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實踐和認識
1.簡述與馬克思主義認識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選擇)
(1)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A唯物主義反映論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認識是人腦對物質的反映,堅持從物到感覺、思想的認識路線
B唯心主義先驗論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認為認識是先有實踐經驗的,堅持從思想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
(2)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同被動直觀的反映論的區(qū)別:
A舊唯物主義反映論有兩個缺點:一是離開實踐,觀察認識問題;二是不懂得辨證法,認為認識是一次完成的,所以是消極的、被動的、直觀的反映論
B辨證主義發(fā)映論有兩大特點:一、是把實踐引入認識論;二、是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認為認識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在認識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所以是能動的、積極的革命反映論。
2.實踐和認識的辨證關系(簡答)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起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實踐是認識的發(fā)展動力
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科學的認識,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表現(xiàn)在:
A確立實踐目標,需要有指導作用
B實踐手段、方法取舍需要理論指導
C評價實踐結果也需要理論指導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辨證關系(簡答或辨析)
(1)感性認識是對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
感性認識的特點是:直接性、形象性感性認識的形式是:感覺、知覺、表象
(2)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和內部聯(lián)系的認識
理性認識特點是:間接性、抽象性
理性認識形式是:概念、判斷、推理
(3)兩者的關系是:A相互區(qū)別: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B相互聯(lián)系: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C相互滲透:感性認識滲透于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滲透于感性認識。
(4)批判“唯理論”與“經驗論”
A:“唯理論”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夸大理性認識,否認感性認識
B:“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經驗主義,夸大感性認識,否認理性認識
4.簡述第一次飛躍的條件,第二次飛躍的意義、條件(簡答)
(1)第一次飛躍即實踐到認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A必須深入調查研究、掌握豐富的感性材料
B必須開動腦筋,進行正確的思維加工和科學抽象
(2)第二次飛躍即實踐到認識它的意義:A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實現(xiàn)認識的目的
B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得到檢驗,而且可以豐富、發(fā)展
第二次飛躍必須具備以下條件:A理性認識本身應當是正確的
B堅持一般理性和具體實踐相結合
C堅持認識和主體需要相結合,確定行動目的和計劃D理論必須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E理論要付諸實踐,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F經過一系列中間試驗,總結經驗教訓
5.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極其辨證關系(簡答或辨析)
(1)真理的絕對性就是指真理的客觀性和無限性,它有兩方面含義:
A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因而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B真理的發(fā)展是無限的,因而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2)真理的相對性就是指真理的條件性,有限性,它有兩方面含義:
A從廣度上說真理是有范圍的,因而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B從深度上說真理是有層次的,因而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3)辨證關系:A相互區(qū)別:真理絕對性,是有條件的,無限性;真理相對性,是有條件的,有限性;
B相互聯(lián)系:相對真理中包含著絕對真理;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xiàn)出來;無數(shù)相對真理構成絕對真理
C相互轉化:任何真理都是有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成分、起點、階梯(4)批判絕對主義:夸大真理絕對性、否認真理相對性批判相對主義:夸大真理相對性、否認真理絕對性
6.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簡答)
(1)是由真理的本性決定的,真理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溝通起來。
(2)是由真理的本性決定的,真理是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品德,能夠把主觀和客觀對照起來。
(3)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而且是不確定的,是兩者辨證統(tǒng)一,但邏輯證明不能代替實踐檢驗
篇二
社會存在發(fā)展的基礎和基本結構
1.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
(1)兩個根源缺陷:A只看到人們歷史活動思想動機,看不到物質的根源;B只看到少數(shù)英雄人物歷史作用,看不到人民群眾決定作用。
2.歷史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的偉大意義
(1)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破天荒第一次系統(tǒng)地用唯物主義觀點來解釋人類歷史發(fā)展,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辯
(2)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實現(xiàn)了唯物辨證的自然觀和認識論、歷史觀高度統(tǒng)一,宣告了真正徹底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的產生
(3)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4)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為整個關于歷史的學科,提供了科學的歷史觀基礎和方法論的指南
(5)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為無產階級極其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提供理論上的根據。
3.為什么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實踐構成了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和意識發(fā)展的動力
(2)實踐是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和基礎
(3)實踐將人類社會從自然界提升出來,同時也與自然界親密聯(lián)系起來
(4)實踐構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基本存在形式
(5)實踐使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合目的性和各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
(6)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最基本的動力
4.為什么說社會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1)人類社會盡管有其特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有客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過程
(2)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有規(guī)律的辨證發(fā)展過程
(3)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能用自然界學習那樣的精確性加以考察和研究
5.簡述生產力的性質和構成
(1)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
(2)生產力具有如下性質:A生產力具有人的屬性;B生產力具有社會性;C生產力具有客觀性;D生產力具有歷史性。
(3)生產力的構成:A勞動者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人,包括體力勞動者;
B勞動資料包括物質資料和物質手段,主要是指生產工具
C勞動對象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天然的自然物;另一類是經過人類加工過的原材料
(4)生產力三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A勞動者是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
B勞動資料是衡量人類改造自然力的物質標志
C勞動對象是物質生產的必要前提
6.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1)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物質關系、經濟關系、社會關系
(2)生產關系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系,具有客觀性
(3)生產關系由三個方面內容構成:A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
B人們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交換關系
C產品的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
(4)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整個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核心,它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極其分配形式
(5)生產關系有兩種類型:A生產資料所有制:原始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B生產資料私有制: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6)生產關系具有物質性、社會性和歷史性
(7)經濟基礎就是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
7.簡述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
