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十篇】

時間:2021-03-25 16:51: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詩詞鑒賞# #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十篇】#】春天,又稱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個季節(jié),指立春至立夏期間,含節(jié)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以下“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十篇】”由©憂考網(wǎng)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憂考網(wǎng)!




【篇一】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行香子·樹繞村莊


  [宋代]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


  倚東風、豪興徜徉。


  小園幾許,收盡春光。


  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


  飏青旗、流水橋旁。


  偶然乘興、步過東岡。


  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注釋


  ①陂(bēi)塘:池塘。


 、卺洌╟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來回地走動。


 、垤▂áng):飛揚,飄揚。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白話譯文


  綠樹繞著村莊,春水溢滿池塘,淋浴著東風,帶著豪興我信步而行。小園很小,卻收盡春光。桃花正紅,李花雪白,菜花金黃。


  遠遠一帶圍墻,隱約有幾間茅草屋。青色的旗幟在風中飛揚,小橋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著游興,走過東面的山岡。鶯兒鳴啼,燕兒飛舞,蝶兒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鑒賞


  詞一開始“繞樹”兩句,寫所見爛漫春光。詞人先從整個村莊寫起。村莊的周遭,層層綠樹環(huán)繞;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漲得滿滿的與池岸齊平了,顯然這是春到農(nóng)村的標志。接著“倚東風”兩句,是描寫詞人乘著溫和的春風,興趣正濃地信步漫游村莊,欣賞著春天的風光,表現(xiàn)了詞人喜愛農(nóng)村景色的神態(tài)!靶@”二句,寫詞人在漫游中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園所吸引。看上去園子才那么一點點大,但卻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紅”三句,寫紅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黃色的菜花,正是這些絢麗的色彩,濃郁的香味,才構(gòu)成了春滿小園的誘人圖畫。


  詞的下片(下闕)“遠遠”四句,詞人移步小園轉(zhuǎn)向遠處一帶的圍墻,在墻內(nèi)隱現(xiàn)出茅草小堂。在墻外小橋流水不遠,飄揚著一面青色酒旗,顯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這幾句頗似辛棄疾《鷓鴣天》詞中:“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寫詞人突然萌發(fā)了酒意,賞春也須酒佐興,然后乘著一時的興致,再步行著翻過東邊的小山崗。詞的歇拍“正鶯兒啼”三句,承上兩句意脈,即翻過小山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鶯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們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園來,是別一種春光。


  秦觀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別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人,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多有遺跡。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麗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鶯花亭;青田的秦學士祠;湖南郴州三絕碑;廣西橫縣的海棠亭、醉鄉(xiāng)亭、淮海堂、淮海書院等。秦觀墓在無錫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書“秦龍圖墓”幾個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文游臺。


【篇二】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里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注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凝妝:盛妝。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為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后悔。


  簡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于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后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xiāng),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guān)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guān)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fā)的聯(lián)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lián)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lián)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guān),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xiāng)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lián)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fā)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fā)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簡評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tài);三句急轉(zhuǎn),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露無余。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gòu)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shù)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jīng)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xiàn),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fā)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lián)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說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tǒng)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fā)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后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yīng)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fù)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焙苊黠@,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wǎng)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咸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惋!褒旂R”就是借鑒,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xiàn)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安恢睢迸c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yīng),為下文的突兀轉(zhuǎn)折作鋪墊,構(gòu)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nèi)容上的出新。在《詩經(jīng)》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fā)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里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里不僅包含著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nèi)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說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說,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xiàn)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xiàn)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詩中,絕句約占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蓖跏镭憽端囋坟囱浴)如果說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么其“神”主要表現(xiàn)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著此三字,返起下文!逼鋵嵅粌H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著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tài)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匯》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說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并非一端。所以我認為“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缎绿茣ぱΦ莻鳌飞鲜柙疲骸胺浇衽e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qū)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痹诖嗽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xùn)|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篇三】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玉樓春·春恨


  [宋代]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注釋


  玉樓春:詞牌名。亦稱“木蘭花”“春曉曲”“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前后闋格式相同,各三仄韻,一韻到底。


  長亭路:送別的路。長亭,古代驛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年少拋人:人被年少所拋棄,言人由年少變?yōu)槟昀稀?/p>

