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千家詩:高適《詠史(尚有綈袍贈)》原文譯文賞析#】高適少年落魄,直至五十歲時才仕途亨通,官至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封渤?h侯,詩名也遠(yuǎn)播四海。從這首詩的口氣看,應(yīng)當(dāng)寫于未入仕途之時。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千家詩:高適《詠史(尚有綈袍贈)》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詠史(尚有綈袍贈)》
唐/高適
尚有綈袍贈,應(yīng)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注釋】
、俳惻郏河么纸z織成的較厚的衣服。
②范叔:戰(zhàn)國時范雎。范雎本是魏大夫須賈門客,后須賈在相國魏齊前說范雎壞話,魏齊怒,差點將范雎打死。范雎更名張祿,逃到秦國,官至宰相,威震天下。后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故意穿破衣服去見他,須賈可憐范雎,送給他一件綈袍。及知范雎即張祿,大驚,托人謝罪。范雎因綈袍事,終于沒殺須賈。
③天下士:指能治理天下的奇士。
、懿家拢浩胀ㄈ。
【譯文】
須賈還能夠送給范雎一件綈袍,完全是因為可憐他貧寒。可笑他不知道面對的是能治理天下的奇士,仍然把范雎當(dāng)作普通百姓相看。
【賞析】
高適少年落魄,直至五十歲時才仕途亨通,官至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封渤?h侯,詩名也遠(yuǎn)播四海。從這首詩的口氣看,應(yīng)當(dāng)寫于未入仕途之時。
詩的開頭兩句講范睢的故事!妒酚洝し额〔虧闪袀鳌酚涊d:戰(zhàn)國時范睢事魏大夫須賈,因隨須賈出使齊國,齊王賜他金十金和牛酒。須賈懷疑范睢通齊,告訴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幾欲置之死地。范睢裝死得以逃到秦國,游說秦昭王獲得成功,被拜為相,封于應(yīng)(今河南省寶豐西南),稱“應(yīng)侯”。“范睢既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范睢已死久矣。魏聞秦且東伐韓、魏,魏使須賈于秦。范睢聞之,為微行,敝衣間步之邸,見須賈。須賈見之而驚曰:‘范叔固無恙乎!’范睢曰:‘然!氋Z笑曰:‘范叔有說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過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為人庸賃!氋Z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賜之!焙箜氋Z知范睢已為秦相,前往謝罪,范睢沒有處死他,說:“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故釋公!狈彭氋Z回魏國。
“綈袍”是用粗絲綿做成的袍子,“綈”比綢子厚實、粗糙!昂背撕洌有貧寒、窮困的意思;“尚有”與“應(yīng)憐”相連接,說明須賈雖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點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對故人還有一點同情、憐憫之心。這說明,為人不可太勢利,太刻薄,要寬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边@兩句寫須賈并不知道范睢已貴為秦相,還把他當(dāng)成平民看待。詩人在這里是在借題發(fā)揮,意在諷刺須賈之流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竟然把身為秦相,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詩中的“天下士”,即國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時一般平民穿布衣。
這首詩敘事和議論結(jié)合,充滿情感。詩人在詩中發(fā)古之幽情,給人一種強(qiáng)烈的感受,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詩中幾個連接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上兩句的“尚有”“應(yīng)憐”,寫出須賈贈袍時的那種憐憫心態(tài),并不以為范睢能夠發(fā)跡,更沒有看出范睢已經(jīng)發(fā)跡,看出須賈只是一個平庸之人;下兩句的“不知”“猶作”,看上去是心平氣和借事說事,而實際上卻充滿激憤之情。
擴(kuò)展閱讀:高適詩歌風(fēng)格
“雄渾悲壯”是高適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zhì)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jié)構(gòu)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
高適詩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觀,故很少單純寫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時伴有寫景的部分,因此這景帶有詩人個人主觀的印記。《燕歌行》中用“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劃凄涼場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組成富有主觀情感的圖景,把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不止的英勇悲壯烘托得更為強(qiáng)烈。高適在語言風(fēng)格上用詞簡凈,不加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