水.英國人沒辦法,只好繳出了.1839年6月3日這一天,林則徐親自到虎門海灘,主持銷毀害人的毒.他以無比的勇氣和決心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
一九〇八年,孫中山先生顛沛流離地到了英國倫敦。
這個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華僑和中國留學生的注意。這些人有的懷著崇敬心情,有的抱著好奇心理,都想見到孫中山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領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測,孫中山肯定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綠林豪杰”。
待到與中山先生見面后,才知道他原來是一位博學多識、勤勉出奇的偉人。
當時,中山先生經過旅途的輾轉周折,所帶的費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著連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熱心的留學生便慷慨解囊,你湊一點,我湊一點,湊了三四十個英鎊送給中山先生,以暫時維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兒再去看望他時,卻見他已將這些錢買了一大堆新書。一見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著書告訴眾人說,這是什么書,那是什么書,這本書怎么怎么好,那本書又如何如何重要。眾人見此情景,一個個不禁目瞪口呆,有的為中山先生的好學精神所驚駭,也有的抱怨他不該將吃面包的錢拿來買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