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一年級寫作方法指導
正確提煉主題
提煉主題,就是運用各種思維方式,深入發(fā)掘文章材料的固有意義,以形成某種獨特的思想或事理。提煉主題要做到:
1、立足全部材料,從占有的全部材料中提煉出正確的思想觀點。
2、開掘事物本質,摒棄表象,開掘事物的內(nèi)在含義,反映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性。作者應站在時代的高度,洞察事物本質,加深開掘深度;作者還要考慮記敘、議論、說明、抒情等各種不同文章的表達功能,從不同側面去開掘事物本質。
3、選取新穎獨特的角度,探求事物的新意。新的角度是指新的觀察角度(從不同的側面開掘主題)和新的認識角度(表達出作者獨到的見解)。
【篇二】高一年級寫作方法指導
選材的基本要求
1、要符合表現(xiàn)主題的需要。選材為表現(xiàn)主題服務,不可與主題相游離、相悖謬。
2、要真實、確鑿。材料的真實,一是指嚴格意義上的真實性,一是指本質上反映事物的真實。材料的確鑿指材料既準確無誤,又用得恰當貼切。
3、要典型。典型材料是個性與共性統(tǒng)一、具體性與普遍性統(tǒng)一的材料。它是具體的、個別的、又能體現(xiàn)同類事物的本質特征與普遍意義。
4、要新穎、生動。材料力求具體形象,富有親切感與懸念性,是鮮為人知的新發(fā)現(xiàn),并適應文體的特點
記敘文材料具體形象、感染力較強;議論文材料概括性強,具有邏輯說服力;說明文材料要揭示對象的特征。
【篇三】高一年級寫作方法指導
結構的基本原則
1、反映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規(guī)律。
記敘性文章結構與事物發(fā)展的階段性、秩序性密切相關,形成符合客觀過程原來秩序的時空概念;
議論性文章體現(xiàn)了認識事物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部分到全體、由分析到綜合的過程,其結構常是提出問題、得出結論。
2、符合作者的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維運行的路線。作者的思維過程要遵守人們思維的共同規(guī)律,又凝結著作者對事物的獨特理解與感受。
3、服從表達主題的需要。
4、適應文體特點。結構受文體制約,記敘性文章以時空為序寫人記事,議論性文章偏重于橫向分類或縱向深入。
【篇四】高一年級寫作方法指導
景物描寫的作用及注意事項
自然環(huán)境描寫又稱為景物描寫,自然環(huán)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jié)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景物描寫的作用主要有:
(1)寫景襯托人物心情;
(2)寫景點明時令、地點;
(3)寫景表現(xiàn)人物關系;
(4)寫景表現(xiàn)人物性格。
進行景物描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精細觀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寫。只有抓住特征寫風景,才能做到真,“好讓讀者看完以后,閉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寫的風景”。(《契訶夫論文學》)
2、要選好寫景的時機和寫景的角度。契訶夫認為“風景描寫只有在適當?shù)臅r候,在它能像音樂或者由音樂伴奏的朗誦,向讀者傳達這樣那樣心情的時候,才合適,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體現(xiàn)地方色彩。魯迅指導青年作者時提出:“現(xiàn)在世界環(huán)境不同,藝術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庇终f:“地方色彩,也能增畫的美和力,自己生長其地,看慣了,或者不覺得什么,但在別地方的人,看起來是覺得非常開拓眼界,增加知識的!
4、寫景應滲透人物的感情。寫景不應該是自然主義的純客觀的描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把境界分為“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即“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圍的自物景物,在所寫的景物上直接滲透作者的感情。
5、采用對比方法寫景。如《祝!返拈_頭與結尾寫祝福時的景色氣氛,以樂景反襯祥林嫂的悲劇,更增強了作品對舊社會的批判力量。
6、采用象征手法寫景。如高爾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