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一、案例背景:
自由活動時,大家都拿出了自己帶來的玩具,最近比較“流行”魔尺,幾乎每個男孩子手里都有一個。這時一邊出現了爭吵聲“你給我玩一會,我的跟你的交換好嗎?”我走近一看,原來是誠誠和源源他們兩個人在搶魔尺,誰都不肯讓步。最后誠誠還是搶不過軒軒,啪嗒一下摔在了地上,不停地哭著,嘴里還說著:“這是我的玩具呀,你還給我!”
二、案例分析:
鑒于誠誠的這一系列表現,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首先從個性看誠誠是個性格內向、膽小、活動能力相對同齡兒童要落后一點。同時,說話拘謹、不愿與同伴交往、性格孤僻,依賴性較強,造成了自我保護意識過強;與人合作上,采取的孤立;交流上,采取的缺乏親近感,積極性……;再次從家庭環(huán)境看誠誠家是典型的“溺愛型”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誠誠的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培養(yǎng)都是由爺爺奶奶包辦代替的,要什么給什么,他的一切要求爺爺奶奶都會依他。他們對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順,看不到孩子的弱點,如果一發(fā)生特殊情況,便無法適應,形成緊張焦慮的情緒。由于膽小,他不敢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同時也包括玩具,別人有的,他也要有,但是就是不肯和別人交換。
三、措施和方法:
針對誠誠的狀況,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親子交往
(二)家園合作
(三)榜樣示范
兒歌:《玩具帶到幼兒園,高高興興大家玩》
小小玩具花樣多,每件都是我喜歡,
一人獨玩真沒勁,大家分享才有趣,
玩具帶到幼兒園,你交換來我交換,
大家都來換一換,高高興興大家玩。
【篇二】
案例描述:在我們班,有個名叫王天佑的小男孩,在操作活動時的表現較特殊,比如在美術活動中,每次我講解完要求后,孩子們都興致盎然地開始畫了,只有王天佑呆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當我上前詢問他時,他總說:“老師,我不會!庇泻脦状味际俏沂职咽值慕趟,當我?guī)退黄鹜瓿梢徊糠趾蟾f“你看,你的小手多靈巧、畫得多棒,接下來自己會畫了”,可我的手剛停下來,他還是說“我不會”,結果就是以不畫而告終。我意識到他的一句“我不會”已成為口頭禪,同時也成為他在操作活動中不動手的理由。
案例分析:面對王天佑的這種情況,我認為孩子自身的心理有一定的障礙,要幫助孩子改變這種不良的心理,首先要弄清孩子“我不會”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不想做、不敢做,還是確實不會做。只有了解了具體的原因后,才能給孩子提供適宜的支持和幫助,及時發(fā)現并挖掘王天佑感興趣的事物與自身的閃光點,作為教育的切入口,讓“我不會”不再成為王天佑學習活動的借口。經過與家長的溝通,得知王天佑的父母都很忙,從小由爺爺和奶奶帶大的。長輩們的過分溺愛使王天佑養(yǎng)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有時王天佑的父母要他去嘗試學做一些小事情時,他也總以“我不會”作為拒絕的理由。當父母要批評和教育他時,他總以“哭鬧、不吃飯”等行為脅迫家長妥協。久而久之,王天佑在各方面的發(fā)展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慢了半拍。因此,入學以來他因得不到同伴的認可、心里又害怕老師的批評而變得缺乏自信不敢做了。
案例反思及措施:我認為王天佑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導致孩子“我不會”的原因之一。為了改變王天佑的這種不良習慣,首先從我的爺爺、奶奶入手,改變他們的思想與教育觀念。我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把王天佑和小伙伴們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比較有針對性、典型的事例用攝像機拍錄下來,委婉地與王天佑的爺爺、奶奶進行講解和分析,宣傳一些科學育兒知識,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孩子的簿弱點,建議家長多放手,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家中多和他交流、游戲,一同進行手工制作、繪畫等活動。只要孩子肯動手,就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注意觀察他的興趣點,抓住他的興趣愛好,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幫助。
【篇三】
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們三位老師都要幫他們檢查鞋子穿的對不對,每天都有小朋友穿反鞋子,而且有的叫他們換過來之后還是反的,這讓我們三位老師很煩惱。
于是我想到了一首兒歌《鞋寶寶》,我覺得兒歌的內容很好,對小朋友是否穿對鞋子幫助很大,于是我把這首兒歌運用到了生活中,每次小朋友起床后,我就叫他們一邊把小腳并攏,一邊念兒歌:"兩只鞋寶寶,一對好朋友,穿對了,高興頭碰頭,穿反了,生氣背對背。"我讓小朋友相互檢查,看一看鞋寶寶是生氣了還是高興了,我看見小朋友都認真的檢查起來,嘴里還說著:"高興了""生氣了",我對平時經常穿錯鞋子的小朋友會單獨講解,教他們怎樣檢查自己的鞋子,怎樣讓鞋寶寶高興起來,小朋友好像都很樂意。慢慢的,我讓小朋友當起了小老師,讓小老師帶著小朋友邊念兒歌邊檢查鞋子,特別是讓平時常穿錯鞋子的小朋友來檢查,過了一段時間,我覺得穿錯鞋子的小朋友越來越少了,讓我們三位老師很驚喜。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好的開始,以后還需我們老師繼續(xù)正確的引導。
通過這件事,我覺得老師要懂得學以致用,其實平時老師身邊有很多的兒歌、歌曲、故事等,如果能把他們正確的運用到生活中,要比老師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效果要好的多,這樣既有利于孩子們掌握知識,又能提高他們的行為習慣,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