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獄詠蟬》
唐代•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賞析】
這首詩名為詠蟬,實則以蟬喻己,抒發(fā)了懷才不遇之感。詩人在獄中聽到秋蟬高唱,不禁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那時的自己,意氣風發(fā),便如這高唱的秋蟬一樣,純凈高潔,不食人間煙火。而今詩人不僅一事無成,更是身陷囹圄。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這兩句用典。“白頭吟”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用情不專,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詩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痹娙饲擅畹剡\用了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執(zhí)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的一片忠心,流露出了深深的哀怨之情。同時“白頭吟”一語雙關(guān),也照應了上句的“玄鬢影”,抒發(fā)了美人遲暮之感。短短的十個字,把這種凄惻的情感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含蓄而自然。通過這兩句詩,讀者也可以感受到,詩人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并非池中之物,決不會久居于人下。果然,在六年之后,即公元684年,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參與其中,并起草了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徐敬業(yè)兵敗后,駱賓王不知所終,成為歷史之謎。
擴展閱讀:駱賓王的人物生平
駱賓王(約619—687),漢族,字觀光,生于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唐代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詩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來源于《易經(jīng)》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jù)說《詠鵝》就是此時所作。駱賓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他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例如,“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焙狼閴阎荆娐動H切。
唐中宗復位后,詔求駱文,得數(shù)百篇。
據(jù)《唐詩三百首新注》記載,駱賓王,婺州義烏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游。后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曾從軍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賊罪下獄,他在詩文中則力辨其冤。出獄后,為臨?h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時,徐敬業(yè)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其僚屬,軍中書檄,皆出其手。敬業(yè)失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亡命,甚至說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也近于縱橫家。
后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擴展閱讀:駱賓王詩詞評價
在四杰中駱賓王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賓王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焙狼閴阎荆娐動H切。唐中宗復位后,詔求駱文,得數(shù)百篇。后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他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簽》)。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嵚崎磊落的氣息,驅(qū)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zhuǎn)的結(jié)構(gòu)形式以及正在發(fā)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jié)宛轉(zhuǎn)而和諧,聲情并茂,感染力強,易于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jié)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后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yè)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fā)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zhàn)斗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diào)還不協(xié)調(diào),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并無遜色。絕句小詩,如《于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蕩著風云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