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從前,白州有個村子,村里有個姓王的財主。全村二百多口人,都是王財主家的佃戶。
這一年,當(dāng)?shù)卮蠛,王財主家門前有一口大池塘,幾十年來水位從未降過,如今卻也快見底了。王財主憂心忡忡,跑去后院找老管家商量。
老管家已九十高齡,幫王財主家三代人掌過家,如今早就不管事了,被王家當(dāng)老祖宗一樣供奉著。遇上大事難事,王財主都會去向他請教。
聽罷王財主的話,老管家睜開半閉的雙眼,說道:“我去瞧瞧!彼糁照日驹诔靥吝,看了一陣,仰天長嘆一聲,對王財主說道:“八十年前,這口塘也干過一次,那年餓死了不少人哪?磥碛钟袨(zāi)荒了,咱們現(xiàn)在就得做好準(zhǔn)備!
回到后院,老管家又叮囑王財主,池塘見底后,不準(zhǔn)人下去捉塘里的魚。魚和水就是王家的財富,不能叫人給破壞了風(fēng)水。
過了幾日,池塘果然見了底,只見池底似有一層烏云,不停翻滾涌動。細(xì)看之下,原來是一條條尺把來長的鐵鯰魚,多到不計其數(shù)。村民們聞訊后都跑來了,這會兒,村里家家戶戶都缺糧,眼見這唾手可得的魚,大伙兒都想去捉,但王財主早已安排了幾個家丁守著池塘。大伙只能眼巴巴地瞅著,暗地里大罵王財主不是人。
兩天后,池里已滴水不剩,只留下一層密密麻麻的死魚。老管家走出來看了看,對王財主說:“魚死在池底,恐怕不吉利,得清干凈才是,就讓大家撿了去吧。”
王財主這才行了善舉,允許村民下塘撿那些死魚。但死魚沒能讓村民吃上幾頓,很快,家家戶戶都斷了糧,只能向王財主家借。
王財主精打細(xì)算,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有利可圖的機會,借一升糧,明年就得還一升半,利息高得嚇人。大家明知道王財主趁火打劫,但也無可奈何,只能咬牙借回家活命。
一晃過了半月,眼見村民天天都跑來借糧,王財主心里沒了底,這么借下去也不是辦法呀!他眉頭一皺,把利息翻了三番,想以此讓村民知難而退。
這下大家都忍不住了,圍著王財主,罵他沒良心。外面的吵鬧聲驚動了后院的老管家,他把王財主叫進(jìn)去,勸道:“如今遇上災(zāi)荒了,你不借糧,他們就只能去逃荒了!
“我的爺爺!”王財主苦著臉說,“誰知道這災(zāi)年什么時候才到頭,全村二百多口人都靠我養(yǎng)活,我這點小家業(yè)還不被他們吃光?”
老管家沉吟道:“話不能這么說。古話說得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家都去逃荒了,能不能活著回來還難說,到時候誰幫你種糧,你的債又跟誰要去?”
王財主一時語塞,只能搓手嘆氣。老管家繼續(xù)說道:“如今外面兵荒馬亂的,又遇上災(zāi)年,連王法都不太管用了。人要是餓急了,什么王法刑律,還管得住嗎?”
王財主一聽這話,不由焦急地望著老管家問:“那,我該怎么辦?”
“糧,還得先借著!崩瞎芗艺f道,“利息呢,我看就不要了!