(1)國體是國家的階級內容:即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地位,國體是國家的類型
(2)政體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
(3)兩者的關系是:A國體是內容,政體是形式B國體決定整體,政體為國體服務C政體對國體的性質起著重要保證作用
(4)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8.為什么說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
(1)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
(2)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A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B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一切社會治動的前提
C生產方式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
D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結構、性質、面貌
E,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F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9.試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說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1)社會存在是社會物質方面,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總和
(2)社會意識是社會精神方面,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3)辨證關系: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
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產生、變化、發(fā)展
第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形式、水平
第三、某些社會意識在階級社會有階級性
B、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
第一、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第二、社會意識和社會經濟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
第四、社會意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
C、社會意識反作用表現(xiàn)在兩方面
第一、先進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起促進發(fā)展作用
第二、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阻礙作用
(4)聯(lián)系實際:
A:我們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時,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堅決抵制各種腐朽落后思想的消極阻礙作用,做到三個文明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
B: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過程中,要充分尊重精神生產的特殊規(guī)律,要重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指導地位
C: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社會榮辱觀教育,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篇三
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系統(tǒng)和歷史進程
1.簡述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2)為什么這兩對矛盾成為社會基本矛盾呢?
A、這兩對矛盾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始終
B這兩對矛盾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
C、這兩對矛盾決定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
(3)這兩對矛盾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制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制約和影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C、這兩對矛盾交互作用,引起社會形態(tài)更替推動社會有低級向高級發(fā)展
2.簡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guī)律
(1)辨證關系: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發(fā)展變化
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能動作用:適合的就會促進生產力發(fā)展;不適合的就會阻礙生產力發(fā)展
(2)矛盾運動:
A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B生產關系是相對穩(wěn)定
C兩者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又到新的基本適合,由此推動社會發(fā)展
(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兩者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運動,由此構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
3.簡述經濟基礎合上層建筑辨證關系及其規(guī)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對作用,并為其服務A、從服務的方式上看,控制調節(jié)社會生活
。、從服務的內容上看,保持促進經濟基礎形式、鞏固發(fā)展
C、從服務的性質上看,為適合生產力的經濟基礎服務是進步的,為不適合生產力的經濟基礎服務是落后的。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經濟基礎,兩者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運動,由此構成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
4.為什么說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1)階級斗爭指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對抗階級之間的斗爭
(2)階級斗爭的基本形式:經濟斗爭、政治斗爭、思想斗爭
(3)階級斗爭的作用是:它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表現(xiàn)為:
。痢㈦A級斗爭推動階級社會量變,為質變作準備
。、階級斗爭推動階級社會質變,推動社會更替
5.為什么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獨立要素,而是滲透的生產力要素之中
(2)科學技術滲透在勞動者要素之中,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智力因素的增強,但勞動者素質日益提高
(3)科學技術滲透在勞動資料中,可以改進生產工具,自動化程度愈來愈高
(4)科學技術滲透在勞動對象中,可以擴大勞動對象,新型材料不斷涌現(xiàn)
(5)科學技術可以提高管理水平,使生產力潛力得到充分發(fā)揮
(6)科學技術對現(xiàn)代生產的發(fā)展具有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
(7)要充分認識“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重要性和自主創(chuàng)新的重要作用
6.什么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1)人民群眾從量的規(guī)定性是居民中大多數(shù)人;從質的規(guī)律性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社會力量
(2)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
。寥嗣袢罕娛巧鐣镔|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物質生產的擔當者,他們提供衣食住行生活資料,改進生產工具,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原動力
。氯嗣袢罕娛巧鐣褙敻坏膭(chuàng)造者,他們?yōu)榫褙敻坏膭?chuàng)造提供物質條件、經驗材料間接或直接參加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
。萌嗣袢罕娛菍崿F(xiàn)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7.簡述無產階級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
。两夥诺挠^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
B服務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
。秘撠煹挠^點——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
D學習的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2)群眾路線:
。琳温肪(組織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骂I導方法(工作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
8.簡述社會形態(tài)的劃分
(1)五種基本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第一階段)
(2)三種社會形態(tài),有兩個系列:一個系列以人的狀況劃分,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個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另一系列以經濟狀況劃分,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
(3)技術社會形態(tài):石器時代即漁豬社會;銅器、鐵器時代即農業(yè)社會;蒸汽電氣時代即工業(yè)社會,電子時代即信息社會
9.簡述社會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
(1)統(tǒng)一性是指人類總體表現(xiàn)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tài)
(2)多樣性表現(xiàn)為:
A:處于同一社會形態(tài),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具有不同的特點。
B:各個國家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所具有的典型的意義不同
C:社會形態(tài)轉變的時候不同國家民族所采取的過渡形式各有特點,有的可以超越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tài)跳躍式發(fā)展
D: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屬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道路都有其內部矛盾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