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精彩名人讀書故事閱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無憂考網分享的精彩名人讀書故事閱讀。歡迎閱讀參考!
精彩名人讀書故事閱讀【篇一】
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之間,有一座名叫秭歸的縣城。這里就是戰(zhàn)國時期大詩人屈原的故鄉(xiāng)。
屈原自幼聰明好學,在學堂里深得老師的賞識。可有一段時間,他放學后經常遲遲不回家。
家里人問他緣故,他總是神秘地笑笑說:“我現(xiàn)在誰也不告訴。你們放心吧,反正我不會去干壞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實。這天,她在放學前先趕到學校,當屈原背完晚書走出校門時,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個山洞里。
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筍和石鐘乳,在虛無縹緲的霧氣中亭亭玉立。晶瑩閃亮的水滴順著石鐘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墜落,叮咚之聲,猶如珠落銀盤。
屈原在泉邊一塊青石上坐了下來,隨手掏出一卷竹簡,低聲吟詠起來。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傾聽著。她仿佛跟著弟弟一起,一會兒來到了洞庭湖畔的漁翁、蠶女中間,一會兒又來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獵人中間……直到夜幕降臨,洞內一片朦朧時,她才輕輕地喊了一聲:“弟弟”。
“誰?”屈原猛一怔。當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親愛的姐姐站在洞口時,連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讀的都是咱們楚國的民歌,美極啦!
可是,老師不許我們在學校里讀它,沒辦法,我就……”
“那也得對家里說一聲啊!迸畫只責備了一句,便拉著弟弟的手一塊兒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讀書的事很快就傳開了。他死后,故鄉(xiāng)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后山的這座山洞取名為“讀書洞”。
精彩名人讀書故事閱讀【篇二】
魯迅小的時候,愛買書,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做寶貝一樣。
在進“三味書屋”前,他在自己的啟蒙老師——一位遠方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少帶圖的書。這位老師曾經告訴他,有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時找不到了。這么一本有趣的書,可把魯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夢寐以求,這可把他的保姆長媽媽感動了。長媽媽不識字,她探親回來時,就設法給魯迅買回了這部書。一見面,長媽媽把一本書遞給魯迅,高興地說:“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聽這消息,魯迅欣喜若狂,趕緊把書接過來,打開紙包看了起來。
這是魯迅最初得到的心愛的書。后來,識字漸漸多起來了,他就自己攢錢買書。過年有種習俗,大人往往給孩子一點錢,叫做“壓歲錢”。魯迅得到這些錢后,總是舍不得花,攢起來買書看。
魯迅不僅酷愛讀書,而且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顯然,抄書使他得益匪淺。他的記憶力那么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
魯迅小時候養(yǎng)成的愛書如寶的習慣貫穿了他的一生。他讀過的書浩如煙海。他購置的書,僅據《魯迅日記》上的“書賬”統(tǒng)計,從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冊。他收藏的書,總是捆扎得井井有條。魯迅一生清貧,他的財產,就是這些富貴的藏書了。
精彩名人讀書故事閱讀【篇三】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本分的基層公務員,而母親則是一位沒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著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縣橋頭鎮(zhèn)(今屬慈溪市)度過的,鄉(xiāng)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里的文化人,在村子里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余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余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xiāng)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么能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余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
在余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qū)。余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來,余秋雨到處打聽,終于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余秋雨在晚飯后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是,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饑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饑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余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輕時發(fā)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余秋雨因肝炎回鄉(xiāng)下養(yǎng)病,在恩師盛鐘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秘笈”。這次閱讀對余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為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于讀書的方法,余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精彩名人讀書故事閱讀【篇四】
在讀書方面,錢惟演確實是一個奇人。在洛陽為官時,錢惟演曾經告訴歐陽修等屬官:“平生最愛讀書。坐的時候經史,臥的時候讀小說,上廁所的時候看小詞,手中一刻也沒有放下書卷呢!卞X惟演的話說的很好,讀書不僅僅要勤奮,對待不同門類的書還需要不同的態(tài)度。經史乃是先賢所言,是經過治世的大道,只有端坐才能靜心閱讀,才能體現(xiàn)對先賢的尊敬。小說詩詞則可以隨意一些,躺著讀也可以,上廁所讀也可以;一個人若僅僅為了工作,為了升職加薪而讀書,未免乏味,失去了讀書的樂趣。
歐陽修很欣賞錢惟演的讀書觀,多年之后,歐陽修也成了文章大家,文壇領袖。當人們問起歐陽修成功的秘訣,歐陽修說:“我一生所寫的文章,大都在‘三上’;所謂馬上、枕上、車上啊。”白天要上班,要處理公務,自然沒有時間考慮寫文章寫詩詞,只有利用一點點滴的時間。宋代入朝多騎馬,于是馬上構思。睡覺前回顧下一天所得,也可以構思。上廁所時反正也不能處理公務,寫詩作文,正是充分利用。可以說,歐陽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利用一切時間讀書,堪稱北宋最勤奮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