不要利息?王財主張了張嘴巴。老管家接著說出了他的想法,讓村民挖池塘里的淤泥,以此抵消利息。這樣做,一來可為池塘清淤;二來淤泥是上好的肥料和筑墻材料,可儲存?zhèn)溆?三來村民必定對王財主心存感激,不再對王家有覬覦之心。
王財主聽罷,雖然心疼白白借出去的糧食,但也只能硬著頭皮這么辦了。于是他走出去放話,讓每家派一個壯勞力挖塘泥,每天借一升米,不計利息。村民一聽,自然歡天喜地。
王家的池塘早裂開了縫,淤泥硬得像一塊塊石頭,用棍子在縫里一撬就是一大塊。老管家站在塘邊,吩咐大家先把淤泥搬回各自家中堆放,待王家需要用時再送過來。
這口塘足足有四五畝寬,大家挖了二十來天才把淤泥清干凈,家家戶戶的院里都堆著小山一樣的淤泥。村里每家只派出一個人去干活,其他人便去山上找找野菜,回來加點米一煮,借來的一升米還能剩下不少,自然,大家都對王財主感激不盡。
淤泥挖完后,村民果然都念著王財主的好,不來向他借糧了,只靠著攢下的糧食苦撐度日,這讓王財主松了口氣。
過了些天,老管家問王財主:“村里還有人來向你借糧嗎?”王財主搖搖頭。
老管家嘆道:“他們那點糧應(yīng)該吃光了,他們不來向你借糧,看來是準(zhǔn)備去逃荒啦。”
王財主哭喪著臉說:“逃就逃吧,我也顧不了這么多了!崩瞎芗覈@息著走回了后院。
就在這天夜里,王家的大門“砰”的一聲被撞開了,沖進(jìn)來一伙明火執(zhí)仗的強盜。那強盜頭子自稱他們是百里之外的二龍山的,山上也斷糧了,這才不遠(yuǎn)百里跑到這兒來。他們只搶糧食,不傷人命,但若敢反抗,必遭滅門。說完,強盜們風(fēng)卷殘云般把王家凡是能吃的東西一掃而空,連夜走了。王財主一*坐在地上,仰天長嘆:“老天爺,你讓我怎么活?”
老管家過來安慰他,王財主苦笑道:“真是想不到,我王家也要去逃荒了!”
老管家嘆道:“放心吧,天無絕人之路,我們還沒到那一步!
王財主哭道:“如今家里一粒糧都沒了,即使藏有些錢財,又能上哪兒去買糧?”
老管家抬頭看了看天色,說:“天亮了,我跟你到村里看看。”
兩人慢慢走進(jìn)村子,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都在收拾行裝,看樣子是準(zhǔn)備出去逃荒了。一個村民看了一眼王財主說:“我們本來想向東家再借點糧的,但東家的存糧也不多了!
王財主苦著臉說:“實不相瞞,我家昨晚來了伙強盜,把能吃的都搶光了,如今我也只能跟大家一起去逃荒了!
聽說王家被搶,大伙兒都從家里跑了出來。老管家顫巍巍地說:“鄉(xiāng)親們,別走!老話說得好,物離鄉(xiāng)貴,人離鄉(xiāng)賤,出去了,十有八九回不來啊,咱們死也要死在祖宗之地。
一個上了年紀(jì)的村民說道:“老管家,我們也不想走,但不能在這里活活餓死啊!逼渌迕褚布娂姼胶,說本來還能指望一下王家,但現(xiàn)在連王家也自身難保了,更是非走不可了。
老管家神秘地說:“只要大家都留下來,東西總會有的,餓不死人。”全村人都奇怪地瞪著老管家,現(xiàn)在全村哪還有東西可吃?老管家說道:“你們幫王家挖的塘泥呢,抬一塊來。”
大伙兒都不明白老管家的用意,但還是搬來了一塊塘泥。老管家叫人把塘泥砸碎,幾個村民便掄起錘子,一通亂砸。老管家湊到近前,仔細(xì)瞅了瞅,然后叫人打來一盆水,從碎泥中撿起一塊扔進(jìn)了盆里。
過了一會兒,那塊碎泥竟在盆里動了起來。大伙兒一看,這哪里是什么泥,分明就是一條鐵鯰魚,而且還是活的。這下,大伙兒都驚訝不已,沒想到泥里竟然藏著魚。
老管家慢慢說起了八十年前那場災(zāi)荒,當(dāng)時,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了,但沒有一個能回來的,留在村里的就靠這些魚活了下來。他們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藏在淤泥中躲避干旱的魚,這才知道原來這種魚還有這樣的本事,可以在泥中假死,等到有水時又會活過來。他之前故意不讓村民下塘捕魚,就是為了讓更多的魚藏在泥中,以備在最后時刻讓村民渡過難關(guān)。
村民們聽完,個個驚喜不已,有了這些魚,就用不著逃荒了。
老管家對身邊的王財主說道:“東家,這些泥都是王家的,由你說吧,怎么辦?”
大家都緊張地望著王財主。王財主苦笑著搖搖頭說:“都這時候了,還分什么你家我家的,就按人口分了吧,能活命就大家一起活命!
