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1、甲乙兩人同時從相距135千米的兩地相對而行,經(jīng)過3小時相遇。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兩人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由題意知,甲乙速度和是(135÷3)千米,這個速度和是乙的速度的(21)倍。
解:135÷3÷(21)=15(千米)15×2=30(千米)
答:甲乙每小時分別行30千米、15千米。
2、盒子里有同樣數(shù)目的黑球和白球。每次取出8個黑球和5個白球,取出幾次以后,黑球沒有了,白球還剩12個。一共取了幾次?盒子里共有多少個球?
兩種球的數(shù)目相等,黑球取完時,白球還剩12個,說明黑球多取了12個,而每次多取(8-5)個,可求出一共取了幾次。
解:12÷(8-5)=4(次)8×4+5×4+12=64(個)或8×4×2=64(個)
答:一共取了4次,盒子里共有64個球。
3、上午6時從汽車站同時發(fā)出1路和2路公共汽車,1路車每隔12分鐘發(fā)一次,2路車每隔18分鐘發(fā)一次,求下次同時發(fā)車時間。
1路和2路下次同時發(fā)車時,所經(jīng)過的時間必須既是12分的倍數(shù),又是18分的倍數(shù)。也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shù)。
解:12和18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366時36分=6時36分
答:下次同時發(fā)車時間是上午6時36分。
【篇2】
1、父親今年45歲,兒子今年15歲,多少年前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11倍?
父、子年齡的差是(45-15)歲,當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11倍時,這個差正好是兒子年齡的(11-1)倍,由此可求出兒子多少歲時,父親是兒子年齡的11倍。又知今年兒子15歲,兩個歲數(shù)的差就是所求的問題。
解:(45-15)÷(11-1)=3(歲)15-3=12(年)
答:12年前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11倍。
2、王老師有一盒鉛筆,如平均分給2名同學余1支,平均分給3名同學余2支,平均分給4名同學余3支,平均分給5名同學余4支。問這盒鉛筆最少有多少支?
根據(jù)題意,可以將題中的條件轉(zhuǎn)化為:平均分給2名同學、3名同學、4名同學、5名同學都少一支,因此,求出2、3、4、5的最小公倍數(shù)再減去1就是要求的問題。
解:2、3、4、5的最小公倍數(shù)是6060-1=59(支)
答:這盒鉛筆最少有59支。
3、一塊平行四邊形地,如果只把底增加8米,或只把高增加5米,它的面積都增加40平方米。求這塊平行四邊形地原來的面積?
根據(jù)只把底增加8米,面積就增加40平方米,可求出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根據(jù)只把高增加5米,面積就增加40平方米,可求出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再用原來的底乘以原來的高就是要求的面積。
解:(40÷5)×(40÷8)=40(平方米)
答:平行四邊形地原來的面積是4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