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有兩個同鄉(xiāng)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作官;一個叫張纮,在東吳作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jīng)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纮見了栩榴枕很是喜歡,專門為此作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后,贊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里還不斷地夸耀說:“這篇文章寫得多么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xiāng)張纮寫的呀……”
過了不久,張纮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并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風格大加贊賞,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后感慨極了,他在復信時謙虛他說:“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里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贊,并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里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么了不起?為什么對我這么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币馑际牵阂惶煲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張乖崖就是根據(jù)這一條殺了小吏,這自然是濫用刑法,F(xiàn)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辦事只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zhàn)勝困難,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