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2020年計算機軟件水平考試《系統架構設計師》考點:軟件開發(fā)生命周期
傳統的軟件生命期是指軟件產品從形成概念(構思)開始,經過定義、開發(fā)、使用、維護、廢棄,的全過程。
可以把軟件生命期劃分為軟件定義、軟件開發(fā)、軟件運行與維護,三個階段。
1、軟件定義時期
。1)問題定義,目標系統“是什么”,系統的定位以及范圍。
(2)可行性研究,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社會可行性。
(3)需求分析,確定軟件系統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運行環(huán)境的約束,寫出需求規(guī)格說明書、軟件系統測試大綱、用戶手冊概要。
充分理解用戶的需求,并以書面形式寫出規(guī)格說明書,這是以后軟件設計和驗收的依據;用戶也許很難一次性說清楚系統應該做什么。
系統分析員、軟件開發(fā)人員、用戶,共同完成,逐步細化、一致化、完全化等。
軟件需求規(guī)格說明SRS,內容可以有系統(或子系統)名稱、功能描述、接口、基本數據結構、性能、設計需求、開發(fā)標準、驗收原則等。
2、軟件開發(fā)時期
軟件開發(fā)時期就是軟件的設計與實現,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等。
概要設計是在軟件需求規(guī)格說明的基礎上,建立系統的總體結構(含子系統的劃分)和模塊間的關系,定義功能模塊及各功能模塊之間的關系。
詳細設計對概要設計產生的功能模塊逐步細化,包括算法與結構、數據分布、數據組織、模塊間接口信息、用戶界面等,寫出詳細設計報告。
測試可分成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確認測試、系統測試等。通常把編碼和測試稱為系統的實現。
3、軟件運行和維護
軟件維護就是盡可能地延長軟件的壽命,沒有維護的價值時,宣告退役,軟件的生命結束。
【篇二】2020年計算機軟件水平考試《系統架構設計師》考點:軟件開發(fā)模型
軟件生存周期模型又稱軟件開發(fā)模型或軟件過程模型,模型的特點是簡單化,是軟件開發(fā)實際過程的抽象與概括。
為軟件工程管理提供里程碑和進度表,為軟件開發(fā)過程提供原則和方法。軟件過程有各種各樣的模型。
1、瀑布型
瀑布型的特點是因果關系緊密相連,前一個階段工作的結果是后一個階段工作的輸入,前一個階段的錯漏會隱蔽地帶到后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工作完成后,都要進行審查和確認,
它的出現有利于人員的組織管理,有利于軟件開發(fā)方法和工具的研究。
2、原型模型
根據用戶提出的軟件系統的定義,快速地開發(fā)一個原型,包含目標系統的關鍵問題和反映目標系統的大致面貌。
三種途徑:
利用模擬軟件系統的人機界面和人機交互方式。
真正開發(fā)一個原型。
找來一個或幾個正在運行的類似軟件進行比較。
實際工作中,由于各種原因,大多數原型都廢棄不用,僅僅把建立原型的過程當作幫助定義軟件需要的一種手段。
用戶對系統模糊不清,無法準確回答目標系統的需求。
經過對原型若干次修改,應該收斂到目標范圍內,否則可能會失敗。
對大型軟件來說,如果沒有現成的,就不應該考慮用原型法。
3、螺旋模型
是生命周期模型與原型模型的一個結合,分成多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由4部分組成:
。1)目標設定,指定對過程和產品的約束,并且制訂詳細的管理計劃。
。2)風險分析,制訂解決辦法。
。3)開發(fā)和有效性驗證,即開發(fā)軟件產品。
(4)評審,確定是否需要進入螺線的下一次回路。
增加一周,軟件系統就生成一個新版本,系統應該盡快地收斂到用戶允許或可以接受的目標范圍內。
該模型支持大型軟件開發(fā),適用于面向規(guī)格說明、面向過程、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fā)方法,也適用于幾種開發(fā)方法的組合。
4、基于可重用構件的模型
把軟件工程項目所創(chuàng)建的構件不斷地積累和存儲在一個構件庫中,系統將依賴構件的健壯性。
5、基于面向對象的模型
構件重用是非常重要的技術之一。一方面進行構件開發(fā),另一方面進行需求開發(fā),快速建立OOA、OOD原型,由重用構件組裝而成,甚至通過組裝可重用的子系統而創(chuàng)建更大的系統。
6、基于四代技術的原型
四代語言完全不用變成方式來構造應用系統,而是利用一些生成器。
與通常的軟件工程環(huán)境或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不同,只側重于支持應用軟件開發(fā)過程中的設計階段和實現階段,特別是支持界面以及與界面有關的處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