【篇二】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明朝萬歷31年,陜西三原縣城小清河上的龍橋即將竣工,三原縣的焦縣令前往工地視察。
焦縣令還沒有走到龍橋橋頭,遠(yuǎn)遠(yuǎn)就聽龍橋上"咯哇,咯哇"的似有成千上萬青蛙在大聲鳴叫。來到橋頭一看,尚未竣工的龍橋橋面上果然密密麻麻地爬滿了青蛙。別說經(jīng)過,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焦縣令讓衙役們將青蛙趕走,可青蛙實在太多,你前腳將它趕走,它后腳又來了,根本就沒法趕。焦縣令覺得奇怪,下轎來仔細(xì)看了看橋面上的青蛙,發(fā)現(xiàn)它們個個昂首含淚,"咯哇,咯哇"的叫聲好像在大聲喊道:"冤枉,冤枉!"聽起來格外悲傷凄慘。飽讀詩書的焦縣令心想,關(guān)于動物告狀的事古書上多有記載,莫非這些青蛙今天也是攔轎告狀的?想到這里,他面對青蛙大聲問道:"你們?yōu)槭裁匆獡踝∥业娜ヂ?難道你們有冤屈要稟報本縣?如果真是這樣,就請你們連點三下頭。"焦縣令話音未落,成群的青蛙立即停止鳴叫,齊刷刷地點了三下頭。焦縣令更加驚奇,他想了想,又問道:"你們有什么冤屈盡管告訴本縣,本縣一定給你們做主。"青蛙聞言,"撲通、撲通"地紛紛跳進(jìn)小清河里。一眨眼的工夫,橋面上連一只青蛙也沒有了。
“難道這小清河里真有冤屈?”焦縣令命令衙役們分頭下到小清河里去尋找,果然在小清河的深水潭里打撈出了一具男子的尸體!尸體被牢牢地捆綁在一個上半扇的石磨盤上,除非有人專門下水打撈,否則尸體永遠(yuǎn)也不會浮出水面。
人命關(guān)天!焦縣令立即命人在全縣城里張貼啟示,尋找能夠認(rèn)識尸體的人?梢换10多天過去了,沒人認(rèn)識這個無名男尸。這可如何是好?焦縣令日夜思考著*這個疑案的良方妙計。
這天上午,三原縣城的大街小巷里又到處都張貼著縣衙重金求購下半扇石磨盤的"告示"。很快,這個消息就像一陣風(fēng)一樣迅速地在當(dāng)?shù)匕傩罩袀鏖_了。聽說下半扇石磨盤能賣大價錢,三原縣城及周圍方圓百里的老百姓有的用驢拉,有的用車推,全都將自己家里的下半扇石磨盤運到縣衙里來賣。
縣衙每收購一個下半截石磨盤,焦縣令都悄悄地命人將它和捆綁男尸的那個上半截石磨盤扣在一起,看看它們是不是上下合縫。那知一個多月過去了,收購的下半扇石磨盤已經(jīng)多達(dá)200多個,但卻沒有一個能和那個捆綁男尸的上半扇石磨盤合在一起的,焦縣令非常著急。
就在焦縣令感到毫無希望的時候,龍橋橋頭一家私人旅店的老板娘送來了一個下半扇石磨盤。老板娘走后,衙役們將這塊石磨盤與那個捆綁男尸的石磨盤合在一起,只見這兩個石磨盤嚴(yán)絲合縫,分毫不差。焦縣令心頭一喜,立即下令將那家旅店的杜老板帶到縣衙大堂上。經(jīng)審訊,杜老板在鐵的事實面前如實交待了他們的犯罪事實。
原來,杜老板在龍橋邊開了家小小的旅店,為過往行人提供吃飯和住宿。南來北往的客人中有不少是從南方來到北方經(jīng)商的,吃慣了海鮮的南方客人總想吃一頓海鮮。可三原縣遠(yuǎn)離大海,那來的海鮮呀?杜老板為了賺錢,經(jīng)常在小清河里捕撈青蛙冒充海鮮,欺騙顧客。
這天,旅店里來了一位30多歲的南方客商。客商見杜老板正在宰殺青蛙,就勸告杜老板說:"青蛙是個益蟲,莊稼人需要它,經(jīng)常大量地捕殺青蛙是要造孽的。"說罷,客商掏出10兩紋銀遞給杜老板,勸他用這些錢做本錢,另外做個生意,不要再捕殺青蛙了。杜老板接過銀子,滿臉堆笑地連聲說道:"客官大恩大德,杜某來日定當(dāng)厚報。"然而,客商走后,杜老板依然我行我素,繼續(xù)捕殺青蛙。
兩年后,那位客商再次來到杜老板的小旅店里。杜老板怕客商責(zé)怪他沒有另外做生意,向他索要10兩銀子,一見面就假惺惺地哭窮,說他本想改行,無奈本錢不夠,只好繼續(xù)開這個小店維持生計。好心的客商聽罷,又掏出50兩銀子送給杜老板。黑心的杜老板見這位客商出手大方,知道他腰包里必定還有更多的銀子,心中頓生惡意。他假裝感謝客商,熱情地為客商備酒、做飯,實則在客商的飯碗里下了大量"蒙汗藥"。毫無防備的客商吃過晚飯后,很快就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杜老板先用繩子將昏睡中的客商活活勒死,然后悄悄地將尸體沉在小清河的深水潭里。為了防止尸體浮出水面被人察覺,他將尸體捆綁在自家磨豆腐的石磨盤上。杜老板干這事時連老婆也沒告訴,原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這起殺人案就可以永遠(yuǎn)消失了。
