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通過近段時間的學習,我覺得有效的落實課堂學習目標是基于標準教學的關鍵因素。我們平常的教學準備更關心的還是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而對如何評價學生重視不夠,以前都不知道這個詞,其實在教學中也經常做,比如提問,讓學生演示,其實這些就是評價的一種,現(xiàn)在明白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評價始終是與教學聯(lián)系起來的,我認為評價就是更多的去關注學生,也就是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因此為了使課程標準更好地落實于課堂教學,教師就有必要優(yōu)先思考如何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達成,進而更好地通過評價來指導教學。也就是說,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中,學習評價設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范式轉換為核心的就是教學、學習、和評價的關系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評價不再僅限于對教學、學習的判斷,而成為促進教學和學習的工具。以前的評價主要是以“篩選”為目的而設計和實施,區(qū)分、甄別就成為了其核心功能。紙筆客觀題的測驗成為主要的評價手段。近年來再對以“篩選”為目的的評價進行反思時,提出了新的評價理念:
1.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發(fā)展。
2.評價的過程是與教學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評價不只是學習后的測驗,而是與教學一起進行的持續(xù)過程。所以從“對學習的評價”到“促進學習的評價”不僅是評價方式的轉變,也是一種評價理念的發(fā)展。開放性提問不僅能對學生記憶性的事實知識進行評價,也能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進行評價。是對學生深層次理解能力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它評價的是學生的真實表現(xiàn)。其主要特征為:
。1)評價的問題開放性強,這些問題并沒有的、好的答案。
。2)問題的回答依靠分析、綜合和評價等多種手段。
。3)教師需要一定的原則和行為標準對學生的回答結果進行評判,評定工作比較費力。
。4)教師的主觀認識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評價。我覺得這種評價應該能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篇二】
在以前,我們在隨堂聽課或教師公開課評課一般從目標、孩子能力的提高、師幼互動、教師的回應等角度出發(fā)。說實話,評價還是比較零散、籠統(tǒng)的。經過俞園長深入淺出的實際經驗的傳授和講解,條理就更加清晰可見,F(xiàn)將俞園長的講座內容與大家進行分享:
一、價值
聽課教師在評價執(zhí)教教師的教學時這是一個先決條件。因為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孩子的發(fā)展和提高。通過教師多種形式的教學形式和策略,孩子從未知到知一點到知再到后的知以用;顒拥膬热輧r值在哪里?例如活動“一起去世博”通過時下世博會在上海的召開,讓孩子認識地鐵的示意圖的文字、符號、顏色,知道站與站的換乘后到達世博。對于大班下學期的孩子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教給孩子的方法、技巧,更多的是運用生活經驗,促進孩子長遠的發(fā)展。
二、目標
目標的制定與實現(xiàn)這在我們平時的評價中都是比較的重視,因此這里就不再重復。
三、設計
設計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流程的設計,一方面是教學具的設計和提問的設計。
先說教學設計。評價教師在設計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首先要考慮孩子現(xiàn)有的水平,然后根據(jù)層次遞進的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緊扣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環(huán)節(jié)考慮孩子的已有知識經驗,考慮孩子生成的可能性。
再說教學具的設計,教師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合理、科學、有效地教學具以幫助
孩子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培養(yǎng)。
后是關于提問的設計。提問貫穿著活動的整個過程。教師可以是開放性的提問也可以是針對性的提問。對于不同能力的個體都應該讓其有機會參與討論,體驗思考后的成功。
四、師幼互動
對于師幼互動,教師們都是很看重的。師幼互動的作用和意義在此就不必多言。主要講講如何對幼兒進行有效地回應。
教師往往存在著4種常見的問題。一類表現(xiàn)為重復孩子的回答,這樣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時間。設想如果孩子的回答是15分鐘,那么也會有另外的15分鐘浪費在重復問題上。再有意義的活動也會因為提問的拖沓而變得冗長無味。的確,我們對于自己日常的教學多多少少也會有這些影子的存在。
第二類表現(xiàn)在不回應。對于孩子的問題充耳不聞,裝作沒聽見。孩子又會怎么想?有可能他下次就不敢再說了,孩子的一種思維被無情的剝奪啦!畢竟孩子在自己能力水平的提高上需要教師有意義的、有引導的回答。
第三類是缺乏價值判斷。站在更高的要求上,需要教師在對孩子的回答具有專業(yè)嗅覺并進行分析,挖掘問題的價值。當然,這對年輕教師是很大的挑戰(zhàn),需要不斷地實踐、學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