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鑒賞課學習心得體會【1】
高中新教材三、四兩冊的內(nèi)容以文學作品為主,并以文學體裁分成單元,其目的是,通過教學著重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樣的編寫體例和以往的教材有明顯的不同,其優(yōu)點是可以讓學生通過集中學習一定數(shù)量的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促使他們萌發(fā)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并且初步認識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達到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的目的。
新的教材,新的體例,新的目標,促使我們必須要探索新的教法。而我的做法是,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開展文學欣賞活動。用新的手段,大的容量,快的節(jié)奏來上好三、四兩冊的文學作品。
文學欣賞活動的準備階段
運用多媒體上文學欣賞課,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做課前的準備。一般要做以下的事情:
1收集資料:
在確定文學欣賞活動主題以后,采取多種途徑收集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音響資料。
2編寫講稿:
根據(jù)主題編寫講稿,這個講稿圍繞主題展開有關文學知識的介紹,其中有文學史的內(nèi)容作為講稿的縱線,著重介紹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展脈絡;其中有作家生平的介紹,突出重要作家的思想、創(chuàng)作以及在文學的地位;其中還有重要作品的介紹,突出介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這是欣賞活動的重點所在。總之,史為線,作家為點,作品為面。
3制作課件:
根據(jù)主題以及講稿的內(nèi)容,制作課件。課件也貫徹史為線,作家為點,作品為面的原則。在制作過程中,首先把講稿濃縮為提綱,用幻燈片的形式制作出來,然后把圖片資料插進課件。涉及到作家的作品,盡可能有音像的資料,如朗誦、歌曲、唱段的錄音以及電影和電視的活動畫面。課件制作可以運用powerpoint軟件,比較容易和方便。
文學欣賞活動的進行階段
經(jīng)過收集資料、編寫講稿、制作課件以后,就可以進行文學欣賞的活動了。活動大多安排在多媒體教室。講課前安裝好課件,調(diào)試好音響設備并開啟多媒體投影儀。
文學欣賞的活動是在邊講邊操作的過程中進行的。
講課前,放一段與講課內(nèi)容相吻合的音樂,營造一種氣氛,以便讓學生能夠盡快地進入聽課的角色。
講課的過程中,邊講邊演示并配合以音響、畫面,來造成比較有節(jié)奏、有動感的效果,使學生的聽課始終處在一種全神貫注的良好狀態(tài)中。
邊講邊演示的時候,還要調(diào)節(jié)好教室的燈光,即需要作筆記時,就得開燈,需要放投影儀的時候,就得關燈。
因此,講課中的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顯得至關重要了。所有這些都要在準備階段作好充分的考慮和安排。
文學欣賞活動的具體內(nèi)容
從高二年級開始,我結(jié)合新教材舉行了多次文學欣賞活動,主要有《唐詩欣賞》、《唐宋詞欣賞》、《中國戲曲發(fā)展概況》、《戲劇漫談》、《中國古代小說及〈紅樓夢〉》等內(nèi)容。
《唐詩欣賞》主要結(jié)合唐詩單元,介紹了唐詩的文學史的地位、內(nèi)容、成就以及繁榮的原因等方面,從橫向廣泛地介紹了若群星璀璨般的唐代詩人,然后引到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接著就集中介紹李白和杜甫的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作品。在介紹時,既有以前學過的,又有即將要學的;既有課內(nèi)的,也有課外的;既有短小的近體詩,也有較長的古體詩。配合這些詩歌的鑒賞都有配樂的詩朗誦,同時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畫面。
《唐宋詞欣賞》則以縱向來介紹,即以唐宋詞的起源、發(fā)展的脈絡,引出各階段的詞人來介紹。同時也兼顧到唐宋詞的豪放、婉約這兩大詞派的介紹。主要介紹了這些詞人:白居易、柳永、范仲淹、蘇軾、李清照、秦觀、辛棄疾等人的作品,和《唐詩欣賞》一樣,也配以音樂伴奏的朗誦,同時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畫面。為了引起學生的更大興趣,在欣賞蘇軾的《明月幾時有》的時候,我特地放了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幾時有》,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并使欣賞課有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中國戲曲發(fā)展概況》也是以縱向的方式來介紹戲曲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同時介紹與課文有關的內(nèi)容。開始以知識競賽題引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介紹中國戲曲的起源、發(fā)展、成熟、高潮等幾個階段,涉及到南戲、雜劇、傳奇等戲曲樣式。戲曲作家及作品的介紹則以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為主。欣賞中播放了京劇《竇娥冤》、越劇《西廂記》、昆曲《牡丹廳》的唱腔片段,同時也配以字幕、畫面。越劇的唱段明顯受到學生的喜愛。
《戲劇漫談》則以更為開闊的視野,從古希臘的戲劇起源開始介紹,并涉及到東方印度的戲劇、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莫里哀、雨果、德國的席勒、歌德、俄國的普希金、果戈里的戲劇作品和二十世紀產(chǎn)生的現(xiàn)代派戲劇。以縱向介紹發(fā)展史,以橫向介紹各國的作家和作品,而以課文中涉及的莎士比亞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為介紹的點,播放了新拍攝的同名電影片段,并且和課文的內(nèi)容作了比較。兩段精彩的電影片段讓學生在欣賞中獲得了極大的美的享受。
