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2020年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人文知識: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
1.含義
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tǒng)治者對此極為關(guān)注,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chǎn)逐漸發(fā)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
2.各朝代的選官制度
(1)夏、商、周時代——世卿世祿制
原始社會末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禪讓制破壞后,出現(xiàn)了世襲制。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quán)與族權(quán)統(tǒng)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guān)系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擔任官員的大小貴族必須經(jīng)國學教育,學習相關(guān)禮儀知識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學”。凡定爵位與官職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秦國——按軍功授爵
(3)兩漢——察舉制和征辟制
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xiāng)舉里選”為依據(jù),注重鄉(xiāng)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quán)威性,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權(quán),出現(xiàn)“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漢皇帝還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職。
征辟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实壅髌甘遣扇√卣髋c聘召的方式,選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學兼優(yōu)的人士,或備顧問,或委任政事。
(4)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這種選官制度,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xù)和發(fā)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種新的選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時的吏部尚書陳群創(chuàng)議的。但是這種制度執(zhí)行到后來就演變成只從名門望族中選拔官吏,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隋朝時這種制度被廢止。
(5)科舉制:隋煬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時期是科舉制的鼎盛時期)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
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jīng)兩科為主;
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
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考試分為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jīng)禮部考試后須經(jīng)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quán)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制;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實行糊名制,采取“彌封”“謄錄”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中命題,而且只準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fā)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guī)定,分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于國內(nèi)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篇二】2020年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人文知識:從八拜之交來看古代的交往
人生在世,誰也不會沒有朋友,在與朋友的交往之中,有一個詞,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那就是“八拜之交”;那么,什么是“八拜之交”,何為“八拜”呢?
首先,我們來看“八拜”一詞的來歷。北宋名臣文彥博聽說李稷為人傲慢,囂張跋扈,就想找機會教訓教訓他,正好有一次,李稷去文府拜訪文彥博,而文彥博和李稷的父親是朋友,也就是說,李稷是文彥博的晚輩,于是,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了很久,才姍姍來遲,而且,一看到李稷,文彥博就漫不經(jīng)心地說:“我和你的父親是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也知道自己是晚輩,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這件事傳開之后,民間也就有了“八拜”之說。后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jié),舊時也稱異姓結(jié)拜的兄弟。這也是“八拜之交”的來龍去脈。
不過,“八拜之交”卻并不是這么簡單,因為后人又給它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到最后,它又演變?yōu)榱税朔N不同的交往,這八種不同的交往,分別為: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1.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意思是指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出自《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2.知音之交
知音之交,知音也謂知己,指非常了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知音難得,“人生得一知己足亦”。此成語出自《列子·湯問》,講述了俞伯牙認定鐘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在鐘子期死后為鐘子期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后破琴絕弦,再也不彈琴了。
3.刎頸之交
刎頸之交,講述了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最后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后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詞源是《東周列國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
4.舍命之交
舍命之交,來自于“羊左”的典故。說的是西漢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jié)伴去求見楚元王劉交(漢代分封的諸侯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后世于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5.膠漆之交
膠漆之交,漢語成語,形容朋友之間深厚不移的友情,古時就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之說。陳重和雷義,是東漢年間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兩位品德高尚、舍己為人的君子。兩人為至交密友,當時人們稱頌道:“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笔乱姟逗鬂h書·獨行列傳》。后以“陳雷膠漆”比喻彼此友情極為深厚。
6.雞黍之交
雞黍之交,語出《后漢書·獨行列傳》中范式和張劭的事跡,兩人因此留下了“雞黍之交”的美名。形容守信。
7.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意思是年輩不相當而結(jié)交為友。出自《后漢書·禰衡傳》,《南史·何遜傳》。禰衡和孔融結(jié)交為好友的時候,禰衡未滿二十歲,孔融已五十歲了。正是因為孔融看重禰衡的人才,所以愿意為忘年之交。后來“忘年之交”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jié)交為友。
8.生死之交
生死之交,指劉備、關(guān)羽、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后指同生共死的交誼。
我們應該詳細了解這些古代交往典故,走進古人,以史明鑒,向古人學習,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篇三】2020年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人文知識: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在系統(tǒng)分類上屬套式病毒目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Coronavirus)。冠狀病毒是基因組為線性單股正鏈的RNA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大類病毒。因為它的外膜上具有明顯的棒狀粒子的突起,整個形態(tài)看上去就像皇冠,所以叫“冠狀病毒”。會感染人的冠狀病毒主要有6種,其中4種是比較常見的,一般來說,這4種病毒的致病性較低,會引起輕微的呼吸道感染但不會致命。但是其余的兩種是SARS-CoV(引發(fā)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和MERS-CoV(引發(fā)中東呼吸綜合征),這兩類病毒會極大的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而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會引發(f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這是目前已知的第7種可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會引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20年2月,國家衛(wèi)健委1號公告將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目前甲類的傳染病就2種,一種是鼠疫,另一種是霍亂。“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乏力、干咳,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癥狀少見,會出現(xiàn)缺氧低氧狀態(tài)。約半數(shù)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值得注意的是,重癥、危重癥患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fā)熱。部分患者起病癥狀輕微,可無發(fā)熱,多在1周后恢復。這為新冠肺炎的排查加大了難度。
“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呼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后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后,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新冠肺炎”的預防方法主要還是從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入手,具體表現(xiàn)為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的方法是打疫苗)。在預防的方法中,其中最有的方法是隔離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