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 #有關端午節(jié)的初中九年級作文600字#】“淡淡煙雨淡淡愁,淡淡明月上西樓,淡淡魚兒水中游,淡淡蝴蝶落繡球,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酒解淡淡愁,淡淡思念贈與友!睜恐H人的手圍坐一桌感受端午的滋味,凝神品味節(jié)日的氣息。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有關端午節(jié)的作文,歡迎閱讀參考。
【篇1】端午節(jié)的味道
夏季最期待的節(jié)日就是端午節(jié)了,看著那三角形狀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劃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熏蒼術的祝福,無不透露著節(jié)日的喜慶。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tǒng)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jù)粽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為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粽子,這是端午節(jié)味道。
端午節(jié)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jié)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于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后,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驅(qū)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jié)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著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著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jié)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鄉(xiāng)的人們?yōu)榱瞬蛔岒札埑缘羟倪z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y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術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tǒng)用蒼術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chǎn)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qū)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術的祝福,這是端午節(jié)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jié)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術。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jié)的味道。
【篇2】端午的味道
端午將至,舌尖和腦中泛起的是記憶的味道。
或許龍舟賽那喧鬧的鑼鼓聲和岸邊的喝彩聲并不適合這個江南小城,所以沉寂成為了端午的常態(tài),然而沉寂的背后卻是陣陣的糯香,涌動在味蕾上的激烈并不亞于水花四濺。半年的辛勤換來的是這一小段時間的小憩,或許是習俗的使然,或許是對于半年的褒獎,南方人的含蓄在這個時間段表現(xiàn)得愈發(fā)明顯。
食物的滋味往往不是味蕾的刺激,而是一種質(zhì)樸的情感。記憶中的那個農(nóng)村小院落,雨聲滴答而無序,勤勞的人們早就洗凈了粽葉,拌好了糯米,準備好了各類餡兒,一家老小齊上陣,帶著半年的耕耘心情開始了端午的歷程。餡兒種類多,甜的如豆沙、栗子,咸的如豬肉、酸菜,或者小眾的堿水,無論種類如何,散不去的仍舊是陣陣糯香。粽子不甚考究,不變的只是那筆直加棱角的外形。看似普通的自然產(chǎn)生品,在勤勞智慧的人民面前變成了可食可賞的藝術品。大鍋中的水早已是蒸汽騰騰,物質(zhì)社會,煮粽子的形式多樣,煤球爐、電磁爐、高壓鍋,時代的進步讓食物加速。然而記憶中的粽子仍舊是伴隨著柴禾的燃燒,只有這樣粽子的原味才得以保存,淳樸的記憶在此時泛濫。咬一口糯香,呷一口黃酒,糧食在經(jīng)過不同的轉(zhuǎn)換之后,在這一口又交匯在味蕾間,個中滋味,無法言語。
對于開化人來說,氣糕亦是端午必不可少之食。白漿不能差一絲一毫,輔菜也必須小心翼翼,鋪上蒸籠的不僅僅是精美的食物,也是中國人對于習俗的一種嚴謹態(tài)度。氣糕厚了不行,嚼著費力,薄了也不行,光吃菜沒了米香。恰到好處的氣糕必須是師傅們千萬次實踐的結(jié)果。蒸籠是圓的,切出來的氣糕是方的,外圓內(nèi)方的氣質(zhì)恰是我們這個民族道德的體現(xiàn),或許是巧合,或許習慣使然。
其實兩種食物在平時都能輕易吃到,只不過在端午這個特定的時間中的感覺中不一樣,可能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尋找理由的民族,為了肯定自己,亦或是為了家人團聚,暫且不管理由如何,仍舊是追求記憶的需求。時間帶不走的是對往昔的斷續(xù)回憶,八仙桌上的舉杯暢飲,祖母在旁的嘮嘮叨叨,孩童們頑劣的嬉戲,看似喧鬧的場景卻是時間中獨特的記憶。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必須去追尋這些記憶中的突起,即便再喧囂的城市也抵不過破舊鼓樓上泛黃的回憶。中國人的回憶總是非常含蓄,慢慢尋覓,欲言又止,但回憶的舉動卻又是大張大合,食物、習俗不能差一絲毫厘,這便如國畫中的山水與工筆,同根而不同形。
如果說表象的回憶是酸甜苦辣對于味蕾的刺激的話,那么意像的時空便是記憶中逐漸消逝的過去。
【篇3】端午的味道
清晨,我打開窗戶,一陣清風撲面而來。陽光,散在空氣中,那一片金黃,便是陽光的味道。我伸了一個懶腰,真好,新的一天又來了,一個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又與我,擦肩而過了。
五月粽香,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細膩的糯米用葉子包住,一條細繩簡單捆綁,便是那發(fā)出誘人香味的粽子。等過繽紛春季,便是這粽香飄來。端午,我千盼萬盼的節(jié)日。我渴望著,嗅到端午春光的味道,聽到端午打鼓的聲音,看到楊柳依依,青郁的艾蒿搖擺著。當我拿起粽子,光滑的葉子,透著草木的香氣,拆下捆綁著的繩子,折開重重疊疊的葉,葉子一道道的折痕,使我,看到了細膩圓潤的糯米,白晶透亮。將粽子放入嘴中,我嘗到了糯米的美味,萬般期待,在這一刻實現(xiàn)的喜悅,和,端午香甜的味道。
河邊,人們正熱火朝天地賽龍舟,只聽一聲令下,龍舟,便如離弦的箭般飛速。豆大的汗珠從人們頭上落下,有力的手臂用力地劃著船槳,口中喊著響亮的口號。龍舟快速劃過水面,這時,我仿佛看到了屈原,抱著一塊大石頭,站在汨羅江前,我仿佛聽到了一陣水聲,接著,不復再有任何聲音了。我仿佛,在水中,與屈原耳語,向他訴說著他的豐功。忽地,有一個龍舟越過了終點線,我已沒有想要繼續(xù)看下去的欲望,魚蝦吃掉他的尸體,那一陣陣血腥而又苦澀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此刻,我吸了一大口氣,口腔中充斥著端午苦澀的味道。
撫摸著手上的五色線,不斷地回想著家人給予我的寄托,無盡的希望,無盡的關懷。這個夏天,有了這些,便是的陪伴。這些,都是母親親手為我系上的,我嗅了嗅,上面還有母親的氣息。每一年,都是母親為我系上的線,我留戀著,生怕在哪一年的陪伴中淡然了這一股熟悉的氣息。我貪婪的吸收這份熟悉的氣息。嗔笑著,害怕自己獨自地在黑夜里的回憶中獨白。珍惜著現(xiàn)在,是不想看到未來的某一刻。這個端午,我,咽下了眷戀的味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楊柳仍舊,故人卻何在?每一年的端午,總是那樣糊里糊涂的過了。還沒等我感悟,就先擦肩而過了。關上了窗戶,陽光,傾灑在我的臉上。瞳孔,定格了這一秒。這個端午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