《中國古代小說及〈紅樓夢〉》則從古代小說的起源談起,談到小說的發(fā)展,在談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高峰時引出了《紅樓夢》。對《紅樓夢》的介紹,則從它的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它的出版和版本種類等方面先作介紹,然后引導學生走進《紅樓夢》。在介紹了《紅樓夢》人物關系圖以后著重介紹了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等主要人物,配以圖片和詩歌。后播放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的插曲,如《枉眉凝》、《秋窗風雨夕》、《紫菱洲歌》、《聰明累》,以便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小說中的人物。
文學欣賞活動給我的啟示
首先,文學欣賞活動的開展是符合新的教材、新的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也適應了近年高考加強文學鑒賞內(nèi)容考核的趨勢。
其次,這種新的課型也是對傳統(tǒng)的語文課的一種改革。傳統(tǒng)的語文課,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堂滿堂灌的課。從信息量到生動性諸方面來看都比不上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的課。我認為運用多媒體上課有以下優(yōu)點:
1,上課的容量大。由于不需要板書,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可用于講課。這種課特別適合介紹系統(tǒng)的知識、和大量的背景資料。
2,上課的節(jié)奏快。由于先期的準備工作已經(jīng)化了大量的時間,內(nèi)容的銜接和轉(zhuǎn)換都通過電腦來完成。因此這種課也適用那些本來很枯燥乏味很難上好的課。
3,上課的變化大。由于多媒體有集幻燈、音響、畫面為一體的優(yōu)點,隨著上課的節(jié)奏,不時的變化內(nèi)容,再加上幻燈、音響、畫面的不時穿插,使講課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上課的生動性強。介紹知識可用直觀性很強的圖片來進行說明;營造氣氛可運用音樂來調(diào)節(jié);需要介紹的概念可利用幻燈字幕加以補充。甚至可以利用因特網(wǎng)讓學生瀏覽與講課內(nèi)容密切相關的網(wǎng)站。
第三,這種活動的開展也是對自己的挑戰(zhàn)。上好課就必須學會課件的制作;學會制作后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有關的資料,從文字資料到音響資料和圖片資料;收集后還要編寫講稿,在講稿的基礎上制作課件。一系列的工作使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
第四,上完課以后,從學生方面反饋的情況來看,他們是比較歡迎這種形式新穎內(nèi)容豐富的課。然而由于課前準備的工作量太大而不可能每篇課文或每個單元都用這種方式上。如果能出版現(xiàn)成的課件,準備時間大大節(jié)省,活動的開展就更有保證,活動的效果會更好。
文學鑒賞課學習心得體會【2】
這門課程初是一個學姐給我選的,說是看電影的,問我選不,聽是看電影的就答應了。初以為就是純粹的讓我們看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但是上了幾堂課之后,發(fā)現(xiàn)老師對很多方面都細細的講述,電影的發(fā)展史、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電影深層隱藏的含義等等。太多東西在沒有上這堂課之前看電影注重的看到的停留在畫面感中。在這之后,看電影的感受不再僅僅是這些。我主動看電影的時間很少,所以對影視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知識面不廣,上老師的這堂課也從中了解很多關于中外的影視方面。老師播放的許多影片自己在這之前從未看過,也沒有細細品味,這堂課讓我對于許多經(jīng)典的影片不僅僅停留在表層。很慶幸自己選了這堂課,在意外中收獲這么多。
講好文學鑒賞課是不容易的。所以盡管已經(jīng)是第五年的課了,依然不能懈怠。
同樣是藥學系的學生,差別卻很大:同樣一首伊麗莎白勃朗寧的十四行詩,周二班的掌聲一片,周四班的卻漠然呆坐。甚至有人會把小小的《山居秋暝》讀得上氣不接下氣。的確,每個人的文學基礎不同,藝術(shù)感受力不同。要讓這群理科生愛上文學,需要有很強的磁場。所以我的講義永遠在修訂中,我的語言也在不斷地更新中。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刺激性的挑戰(zhàn)。
現(xiàn)在了解青年很容易,因為有網(wǎng)絡,況且我還有網(wǎng)癮,所以我的講義不僅有經(jīng)典的標準口徑,同時也不會排斥時尚因素,一些新鮮的語言會跳出來。不是為了迎合世俗,而是一種活力,新鮮的生命力。文學的重要特征就是語言的藝術(shù),陳詞濫調(diào),文學就死了。經(jīng)典是永恒的,但是對經(jīng)典的詮釋卻充滿廣闊的空間。這就是文學鑒賞的重要任務。
我要努力創(chuàng)造生動精煉的語言,讓我的課,引人入勝,在快樂中欣賞,在欣賞中快樂。
文學鑒賞課學習心得體會【3】
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接觸了古代的唐詩宋詞,從什么也不懂到深刻理解詩里的含義.從跟著老師背著“鋤禾日當午,汗滴河下土”開始到后來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我們祖國的歷史是悠久的。在漫長的歲月里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和優(yōu)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chǎn)。學習古代文學,主要是學習作家作品。
文學作品就其內(nèi)容說是社會生活通過作家的認識反映出來,或者說是作者思想感精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工具是語言文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是經(jīng)常變化的。語言文字變化雖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還是十分顯著的。韓愈說:“周誥湯盤,佶屈聱牙!本褪且驗檎Z言變了,很不好讀。甲骨文許多人都不認識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變化。不單字形字音有變化,字義也有變化。如同“煩”字,《說文》解釋是“熱頭痛也”,是生病的現(xiàn)象,我們現(xiàn)在說“煩”,已經(jīng)沒有病的意思了。這種由于語言文字古今改變而帶來的困難,就是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為精彩的當屬對李白《將進酒》的點評:“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