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guān)于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后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國。
屈原知道后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佞,不思振復(fù),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后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愿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歲時)農(nóng)歷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的身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后,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于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后來人們改用粽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后,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jié)吃棕子的風(fēng)俗。
【篇二】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紀念現(xiàn)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fù)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jié)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jié)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yù)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篇三】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dāng)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yīng)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篇四】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dāng)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篇五】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賽龍舟
從前,在一條大河的邊上有一個美麗的小村莊。住在這里的人們每天耕種田地過著快樂的生活。在這條大河里住著一個龍王,每年春天,當(dāng)人們開始耕田的時候,龍王就會飛到空中騰云駕霧,這時天空就會下起綿綿細雨,田里的秧苗喝飽了水,都長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
可是,這一年的春天,很長很長的時間天空都沒有下雨。稻田干涸了,秧苗也枯黃了。焦急的人們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一天,村子里的一個小女孩跟著她的媽媽去河邊洗衣服,她們來到河邊,小女孩學(xué)著媽媽的樣子,拿著洗衣棒在河中敲打,一邊敲一邊嘴里念著:“咚咚咚,咚咚咚——”聲音傳出了很遠很遠,驚醒了正在河底深處睡覺的龍王。當(dāng)天晚上,村子里的人們都做了同樣的夢。在夢中,龍王說“我親愛的人們,很對不起,我睡著了,睡了太長太長的時間,F(xiàn)在我很想為大家降場大雨,可是我需要大家的幫助。請你們用大樹做成我的樣子,在河面上劃行,這樣我就能為你們降雨了。”
第二天早上,人們醒來后紛紛來到山上,砍下又粗又長的大樹,做成漂亮的龍舟,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放到河中去劃行。果然天空立刻下起了一場大大的雨,田里的秧苗開心地喝著,很快就直起了腰桿兒。
【篇六】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掛葫蘆
很久以前,有一個神仙厭倦了神仙的生活,只身來到人間,想要看看人間的百姓們是怎樣生活的。
他喬裝成賣油郎,挑著擔(dān)子,來到一座偏僻山村,高聲叫喊賣油。村民聽到吆喝,相繼提瓶前來買油。平日里賣油郎做生意,都是按斤計價,收錢打油?蓞味促e與眾不同,撇下油擔(dān),閃坐一旁,一邊吆喝,一邊打量著四周光景,既不看稱,又不數(shù)錢。全憑買油人自覺稱油,隨意付錢。村里有些貪圖小利之人見狀,喜出望外,便都趁機多稱油,而少付錢。而后一些村民聞訊,也都紛紛效仿,不一而足。
村里有個老實本分的后生見眾人都是多打油少付錢,隨后揚長而去。便也照此辦理,拎著多打的油,興致勃勃地趕回家中。見到母親后,將眾人和自己取巧買油之事,當(dāng)作笑談,說給了母親。誰知母親聽罷,面帶不悅,厲聲訓(xùn)斥兒子攫取不當(dāng)之利。責(zé)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如數(shù)退還,并向賣油郎當(dāng)面賠罪、致歉。兒子遵囑,退還了多打的油,補足了虧欠銀兩,還當(dāng)面向賣油郎道了歉。
其實,神仙對此早已明察秋毫。但見全村百姓只有后生一人前來退油致歉,便連連夸獎其厚道誠實,善良孝順。感慨之余,還伏身后生耳邊,告知其一件秘事:“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臨山村,在門前掛上一個葫蘆,便可消災(zāi)避禍,太平無事!
善良質(zhì)樸的母親聽到兒子訴說,忙囑其趕快把此消息告知眾鄉(xiāng)親。聽到消息的村民,紛紛在各自家中門楣之上掛起了葫蘆。數(shù)日之后,果然烏云翻滾,大雨滂沱,山洪爆發(fā)。湍急的洪水沖走了村里沒掛葫蘆人家的房屋、家具和耕牛。而掛葫蘆人家,則毫發(fā)未損,安然無恙。
此后,每年五月初一,全村人都會在此之前就早早地掛起葫蘆,以祈保全家平安康泰。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黃河以北的山野鄉(xiāng)村,商市集鎮(zhèn)。這里的人們一到端午節(jié),就開始置備和懸掛各式大小葫蘆?墒窃诒狈降貐^(qū)適宜種植葫蘆的地方并不普遍。于是,人們就請擅長扎紙活的畫匠們用彩紙粘成葫蘆狀,掛在自家門上已消災(zāi)祈福,驅(qū)禍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