  殘夢:未做完的夢。


  五更鐘、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時候。


  一寸:指愁腸。還:已經(jīng)。千萬縷:千絲萬縷,比喻離恨無窮。


  白話譯文


  在綠楊垂柳、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他好像情侶輕易地拋下我就登程遠去。樓頭的鐘聲驚醒了五更的殘夢,心頭的離愁就像灑在花底的三月春雨。


  無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惱,一寸相思愁緒竟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地角再遠也有窮盡終了那一天,只有懷人的愁思卻是無限綿長、沒有盡期啊。


  晏殊簡介


  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zhèn)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jié)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篇四】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代]杜甫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jīng)旬出飲獨空床。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qū)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yīng)須美酒送生涯。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注釋


 、沤希褐赋啥煎\江之濱。獨步:獨自散步。


 、莆罚阂蛔鳌袄铩。


 、橇侠恚喊础妒勒f》和《晉書》中的料理,乃安排、照顧之意,施于杜詩,殊欠妥帖。近人張相《詩詞曲語詞匯釋》于料理條下歸納了四個義項:安排、幫助、排遣、逗引。認為杜詩之料理為安排、幫助之意。


 、缺K:一作“鎖”。


  ⑸黃師塔:和尚所葬之塔。陸游《老學庵筆記》:余以事至犀浦,過松林甚茂,問馭卒,此何處?答曰:“師塔也。”蜀人呼僧為師,葬所為塔,乃悟少陵“黃師塔前”之句。


 、蕫郏褐熳ⅲ函B用愛的字,言愛深紅乎,抑愛淺紅乎?有令人應(yīng)接不暇意。一作“映”,一作“與”。


 、它S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時的鄰居。蹊:小路。


 、糖∏√洌赫媒袉酒饋。“恰恰”乃唐人口語。


 、蛺郏阂蛔鳌翱础。


  ⑽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詩人杜甫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春暖花開時節(jié),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鑒賞


  這組詩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春。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杜甫本想尋伴同游賞花,未能尋到,只好獨自沿江畔散步,每經(jīng)歷一處,寫一處;寫一處,又換一意;一連成詩七首,共成一個體系,同時每首詩又自成章法。


  如果說七絕句前四首是在分別描寫惱花、怕春、報春、憐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懷的話,那么,第五首卻表達出愛花、賞花時的喜悅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寫,造成了節(jié)奏的起伏變化,給人以新奇的美感。這種喜悅之情,并未戛然作結(jié),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第六首,達到了潮。如果缺少了它,就缺少一個必要的情感過渡,而顯得美中不足。


  組詩的第六首記敘在黃四娘家賞花時的場面和感觸,描寫草堂周圍爛漫的春光,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和適意之懷。春花之美、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都躍然紙上。


  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jīng)離亂之后,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六。


  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皦褐Φ汀保枥L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皦骸、“低”二字用得十分準確、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ǹ蓯,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并未停步,而是繼續(xù)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皶r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皨伞弊謱懗鳅L聲輕軟的特點。“自在”不僅是嬌鶯姿態(tài)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jié)束,饒有余韻。讀這首絕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


  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秾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曲》),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后,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秾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diào)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弦,因而很講協(xié)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xiàn)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fù)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diào)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并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xiàn)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傲暨B”、“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lián),音調(diào)宛囀!扒∏ 睘橄舐曉~,形容嬌鶯的叫聲,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聽覺形象!皶r時”、“恰恰”為疊字,即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


  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于心情的表達。


  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jié)”(后聯(lián)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diào),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jié)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后聯(lián)既對仗工穩(wěn),又饒有余韻,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yīng)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diào)了它們,使含義更易為人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篇五】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千秋歲·數(shù)聲鶗鴂


  [宋代]張先


  數(shù)聲鶗鴂。


  又報芳菲歇。


  惜春更把殘紅折。


  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jié)。


  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


  莫把幺弦撥。


  怨極弦能說。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jié)。


  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注釋


 、徘餁q:詞牌名。


 、迄書_(tíjué):即子規(guī)、杜鵑。《離騷》:"恐鶗鴂之未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勞!


