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兵衛(wèi)森畫戟,燕寢凝清香。
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
煩疴近消散,嘉賓復滿堂。
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理會是非遣,性達形跡忘。
鮮肥屬時禁,蔬果幸見嘗。
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歡體自輕,意欲凌風翔。
吳中盛文史,群彥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豈曰財賦強。
【賞析】
本詩是韋應(yīng)物在蘇州刺史任上所作。其時蒸郁悶熱的夏日剛剛過去,一夕海上風雨,更讓官署內(nèi)的池閣倍顯清涼。詩人設(shè)宴召集賓客,雖時禁葷腥,然而新鮮果蔬,清酒幾盞,又有賓客們作優(yōu)美詩文助興,也足以怡情悅性,暢舒胸懷。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此歡娛之時還能想到自己雖然身居高位,卻還未能讓本地人民都過上康樂的生活,一片憂民愛民之心,讓人感動。
詩末贊揚蘇州不僅是財賦豐饒之區(qū),而且人才薈萃,人才勝于資財,可見刺史對于轄地的熱愛與自豪,結(jié)尾豐滿有度。
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賞析】
悲凄凄地告別了友人元大,船兒漸行漸遠進入到江煙水霧當中,回首眺望江岸,只見遠樹茫茫;耳邊,這時依稀回蕩著零落的暮鐘。作者是洛陽人,如今他告別客地返歸故鄉(xiāng)卻不能引以為喜,因為他覺得世事有如波上之舟,浮沉搖擺不受控制。他感到前路茫茫,并且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次見到朋友,心中因而不勝悲涼。“歸棹”兩句是傳誦名句。全篇體現(xiàn)出韋詩氣象清華、淡而有味的風格,讀罷讓人懷情不盡。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賞析】
作者因為官署齋舍內(nèi)的寒冷而念及自己的好友——一位在山中修行的道士。在這個風雨欲來的黃昏,他遙想起道士澗底束薪、山中煮石那超脫卻不免清苦的生活,心中生出了攜酒前去以慰其寂寞的想法。然而遠望著空山落葉,終覺仙蹤縹緲,難以尋覓,故而唯有惆悵而已。全詩一片空明,中涵萬象,無一字不佳,貴在自然超妙。
【篇二】
長安遇馮著
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
問客何為來,采山因買斧。
冥冥花正開,飏飏燕新乳。
昨別今已春,鬢絲生幾縷?
【賞析】
馮著是韋應(yīng)物的朋友,他這次來到長安本是想要謀到個一官半職,到此地才發(fā)現(xiàn)自己人際生疏,求仕多有困難,只落得一身煙雨。作者寫此詩寬慰失意的友人,以描述眼下生機盎然的春景重新呼喚他對于生活的熱情,并在結(jié)尾處委婉發(fā)問:去年一別,如今又是春天了,可你看看你的鬢絲,又有幾根變白了呢。殷殷勸勉之意,透出字里行間。
夕次盱眙縣
落帆逗淮鎮(zhèn),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guān),聽鐘未眠客。
【賞析】
此詩是韋應(yīng)物于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夏離開長安舟行到滁州夜泊淮鎮(zhèn)時所作,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
全詩以景寫情,借詠淮上蕭疏暮色和人歸雁落的情景,烘染行人于旅途之中的凄涼心境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落帆、孤驛、日沉、風起、人歸、雁下,用白描手法,寫出濃情秋色。
東郊
吏舍跼終年,出郊曠清曙。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
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
樂幽心屢止,遵事跡猶遽。
終罷斯結(jié)廬,慕陶直可庶。
【賞析】
詩人厭倦了衙門里為公事所纏絆的拘束、呆板的生活,在一個早晨獨自來到郊外漫步,心底那份對于田園生活的向往又被喚醒。郊外的風光真是令人心曠神怡,柔嫩的柳枝披散于風中,隱隱的青山守候在遠處,作者時而倚坐在叢林里,時而徜徉在山澗間,看著雨霧籠罩了芬芳的原野,逐音而尋春天的斑鳩是在哪里歌唱。他感嘆自己這些年的奔波忙碌,也為往歸田園的屢屢不能成行而感到惋惜,他對這清幽秀美的郊外風光迷戀不已,于是暗下決心,終當有天要在此結(jié)下草廬,專心致志地來效仿陶淵明,去過自己一直向往的生活。
【篇三】
送楊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jié)中腸,義往難復留。
自小闕內(nèi)訓,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任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賞析】
韋應(yīng)物的妻子早亡,給他留下了兩個女兒。父女三人相依為命,先是自己既當?shù)之斈,后是長女撫育幼女,直到長女如今即將遠嫁。作者雖然知道“女大當嫁”,然而骨肉分離的痛苦實在讓他難于承受,他望著妹妹抱著姐姐哭得如同淚人兒一般的樣子,心情悲切到了極點。女兒臨行之際,他一再地叮囑她,到了婆家要恪守婦道,遵守家規(guī),要精心侍奉婆婆;同時寄語女兒的婆家,自己一貫崇尚簡樸,所以女兒的嫁妝不算十分的豐厚,此次把女兒托付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多多憐惜。詩人送長女歸來后看幼女孤零零的一個人,自己更是淚流不止。全詩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塑造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慈父形象。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賞析】
曾與他同在江漢為客,與他相逢必醉,但人生聚散如浮云,年華易逝若流水。一別十年不見,今朝幸得重逢,舉杯暢談,默契如故,不同的是鬢發(fā)已然稀疏斑白。
梁川故人問起作者:什么原因讓你留戀此地而不思歸鄉(xiāng)?因為淮水邊的秋山風華還可依戀!
賦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賞析】
此詩是作者為友人送別之作。全詩緊抓“暮雨”二字,渲染送別時周圍景象的凄清孤冷:迷蒙的微雨,沉響的暮鐘,被水氣浸染得濕重的船帆,因羽翼盡沾雨水而不能疾飛的歸鳥。如此景象,縱然不是送別之際也能讓人心神不舒,何況作者是看著友人的客船駛向江海深處,消失在茫茫煙雨當中。
全詩前三聯(lián)都是寫景,只有最后一聯(lián)抒情,說自己與友人離情無限,綿綿情意正如密密斜織的雨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