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候,地方官吏經(jīng)常要向皇帝進(jìn)貢禮物。云南地方上有個行政長官要送件禮物給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銀珠寶,要送也得送個稀罕的。最后,他決定進(jìn)貢一只天鵝。
他派一個名叫緬伯高的人,用竹簍背上一只天鵝,前往京城長安。緬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來到了沔陽湖(在今湖北省境內(nèi))邊。在這許多天里,天鵝沒下過水,渾身都臟兮兮的。緬伯高放下竹簍,抱出天鵝要給它洗洗澡。不料,天鵝一縱,掙脫了他的懷抱,撲棱一聲,振翅要飛。緬伯高下意識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睜睜地看著天鵝飛走了。緬伯高又著急又害怕,傷心地大哭了一場。后來,他急中生智,懷揣著那根羽毛,趕往都城長安。
多日后,緬伯高終于來到了長安,隨著各地前來進(jìn)貢的使臣去見皇帝。輪到緬伯高時,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啕。上復(fù)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被实勰涿,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聽到這里,皇帝連聲說:“緬伯高千里送鵝毛,難能可貴!難能可貴!”緬伯高的才華和機智博得了皇帝的歡心,皇帝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獎賞給他很多東西。
后來,人們就用“千里送鵝毛”這個成語,比喻禮物雖然很小,但是情意卻很深重。有時與“禮輕情意重”連用。
【嗟來之食】
齊國大饑荒。有個人叫黔敖[qián至áo],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挨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那個人抬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么!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才不吃你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tài)度不好,趕忙道歉。可是那個人怎么說也不肯吃,終于餓死了。
“嗟來之食”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tài)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么“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班怠笔沁汉鹊穆曇簦皝怼笔呛懿欢Y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磨杵成針】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jù)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jìn)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干什么?”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xì),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里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濫竽充數(shù)】
齊宣王喜歡聽竽。他有個三百人的吹竽的樂隊,想聽的時候,就叫三百個人一起吹。南郭處士不會吹竽,可也參加了這個樂隊,受到很高的待遇。
吹竽的時候,他就混在里邊裝個樣子,反正人多,齊宣王不會覺察。后來齊宣王死了,齊湣王即位。齊湣王想:“吹竽的人有這么多,到至mǐ底誰吹得呢?”他叫三百個人一個一個輪流吹一遍。南郭處士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悄悄地逃跑了。
“濫竽充數(shù)”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盀E”是沒有選擇和沒有限制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樣子跟笙差不多!俺鋽(shù)”是“湊個數(shù)”。有人冒充自己有本領(lǐng),目的只是混口飯吃,可以說他是“濫竽充數(shù)”。
也有人為了表示謙虛,說自己是“濫竽充數(shù)”,意思是說自己沒有什么本領(lǐng),在工作上起不了什么作用。拿質(zhì)量夠不上標(biāo)準(zhǔn)的東西來湊數(shù),也可以說是“濫竽充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