焦縣令重金收購磨盤時,杜老板怕罪行暴露,告誡老婆不要把磨盤送到縣衙里去可又說不出原由。他老婆見人家都領(lǐng)了重金,終于抵不住金錢的誘惑,背著杜老板將磨盤送到了縣衙。
處決杜老板這一天,小清河兩岸蛙聲一片,成千上萬的青蛙在小清河岸邊呱呱呱地歡叫著,跳躍著,鬧騰了三天三夜方才罷休。
殺人案告破了,可為破案而收購的幾百個石磨盤怎么處理呢?這一天,焦縣令再次來到已經(jīng)竣工的龍橋上。他發(fā)現(xiàn)龍橋建造得的確非常漂亮,但是,緊接龍橋兩邊的路依然還是土路,坑坑洼洼,極不平整。于是,焦縣令命人將石磨盤全都鋪在龍橋兩邊的土路上,以方便路人行走。時到今日,龍橋兩邊依然鋪著厚薄不同,大小不等,磨眼各異的石磨盤,似乎在向人們敘說著當(dāng)年那起青蛙攔轎告狀、焦縣令妙計破疑案的動人故事。
【篇三】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話說清朝的順治皇帝,為找個德才兼?zhèn)涞奶,把太子玄燁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盡快培養(yǎng)成才,在文華殿擺下了御宴。席間,順治皇帝向群臣說道:“朕有一事不明,請眾愛卿給朕釋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問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爾等是臣,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眾愛卿的耳朵卻大呢?”
文武官員一聽,都驚出了一身冷汗,這可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眾人面面相覷,個個噤若寒蟬,文華殿的空氣好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聲答道:“萬歲是龍,所以耳朵小;臣等是象,所以耳朵大!
順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問題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翰林庶吉士鄭天經(jīng)。順治皇帝頓時來了興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個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卻敢直面龍顏,看來此人是夠有膽識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實學(xué)如何,便問道:“愛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還是書籍上記載的呢?”
“臣在萬歲面前豈敢杜撰!這是寫在(《百藏經(jīng)》第十三篇上的文字!
此書是佛學(xué)巨著,順治皇帝即命太監(jiān)從藏書樓把書找來,竟是幾十捆竹簡,足有幾百斤重。鄭天經(jīng)向前翻開竹簡,很快就找到了這句話。順治皇帝龍顏大悅,覺得太傅人選非他莫屬,便下了一道口諭,破格任鄭天經(jīng)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變成了二品官,若是別人豈不要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鄭天經(jīng)竟還“得寸進(jìn)尺”,啟奏道:“若讓微臣教太子,必須立個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皇帝竟也連連答應(yīng),讓鄭天經(jīng)與太子玄燁約法三章,成了師生。
年幼的玄燁,很貪玩,不好好讀書,但鄭天經(jīng)絲毫不為皇權(quán)所懼,該怎么罰還是怎么罰。
有一天,鄭天經(jīng)讓玄燁背書,玄燁非但背不出來,還嬉皮笑臉的,鄭天經(jīng)勃然大怒,便緊緊拽住玄燁,兩人同跪在太陽下。六月驕陽似火,玄燁熱得汗流浹背,皇后見了,心疼地一把抱住玄燁,大罵鄭天經(jīng)不通人性。她還氣急敗壞地吵吵嚷嚷:“我的兒子讀不讀書,將來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這般窩囊氣!”