 、欠挤疲夯ú,亦指春時光景。


 、扔镭S柳:唐時洛陽永豐坊西南角荒園中有垂柳一株被冷落,白居易賦《楊柳枝詞》"永豐東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以喻家妓小蠻。后傳入樂府,因以“永豐柳”泛指園柳,喻孤寂無靠的女子。


 、苫w雪:指柳絮。


 、拾眩撼郑。幺弦:琵琶的第四弦,各弦中最細,故稱。亦泛指短弦、小弦。


  ⑺凝殘月:一作“孤燈滅”。


  白話譯文


  數(shù)聲杜鵑的鳴啼,又報告爛漫春光將要凋謝。惜春人更想將那殘花折。怎奈何雨雖輕柔風卻猛烈,正趕上這梅子發(fā)青的暮春時節(jié)?茨怯镭S坊的柳樹,在無人的園中整日撒飛絮如飄雪。


  切莫把琵琶的細弦撥動,我深深的哀怨細弦也難傾瀉。天如有情不會老,真情永不會滅絕。多情的心就像那雙絲網(wǎng),中間有千千萬萬個結(jié)。中夜已經(jīng)過去了,東方未白,尚留一彎殘月。


  張先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圣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篇六】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賞析


  這是一首的題畫詩。作者因為懂畫、會畫,所以他能緊緊抓住惠崇這幅《春江晚景》的畫題畫意,僅用桃花初放、江暖鴨嬉、蘆芽短嫩等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優(yōu)美畫境。尤其令人叫絕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他把畫家沒法畫出來的水溫冷暖,描繪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傳神!此外,他的高妙還表現(xiàn)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畫外,以畫上并沒有的“河豚欲上”,來點染初春的氣息,深化畫中的意境。如果說惠崇的畫是“畫中有詩”的話,那么這首詩便是“詩中有畫”了。難怪它能作為一首人人喜愛的名詩而傳誦至今!


  注釋


 、呕莩纾ㄒ酁榛鄢纾焊=ń柹,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洞航砭啊肥腔莩缢鳟嬅矁煞,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鐘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這兩詩是作者元豐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時江邊情景的寫照。


 、剖V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对娊(jīng)》“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碧J芽:蘆葦?shù)挠籽浚墒秤谩?/p>

 、呛与啵呼~的一種,學名“鲀”,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chǎn)于我國沿海和一些內(nèi)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上:指逆江而上。


  白話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赜蔚浇永飦砹。


  句解


  竹外桃花三兩枝


  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jié),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jīng)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xiàn)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贊。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這句詩極富哲理,現(xiàn)在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消息被人預(yù)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tài),沒有一字是閑筆。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贊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shè)也!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云:“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痹姷那叭涫敲鑼懟莩绠嬂锏木拔,這最后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lián)想。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nèi),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xiàn)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


  鑒賞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莩缭嬕咽,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xiàn)已無從考證。


  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xiàn)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gòu)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東西。


  這首題畫詩既保留了畫面的形象美,也發(fā)揮了詩的長處。詩人用他饒有風味、虛實相間的筆墨,將原畫所描繪的春色展現(xiàn)得那樣令人神往。在根據(jù)畫面進行描寫的同時,蘇軾又有新的構(gòu)思,從而使得畫中的優(yōu)美形象更富有詩的感情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jīng)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此時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時節(jié),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時節(jié))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nèi)容,既要能再現(xiàn)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shù)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lián)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xiàn)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shù),而詩是語言藝術(shù),有著表現(xiàn)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fā)揮聯(lián)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chǔ)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guān)河豚的應(yīng)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shù)魚蝦!睔W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lián)想是有根有據(jù)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fù)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zhuǎn)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lián)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jié),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蘇軾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篇七】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城東早春


  [唐代]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賞析


  詩的大意是說,詩人的時光是新春之際,——是在那柳樹剛剛抽出黃色嫩芽的時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園里已經(jīng)繁花似錦,那時刻到處都是來看花的人了,吟詩作賦已索然了。表面上看,這首詩不過平平,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著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著人才的及早培養(yǎng)發(fā)掘。


