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構建良好的家風,用生活節(jié)奏來固化孩子的行為和內心秩序
盡管這個時期的孩子在自控和自律意識有下降的趨勢,但是仍可以改變這種現狀。只要從家里有明確的家庭生活節(jié)奏,結合家庭生活作息時間表。家長率先垂范做好榜樣,你就能帶動并深刻地影響孩子。只要孩子生活有節(jié)奏,情緒表現就相對穩(wěn)定,這對固化孩子的內心秩序有非常大的幫助。
2、重視自尊心和上進心的培育,使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
很多家長在孩子這個年齡段發(fā)現問題多,關注優(yōu)點少。這種做法非?膳,因為長期以來你過度關注孩子的缺點,并且時不時去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一無是處,這會讓孩子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和行為。聰明的家長心里會有一本帳,記錄的是孩子的進步與變化,并且隨時能列舉出事例來證明。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常會把孩子表現好的事娓娓道來,讓孩子聽在耳里,喜在心里。
3、家長要重視孩子是非觀的構建
聰明的家長面對孩子在認知分辨方面有偏差時,應及時從好孩子標準內容來加以分析,請注意一定要結合具體的事,絕不能空口說教,否則孩子是聽不進也不會服氣的。
【篇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重視不夠的問題。有的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混為一談,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課也染上了德育化的色彩。在內容上,強調學生思想行為要符合規(guī)范,對照規(guī)范硬性比較,如有偏差,就冠之以心理有問題或心理不健康等之名。教師缺乏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素養(yǎng),學校必要設施的缺乏,導致了特別是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再者學校重智育而輕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關注甚少。有的學校搞了這方面教育,但他們沒有按科學的的方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講求實效,流于形式,不深入實際,沒有針對性,有的甚至不懂心理教育的職業(yè)道德,嚴重地傷害學生。導致了學生有心理問題后束手無策。長久的積累,使學生心理問題更加日益嚴重。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完全忽視的問題。由于我們的學校是農村初中,相當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輩照顧,家長無法擔當起對孩子成長的輔導責任,同時也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嚴重缺乏,這些不爭的事實使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但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tài)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對抗中,導致出現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什么事情都圍繞著孩子來轉,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而家長對孩子的寵愛默許,使孩子更認為長輩對自己的愛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愛應該得到別人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和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有些家庭則認為“打罵教育,黃荊棍下出好人”,對孩子實施棍棒教育,孩子一有錯誤,家長就對孩子動粗,給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兩種不良現象對孩子的捆擾,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初的重要場所,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里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里學來的。
3、社會環(huán)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信息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改革中產生的負面現象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學生。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自我中心論,讀書無用論,盲目的攀比,以及那些不適宜兒童的影、視、報刊、電子游戲及網吧,使孩子在其中迷失了方向。再加上學生認知評價水平低,應對技巧差,遇到一些挫折事件難以正確對待,同時缺乏社會支持,容易產生沖動,往往由于教師、家長的行為不當或社會不健康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也就是說,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首先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因此,我們提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chuàng)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理,身體再健康,學業(yè)越優(yōu)秀,能力越出色,那么多社會的危害就會越大。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學校,乃至我們的社會,全員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來,為營造一個美好的社會而共同努力!
【篇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這樣的孩子興趣廣泛,喜歡觀察事物,愛動腦筋,思維敏捷,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想試,對新鮮事物反應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與人交往坦誠、隨和,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遇到困難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能很快釋放,不淤積心里。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于助人;
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tài),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郁。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huán)境;
不怕困難和挫折,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從不半途而廢。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為,還能排除外界和內心的干擾,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和工作。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樂于幫助別人,樂于關心別人,常表現出“利他”和“親社會”的行為。
其實,不少孩子在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就出現了心理異常,只是表現比較輕微,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上學讀書后,這些心理疾病影響了學習成績,家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般來說,兒童出現心理問題會在情緒、行為及生理方面出現異常變化,這些外在表現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號。
兒童心理異常的典型表現:
。1)情緒表現:
恐懼,焦慮,不愿上學,容易生氣,想輕生(認為活著沒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興趣減少或多變、情緒低落)等。
(2)行為表現:
離群獨處,不與同年齡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語,少動,精神不集中,有暴力傾向、逃學、偷東西等行為。
。3)生理表現:
頭部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厭食或貪食、早醒、入睡困難、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而軀體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又沒有軀體疾病。
【篇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yǎng)孩子健康心理的“9禁忌”
1、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4、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yǎng)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5、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過分夸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夸贊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8、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wěn)、膽小畏縮。
9、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同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鼓勵法
兒童有一種需要承認、需要鼓勵的心理,他們喜歡成功,喜歡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贊揚。因此,家長就要經常鼓勵孩子,孩子通過不斷地被鼓勵和贊揚,自身的行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產生心理升華。
反問法
語言是溝通兒童心靈的工具,因此,家長和孩子談時要試探、發(fā)問、反問,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兒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出難題法
給孩子出點難題,讓他們知道什么叫困難,并要讓其自己解決,只有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經受失敗和挫折,才能產生經驗和教訓。
反面教育法
家長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清是非,對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長要給予引導,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預防。
寬嚴結合法
對孩子過寬過嚴都是不正確的,要培養(yǎng)孩子有一個健康心理狀態(tài)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既需要嚴教又要寬容,既有組織紀律又有個人的愛好,一旦孩子犯了錯要批評得嚴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給予愛護和關心。
對于兒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干預會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影響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學業(yè)成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此,家長要多了解兒童心理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的知識,并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及特長興趣因材施教。
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期望應有適當的水平。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身教育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恒,讓孩子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均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