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yōu)樘觳拧?/p>
曾國藩是中國歷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墒堑劝〉,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蹦琴\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后,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jīng)傳,曾先生后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
博學的牛老師招收了三個學生。小雞、小鴨和小鴿。
小雞的成績一直都遙遙,無論小鴨、小鴿怎么努力,怎么補習,都無法超越小雞。連牛老師都感嘆:“小雞是他教過的聰明、有能力的學生,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小雞不由得飄飄然起來,覺得沒有自己學不到的知識,更沒有自己做不了的事情。
有,小雞無意中聽牛老師說起小鴨學會了游泳,小鴿學會了飛翔。小雞覺得,小鴨和小鴿能學會的,我也一定可以學會,畢竟自己比他們聰明多了。
小雞偷偷跑去練習游泳,但是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浮在水面上。他又跑到山頂上往下跳,想練習飛翔,仍然無法掌握,還差點摔死。
小雞跑去問牛老師,看到傷痕累累的小雞,牛老師心疼地說:“不錯,你是很聰明,也很勤奮,但是知識是無限的,你的資質(zhì)和條件卻是有限的,你的自身條件決定了你不可能在水中遨游,更不可能在天上飛翔!
古時候,有一種樂器叫作瑟,發(fā)出的聲音非常悅耳動聽。趙國有很多人都精通彈瑟,使得別的國家的人羨慕不已。
有一個齊國人也非常欣賞趙國人彈瑟的技藝,特別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好本領,于是就決心到趙國去拜師學彈瑟。
這個齊國人拜了一位趙國的彈瑟能手做師傅,開始跟他學習?墒沁@個齊國人沒學幾天就厭煩了,上課的時候經(jīng)常開小差,不是找借口遲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專心聽講,平時也總不愿意好好練習。
學了一年多,這個齊國人仍彈不了成調(diào)的曲子,老師責備他,他自己也有點慌了,心里想:我到趙國來學了這么久的彈瑟,如果什么都沒學到,就這樣回去哪里有什么臉面見人呢?想雖這樣想,可他還是不抓緊時間認真研習彈瑟的基本要領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著投機取巧。
他注意到師傅每次彈瑟之前都要先調(diào)音,然后才能演奏出好聽的曲子。于是他琢磨開了:看來只要調(diào)好了音就能彈好瑟了。如果我把調(diào)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調(diào)好音后都用膠粘牢,固定起來,可不就能一勞永逸了嗎?想到這里,他不禁為自己的“聰明”而暗自得意。
于是,他請師傅為他調(diào)好了音,然后真的用膠把那些調(diào)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來,帶著瑟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逢人就夸耀說:“我學成回來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彈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為真,紛紛請求他彈一首曲子來聽聽,這個齊國人欣然答應,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瑟再也無法調(diào)音,是彈不出完整的曲子來的。于是他在家鄉(xiāng)父老面前出了個大洋相。
這個齊國人奇怪極了:明明固定好了的音,怎么就是彈不好呢?他不知道,音即使能調(diào)好,也只是彈好瑟的條件之一。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認真學習、努力鉆研,才不會重蹈這個齊國人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