鄭天經(jīng)聽了,氣得一時竟忘記了臣子的身份,對皇后義正辭嚴(yán)道:“臣身負(fù)教誨國之儲君大任,只牢牢記住了一條理——樹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兒童不讀書,定然變蠢豬!這書讓臣教臣就教,不讓教,臣就回鄉(xiāng)下躬耕隴畝去!”說著脫下了官服,扔掉了頂戴花翎,揚長而去。
鄭天經(jīng)回到住處打點行裝,還沒有離開宮,便有一太監(jiān)飛奔而來,傳下皇帝口諭,宣他到東宮去。鄭天經(jīng)昂然來到東宮,見玄燁正跪在順治皇帝的腳下,他心里就明白了,便也跪倒在地,為太子求情。順治皇帝親自攙扶起鄭天經(jīng),給他賜了座,又喝令玄燁道:“小奴才,快給你的恩師跪下!”
旁邊的幾個大臣都勸諫道:“不可不可,哪有儲君給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親師,世間五,誰人不拜?誰人不跪?難道玄燁這個當(dāng)學(xué)生的就不能給恩師下跪?”
玄燁規(guī)規(guī)矩矩地跪在了鄭天經(jīng)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燁再也不敢在太傅鄭天經(jīng)跟前放肆,且虛心求教,而鄭天經(jīng)從太子的進(jìn)步中也漸漸喜歡上了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學(xué)生,師生相處甚歡,太子玄燁不覺也成了博學(xué)之士。
在康熙皇帝繼位的前一年,鄭天經(jīng)由于身體欠佳,便乞準(zhǔn)退隱,回到了故鄉(xiāng)蘇州。
歲月如梭,轉(zhuǎn)眼十幾年過去了。這時的康熙已經(jīng)捉鰲拜,滅三藩,成為成震四方的一代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時,路經(jīng)蘇州,又想起了當(dāng)年苦心把自己培養(yǎng)成才的鄭天經(jīng)老師,便想前去探訪他。鄭天經(jīng)聽說康熙要駕臨忐忑不安起來。他耄耋之年,膽子越變越小了。想起當(dāng)年執(zhí)教太子時的過分嚴(yán)厲,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長期隱居山林,也不知道當(dāng)年的太子,現(xiàn)在的康熙性情變得如何。如若追究起來,鄭家可有滅門之災(zāi)!鄭天經(jīng)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鑾駕到了鄭府,只見鄭府已經(jīng)孝幔高掛,喪聯(lián)貼起,鄭府里的人全都披麻戴孝,放聲痛哭——原來恩師鄭天經(jīng)已于昨晚與世長辭了?滴趼動嵎怕暣髴Q,三步兩步搶到靈柩跟前,手扶靈柩,邊哭邊訴;“學(xué)生來遲了一步,竟無緣見到先生一面!”內(nèi)心悲痛的他,讓人打開棺蓋,以瞻恩師遺容,悲慟處不由吟起念師祭文。