  在塵世間,對于成功者,人們總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滿懷妒意之人,也不過是仰慕之情的一種畸形反映而已。所以,當一個人獲得成功,特別是重大成功之后,無不大有門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賀的人們當中,少不了那么一種人:大言不慚地聲稱“我早就看出這小子有出息”,以顯示他的慧眼金睛。這的確是非常容易不過的事。上林已經(jīng)“花似錦”,大家趨而觀賞,說說“這種花真漂亮”,“那種花多好瞧”的話兒,多么自在!多么高雅!然而,這是三歲小孩都可以辦到的,——亦可指指這,點點那,或?qū)Φ,或(qū),或(qū)敔斈棠虒W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樣。但,這是真本事么?花開得好,是因為陽光雨露充足,選種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頗令人心曠神怡么?可要知道,那單在選種之時就有著諸多學問。因此,世間最堪稱道的實在應(yīng)該是那些發(fā)掘培養(yǎng)人才在“早”的人們,即“伯樂”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養(yǎng)者絕不會因為這種幼稚可笑而否定他們的未來,從而放棄自己的責任。他們十分清楚,人才的培養(yǎng)“在新春”,在“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時候雖然沒有“花似錦”那樣誘人,但卻蘊含著“花似錦”的遠大前景。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們祖國的美好未來的實現(xiàn),是多么需要這樣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發(fā)掘培養(yǎng)人才,不要等到別人已經(jīng)做出成績才去稱贊夸耀于他。故,《千家詩》在入選此詩時特別點明:“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側(cè)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這應(yīng)該是這首詩給我們深一層的啟迪吧!


  注釋


 、懦牵褐柑拼┏情L安。


  ⑵詩家:詩人的統(tǒng)稱,并不僅指作者自己。清景:清秀美麗的景色。清:一作“新”。新春:即早春。


 、遣劈S:剛剛露出嫩黃的柳眼。勻:均勻,勻稱。


  ⑷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漢武帝時加以擴充,為漢宮苑。詩中用來代指唐朝京城長安。錦:五色織成的綢綾。


 、删悖喝?椿ㄈ耍捍颂庪p關(guān)進士及第者。唐時舉進士及第者有在長安城中看花的風俗。


  白話譯文


  早春的清新景色,正式詩人的最愛。綠柳枝頭嫩葉初萌,鵝黃之色尚未均勻。若是到了京城花開之際,那將滿城便是賞花之人。


  句解


  “詩家清景在新春”,詩人在京城東郊游玩時,看到初春的景色,不禁由衷地贊嘆。但他并未實寫春色,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贊嘆道:新春時節(jié)真是詩人描寫美景的時刻啊。這樣的“起”法令人意外,也讓人產(chǎn)生好奇:為什么要這樣說呢?“綠柳才黃半未勻”,第二句“承”第一句,開始具體描寫早春景色,也是對上一句的回答。早春景色何其多哉,仿佛從哪里說都是可以,但從哪里說又無法總括全部。詩人別具匠心,只單從新發(fā)的柳芽入手,抓住其“半未黃”的特點。試想清爽的春風拂動下,柳條微曳,新芽初綻,星星點點的嫩黃點綴在柳枝間,柳樹整體的顏色還未勻稱凈盡。這樣的景色充滿希望,盈溢生機,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由柳芽之姿而現(xiàn)早春之景,可謂獨辟蹊徑,令人稱絕。


  楊巨源簡介


  唐代詩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濟。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進士。初為張弘靖從事,由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fù)召授國子司業(yè)。長慶四年(824),辭官退休,執(zhí)政請以為河中少尹,食其祿終身。關(guān)于楊巨源生年,據(jù)方崧卿《韓集舉正》考訂。韓愈《送楊少尹序》作于長慶四年(824),序中述及楊有“年滿七十”、“去歸其鄉(xiāng)”語。由此推斷,楊當生于755年,卒年不詳。


【篇八】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耙恍邪樕锨嗵臁保@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么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只。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么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jīng)進入了尾聲了,已經(jīng)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么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后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shù),我們很多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后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后面兩句對仗,那么現(xiàn)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于“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zhèn)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譯文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lǐng)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nèi)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fā)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fā)了內(nèi)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diào)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fā)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按昂鲙X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fù)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fù),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篇九】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代]韓愈


  其一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注釋


 、懦剩汗Ь吹厮徒o。水部張十八員外:指張籍(766—830年)唐代詩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員外郎。


 、铺旖郑壕┏墙值。潤如酥:細膩如酥。酥,動物的油,這里形容春雨的細膩。


 、亲钍牵赫恰L帲簳r。


 、冉^勝:遠遠勝過。皇都:帝都,這里指長安。


 、晒倜ι砝洗螅喉n愈寫此詩時任吏部侍郎,公務(wù)繁忙,故云“官忙”;韓愈時年56歲,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紀大。


  ⑹即:已經(jīng)。


  ⑺憑:這里作“請”講。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東南角,為游覽勝地,遺址在今陜西西安東南部。


