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賞析
“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跡,大宋政權(quán)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安莺想x宮”與“孤云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guān)的情理基調(diào)!稗D(zhuǎn)夕暉”之“轉(zhuǎn)”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shù)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云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fā)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鄙胶右琅f,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霸獰o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置,揭露出戰(zhàn)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系天下興亡、情關(guān)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diào)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fā)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xiàn)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里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凄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盡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愿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xiāng)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本聯(lián)與詩人《過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四年后,詩人受盡種種折磨和苦難,戰(zhàn)勝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就義,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中華兒女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
擴展閱讀:文學創(chuàng)作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御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qū)V,這是由于當是的環(huán)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致,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托,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啟、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后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為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文天祥在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對詩詞的創(chuàng)作上,有兩個顯著特色,這兩個特色即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階段。所謂前期指的是贛州奉詔勤王開始至夜走真州這個階段。當時雖然南宋小朝廷處于多難之秋,朝內(nèi)執(zhí)政者又是昏庸利祿之輩,但文天祥自己積聚了兵丁,他們是自己“乃裹餓糧”來到軍營中的,是一支愛憎分明,具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復興南宋和收復失地有望,這一時期寫的詩歌的特點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別豐富,濃郁,常以飽滿的戰(zhàn)斗精神勉勵自己,使人讀之如飲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如《赴闕》一詩。從這些詩章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的眼里似乎已經(jīng)看到前途已呈現(xiàn)光明,復興有望。后來李庭芝暗示苗再成要將文天祥殺掉,以絕后顧之憂。苗再成通過與文天祥共議復興大志,覺得李的說法不妥,但又不敢明目張膽違抗,便設“看城子”之計,將文天祥引出城外,然后拒而不納。文天祥再一次受挫。但他并未氣餒,而是斗志昂揚接新的戰(zhàn)斗。他寫了《高沙道中》這首長詩,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將他出真州城后身歷險境的經(jīng)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后大有渾灝流轉(zhuǎn)的感覺,難怪后人讀此詩后,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內(nèi)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擴展閱讀:歷代評價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積翁:南人無如天祥者。
蔣一葵:當時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
于謙: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于羈系。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茍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jié),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
陳循:天祥孤忠大節(jié)為宋臣,首按謚法;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yè)曰“烈”請謚曰“忠烈”。枋得仗節(jié)死義為天祥亞。
韓雍: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后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jié),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扶天常,以植人紀,以沮亂臣賊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氣。其于世教,重有補焉。
胡華:昆陵忠義之名益著,忠義著而諸公之英聲偉烈,震耀兩間,人人知所景仰,吾輩又當以君之錄達于朝行,將立廟奉祀,勒石頌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顯揚于時,于以勵髙風,激頹俗,匪直有勸于常抑有勸于天后世是録有關(guān)于忠義大矣。
楊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為已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zhí),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而器閑,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公。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惡之欲其死者,眾人之情也。愛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愛之矣,又欲其死何哉!蓋所愛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綱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霽云被執(zhí)而未死,張睢陽大呼男兒以速其死,文丞相被執(zhí)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