當(dāng)康熙念到“感念師恩,感念師情,眼泣淚血,心如刀絞”時,棺材內(nèi)平躺著的鄭天經(jīng),突然坐了起來,拉住康熙的手泣不成聲。原來這是鄭天經(jīng)使的詐死之計。心想皇帝見他已經(jīng)死了,也就不會再株連他的家族了。結(jié)果事情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隨行的文武大臣,看到這種師生情深的感人場面,也不由動容。宮廷畫師姜嘉瑜,感動于康熙與鄭天經(jīng)來之不易的師生情誼,畫下了金殿選師、東宮跪師、鄭府哭師三幅畫,讓此情此景在畫中得到了永恒。后來,康熙將這三幅畫帶到了京城,掛在了自己的寢宮里,留作永久的紀(jì)念。
【篇四】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雞心棗是河南新鄭特產(chǎn),自古以來就有“靈寶蘋果潼關(guān)梨,新鄭大棗甜似蜜”的美譽,雞心棗還有一段傳說呢。
話說公元774年間,鄭國遷都鄭地,即現(xiàn)在的新鄭,而后鄭莊公繼位,鄭國達(dá)到鼎盛,鄭莊公更是號稱春秋小霸王。我們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鄭莊公年間。
鄭國南部有座具茨山(今新鄭的始祖山),山下有個小村莊,山腳下住著劉老漢和他的兒子劉中元,老漢給兒取名中元本意是考取狀元之意,怎奈家境貧寒,老漢身體不好,父子倆僅以劉中元上山砍柴為生。劉中元雖然沒錢上學(xué)堂,但卻非常喜歡讀書,從小就常趴在學(xué)堂的窗戶外偷偷聽講,父親更是常常借書給他讀,雖然未有先生教之,但他的文采卻是很好。
有一天,劉中元早早的砍好了柴,坐在一棵大樹下看書,看的正自入神,這時,身后不遠(yuǎn)處的草叢傳來“沙沙沙”的響聲,悉悉索索間鉆出一條花皮大蟒蛇。只見那大蟒身有海碗口那般粗,身披黑黃花紋,頭背鱗縫顯黑色,頭頂有“王”字紋斑,身長三丈。劉中元一看嚇的一動不敢動,原來是遇到了一條王錦蛇,這種蛇雖然不是毒蛇,但因其移動速度快,性格暴虐,喜食鳥類禽類,到也為當(dāng)?shù)鼐用裢春。劉中元看這蛇這般大確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蛇口大開只怕能吞下自己的腦袋。
就在劉中元正襟危坐的時候,忽然右手邊又傳來一陣“咯咯”的雞鳴聲,咯咯聲中飛來一只大公雞,劉中元更是目瞪口呆,因為這公雞非常神勇,個頭有三尺那么高,頭頂大紅冠子,怒目圓睜,在叢林間斑駁的陽光下,渾身的羽毛都是金黃色,有長長的七彩尾羽,非常像一只鳳凰。金雞剎那間就和那王錦蛇斗了起來,落羽紛飛,蛇嘶雞鳴聲中金雞一口啄在蛇的七寸上,大蛇吃痛身子纏繞而上把金雞卷住。
劉中元在一旁呆坐許久終于緩過來勁一把抄起砍柴刀砍在蛇頭上,腥血噴濺中蛇首就分了家。斗敗了大蛇,金雞渾身傷痕累累,于是中元就把金雞抱回了家。老漢聽說以后,雖然知道兒子無恙,但還是驚了一身冷汗,于是幫忙中元一起照顧金雞。
金雞傷好后中元曾要把它放歸山林,它卻自己飛了回來。中元看它神勇,亦是不舍,于是便把它安頓在自己家里。過了幾天老漢病情加重,大夫說需百年蜈蚣做藥引,這可愁壞了中元,別說百年就是十年以上的蜈蚣都屬罕見啊。中元焦頭爛額,吃不下睡不著,可是就在第二天早上起來,他發(fā)現(xiàn)金雞嘴里叼個一尺長的百年黑背蜈蚣。中元從此更是對金雞敬若有加。
老漢的病好了,一日上街買菜發(fā)現(xiàn)一群人在斗雞,他圍觀了一會兒臨走時對那些斗雞嗤之以鼻,恰巧被一個混混聽到,混混一看是劉老漢在貶斥他的斗雞,面子掛不住就拽著劉老漢:“你敢看不起我的神斗雞,我的斗雞可是全鎮(zhèn)上最厲害的!闭l知劉老漢拍開他的手說道:“我家有只金雞,三下兩下就把你的什么神雞打趴下!