  白話譯文


  其一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油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jié),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其二


  不要說官事冗雜,年紀老大,已經(jīng)失去了少年時追趕春天的心情。請你忙里偷閑地先到江邊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經(jīng)很深。


  韓愈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潞3粮。圻w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dǎo)“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篇十】描寫春天美景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蘭溪棹歌


  [唐代]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注釋


 、盘m溪:即婺州(今浙江金華)境內(nèi)的蘭溪江,也稱蘭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蘭溪市西南。棹(zhào)歌:船家搖櫓時唱的歌。


 、茮鲈拢盒略。


 、窃剑汗糯鷸|南沿海一帶稱為越,今浙江省中部。


 、热眨喝。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開時下的雨。


  白話譯文


  一彎蛾眉月掛在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漲,魚群爭搶新水,夜半人靜之時紛紛涌上溪頭淺灘。


  鑒賞


  戴叔倫于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舊歷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今屬浙江)令,蘭溪(又稱蘭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東陽附近,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


  這是一首富于民歌風味的船歌。題中“蘭溪”,即婺州(今浙江金華)境內(nèi)的蘭溪江;棹是船槳,棹歌即船家搖槳時唱的歌。全詩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了蘭溪的山水之美及漁家的歡樂之情。


  歌唱當?shù)仫L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劉禹錫《踏歌詞》)取景多在日間。因為在麗日艷陽照映下,一切景物都顯得生氣蓬勃、鮮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們的美。此篇卻獨出心裁,選取夜間作背景,歌詠江南山水勝地另一種人們不大注意的美。這是它在取材、構(gòu)思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涼月如眉掛柳灣”,首句寫舟行所見岸邊景色:一彎如眉的新月,映射著清冷的黑暗,正低掛在水灣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顯得更加清澄;時值三月(從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條已經(jīng)垂縷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鏡中看”,此句轉(zhuǎn)寫水色山影。浙江一帶古為越國之地,故稱“越中”!吧缴R中看”,描繪出越中一帶水清如鏡,兩岸秀色盡映水底的美麗圖景。句內(nèi)“中”字復(fù)迭,既增添了民歌的詠嘆風味啊,又傳遞出夜間行舟時于水中一邊觀賞景色,一邊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船繼續(xù)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lián)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fā)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這種持續(xù)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則自無“山色鏡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里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里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里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嘩而有此聯(lián)想,后者因游魚潑刺而有此猜測。兩首都是詩人的想象之景。正因為多了這一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通觀全詩,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之夜作為背景,但它著重表現(xiàn)的并非夜的靜謐朦朧,而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這,正體現(xiàn)出這首詩獨特的民歌氣韻,漁家的歡樂之情。[3-5]


  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棹(zhào召)歌,漁民的船歌。這首詩,仿擬民歌的韻致,以清新靈妙的筆觸,寫出蘭溪一帶的山水之美,漁家的歡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畫。


  首句“涼月如眉掛柳灣”是抬頭仰望天空。“涼月”二字,既寫出月色的秀朗,又點出春雨過后涼爽宜人的氣候!皰炝鵀场保谷讼胂蟮皆聮焐翌^,光瀉蘭溪,細絳弄影,溪月相映增輝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鏡中看”,是低頭觀看溪水,把蘭溪山水寫得極為飄逸迷人!扮R”,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潔,溪面的平靜,水色的清澈。這里,詩人沒有著意渲染疏星秀月,夾岸青山,只說了“鏡中看”三字,而豐富的韻致恰恰就在這里。它啟發(fā)讀者去想象那幽雅的蘭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搖曳生姿,朦朧而飄渺,使人如墜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筆墨,描繪出一個多么美妙的藝術(shù)境界。


  溪景誠然至美,然而對于泛舟溪上的漁人來說,的樂趣還在春潮漁汛:“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宾a鯉之類的淡水魚,極愛新水(雨水)、逆流,一連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漲,魚群聯(lián)翩而來。“桃花雨”不僅明示季節(jié),更見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魚搶新水,調(diào)皮地涌上溪頭淺灘,撥鰭擺尾,啪啪蹦跳,看到這種情景,怎不使人從心底漾起歡樂之情!


  這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詩人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讀后給人以如臨其境的美感。從詩的結(jié)構(gòu)看,前二句是靜景,后二句是動景,結(jié)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戴叔倫簡介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常州)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