這可捅了簍子,本來老漢人也老實,不喜歡招惹是非,可那混混一直欺負(fù)他們爺倆,他憋不住就頂了兩句。混混抱著自己的斗雞拉扯著劉老漢向他的茅草屋走,嘴里喊著非要看看老漢的雞有多神勇,身后圍了一大幫子人去湊熱鬧。
到了住處,中元剛好去山上砍柴沒在家,于是混混扯著老漢就地比斗雞,等到老漢一抱出金雞,混混的眼睛就挪不開了,眼神中透著深深的貪婪。果然,沒兩下金雞就把對手打的趴在地上不敢動,劉老漢心里樂開了花,終于出了口惡氣,這混混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肯定會喪如考妣吧,誰知老漢在人們的起哄聲中偷偷望去,卻看到混混非但不懊惱,反而在陰惻惻的笑,老漢心里打了突突,不知道這人在打什么主意。
果然,第二天混混就又一次來到劉老漢家,不過手里卻提了只死雞,混混訛詐老漢的雞咬死了他買的斗雞,要老漢賠償五十兩銀子,劉老漢家徒四壁,哪里那么多銀子,中元得知此事后氣憤異常,拒不給錢,混混嚷嚷著要抓了金雞抵債,就笑哈哈的沖著金雞抱去,金雞昂然站著,依然怒目圓睜,一下就啄下了混混的一顆眼珠子。混混慘嚎中落荒而逃。
劉老漢家出了只神雞的事一傳十,十傳百,整個鎮(zhèn)子都知道了。混混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一顆眼珠子他可咽不下這口氣。于是跑到都城找到了他的舅舅隆天霸,這隆天霸是鄭國的一員武將,雖然打仗厲害,但性格暴虐。已經(jīng)年近花甲,依然在朝中威名赫赫,是都城一霸,為禍一方。隆天霸聽說以后,知道金雞脾氣暴,不能硬來,于是他準(zhǔn)備了白銀三百兩,差人送到劉老漢家,說是賠禮道歉,順便想買下金雞,被劉中元一口回絕。后來他又差人傳話說只要他獻(xiàn)上金雞,便讓他一舉考中狀元,豈料更是被劉中元轟出了家門。
這下可把隆天霸氣壞了,既然得不到那就讓別人也得不到。恰逢當(dāng)時鄭莊公得了重病臥床不起,隆天霸便對皇上說吃上一顆“鳳凰心”可祛百病、延年壽,百年金雞心便是傳說中的“鳳凰心”。村民劉中元家就有百年金雞一只,絕對是祛病良藥的上上之選,旁邊的太醫(yī)懾于隆天霸的*威唯唯諾諾點頭稱是。
于是鄭莊公下旨給劉中元,要其奉上“鳳凰心”以安龍體,如若不從,株連九族。這可愁壞了劉中元,他知道是隆天霸使得壞,雖說皇上的旨意不可違抗,可金雞畢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啊,教他怎么下的了手。
當(dāng)晚劉中元在碾轉(zhuǎn)反側(cè)中緩緩睡去,夢里出現(xiàn)了那只金雞,金雞口吐人語對其說道:“我是你祖父百年之前從樹蛇口中救下的小鸞鳳,如今我還未修成人性,未通人語,只好夢中告知于你。我本欲修行千年后再回報你們劉家,看到你有生命之憂只好出現(xiàn)將你救下,后又不舍離你而去,怎想竟害你們?nèi)堑溕仙怼Υ四悴槐刂,等下你寫一封狀子,寫出前因后果即可,我會送達(dá)皇上閱覽,其他的我自會幫你!
恍惚中劉中元醒來,就看到金雞就昂然立在大廳,目光灼灼的望著他,他想起自己的夢,便下了床去寫狀子。說也奇怪,當(dāng)劉中元寫完狀子竟又迷迷糊糊睡著了。
等劉中元醒來,金雞已經(jīng)不見了,寫的狀子也不見了蹤影。到了下午,正坐在屋前黯然神傷思念金雞時,鄭莊公竟然派人把劉中元接到宮中,告訴了他一件離奇的事,他才知道金雞托夢是真的。
原來昨晚鄭莊公也夢到了金雞,金雞告訴鄭莊公,它的心確實可以治百病,但鄭莊公的病邪氣入體,需要一顆“龍膽”來做藥引子,鄭莊公忙問上哪尋得龍膽,金雞告訴鄭莊公必須是惡龍的龍膽才有煞氣以鎮(zhèn)邪氣,而其座下大將軍隆天霸的膽雖說不是真正的龍膽,但因煞氣足,也可充當(dāng)龍膽做藥引子。鄭莊公很發(fā)愁,怎能因為自己的病就要殺掉自己的將軍呢!但緊接著金雞告訴了鄭莊公侵吞軍餉、強搶民女、私扣賑災(zāi)銀兩等十大罪狀,鄭莊公便點頭了然。
鄭莊公醒來后就看到金雞站在臥榻之側(cè),那金雞跟夢里的一模一樣,旁邊的盤子里一顆滴血紅心依然在跳動,他也在桌子上看到了劉中元寫的狀子,知道事情前因后果。當(dāng)晚鄭莊公就密查隆天霸的這十大罪狀,每一條都足以殺頭的罪狀竟然全是真的,于是在天色破曉時隆天霸被抓問斬,而他的膽也被送到了鄭莊公面前,一顆黑黑的膽。
服下“龍膽鳳心”之后,皇上的病果然好了,晌午便可下床。皇上感恩于金雞的救命和撥亂反正之功,特名人將金雞的尸首厚葬,并且修建金雞廟以供香火。而劉中元寫的狀子因為文筆好,被鄭莊公看好,特賜婚公主于他做了駙馬,金雞報恩的故事也就在民間傳播開來。
而金雞埋葬的地方后來長滿了棗樹,結(jié)的棗子不同于新鄭常見的灰棗,這棗又大又密又甜,狀似雞心,人們感恩金雞滅霸,稱之為“雞心棗”。
【篇五】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喬莊水煎包全國聞名。水煎包從外面看,上面乳白,封口處有十幾個勻稱的褶皺,擰成麻花狀,就像一朵盛開的白菊花;底部饹馇成淺黃色。咬上一口,油香滿口,特別是吃到包子的焦殼時,又香又脆,真乃一絕,吃后唇齒流香,回味無窮。來到喬莊鎮(zhèn),如果不嘗一嘗這里的水煎包,你就會留下無限的遺憾。
提起喬莊的水煎包,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同治年間,在博興有一戶姓催的人家,主人叫崔方,靠賣水煎包為生,他們的崔氏水煎包獨具特色,價格又便宜,買賣童叟無欺,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有一天,崔方正在打著水煎包,突然,門外來了兩位官差,騎著兩匹快馬,在門前停下來,他們跳下馬,一位差人走上前問:“你們可是姓崔,主人叫崔方!
崔方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小心翼翼的問:“是啊,我就是崔方,不知道官爺有何吩咐?”
那官差說:“好吧,先每人給我們來十個水煎包,我們嘗一嘗。吃過后再告訴你。”
崔方把二十個水煎包,放在兩個盤子里,端到了兩個官差面前。
兩個管差,用筷子夾起來,放在鼻子上聞了聞?wù)f:“嗯,的確很香,果然名不虛傳。”
他們吃光了盤子里的水煎包,來到崔方跟前說:“崔方接旨!”
崔方哪里見過這種陣勢,一家人嚇的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
其中一位官差說:“傳皇上口諭,崔方速進(jìn)京候旨!
崔方輕聲的問:“官爺,不知道皇上叫我進(jìn)京何事?”
官差笑了笑說:“你去了就知道了,現(xiàn)在馬上跟我們一塊走。”
皇命難違,崔方只好跟著官差到了了北京。
原來,同治皇帝身體欠安,整日茶飯不思,有人向皇上推薦了博興的崔家水煎包,皇帝便傳旨讓崔方到京城,進(jìn)御膳房給皇上做水煎包。
崔方知道后,這才放了心。在御膳房里,他很快做好了水煎包,讓人端到了皇上面前,皇上嘗過之口,食欲大開,身體也漸漸的恢復(fù)了健康。水煎包也成了皇上每餐的必需品。
一年過去了,崔方思念家鄉(xiāng),思念家中的親人,他提出要回家,可是皇上說什么也不答應(yīng)。
直到同治皇帝駕崩,光緒繼位,崔方才回到了家鄉(xiāng),又干起了老本行。
光緒帝也是個病秧子,到了晚年,他心力憔悴,茶飯不思,又有人向皇帝推薦了崔氏水煎包,光緒又傳旨叫崔方進(jìn)京,還沒到京城,因為戊戌變法,光緒帝就被慈禧老佛爺囚禁了起來。崔方又回到了家鄉(xiāng)。
崔家有條家規(guī),他家水煎包的手藝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閨女。
崔方回到家鄉(xiāng)后,心想:“祖輩們立下這條家規(guī),是為了讓后人能掙出碗飯來吃,如果再有什么變故,崔家的家傳手藝就后繼無人了,我要讓大家都學(xué)會這門手藝,發(fā)揚光大,祖先也不會怪罪我的!
想到這里,他焚香祭奠了祖宗,開始開門收徒,從此,這喬莊水煎包陸續(xù)走出了喬莊,走向了全國。使這“百年老包”,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