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
蘇東坡要到杭州來做刺史了。這個消息一傳出,刺史衙門前面每一天都擠滿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蘇東坡上任的紅紙告示,聽一聽蘇東坡升堂的三聲號炮……但是,大家伸著脖子盼了好多天,還沒有盼到。
這天,忽然有兩個人,又打又鬧地扭到衙門來,把那堂鼓擂得震天響,呼喊著要告狀。衙役出來吆喝道:“新老爺還沒上任哩,要打官司過兩天再來吧!”那兩個人正在火頭上,也不管衙役攔阻,硬要闖進衙門里去。這辰光,衙門照壁那邊轉(zhuǎn)出一頭小毛驢來。毛驢上騎著一個大漢,頭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銅色的面孔上長著一臉胳腮胡子。他嘴里說:“讓條路,讓條路!我來遲啦,我來遲啦!“小毛驢穿過人群,一向往衙門里走。衙役趕上去,想揪住毛驢尾巴,但已經(jīng)來不及,那人就一向闖進大堂上去了。
大漢把毛驢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上來。管衙門的二爺見他這副模樣,還當是個瘋子,就跑過去喊道:“喂!這是虎坐呀,隨便坐上去要殺頭的哩!”
大漢只顧哈哈笑:“哦,有這樣厲害呀!”
管衙門的二爺說:“當然厲害!虎座要帶金印子的人才能坐哩。”
“這東西我也有一個!贝鬂h從袋里摸出一顆亮閃閃的金印子,往案桌上一擱。管衙門的二爺見了,嚇得舌頭吐出三寸長,半天縮不進去。原先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蘇東坡啊!
蘇東坡沒來及貼告示,也沒來得及放號炮,一進衙門便坐堂,叫衙役放那兩個要告狀的人進來。他一拍驚堂木,問道:“你們兩個叫什么名字?誰是原告?”
兩個人跪在堂下磕頭。一個說:“我是原告,叫李小乙!绷硪粋說:“我叫洪阿毛!
蘇東坡問:“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么狀?”
李小乙回答說:“我?guī)凸ご螂s積下十兩銀子,早兩個月借給洪阿毛做本錢。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鄰居,講明不收利息;但我什么時候要用,他就什么時候還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婦,急等銀子娶親,他非但不還我銀子,還打我哩!”
蘇東坡轉(zhuǎn)過來問洪阿毛:“你為啥欠債不還,還要打人?”
洪阿毛急忙磕頭分辯:“大老爺呀,我是趕時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兩銀子,早在立夏前就販成扇子了。沒想今年過了端午節(jié)天氣還很涼,人家身上都穿夾袍,誰來買我的扇子呀!這幾天又接連陰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壞啦。我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他就罵我、揪我,我一時在火上打了他一拳,這可不是存心打的呢!”
蘇東坡在堂上皺皺眉頭,說:“李小乙娶親的事情要緊,洪阿毛就應立刻還他十兩銀子。”
洪阿毛一聽,在堂下叫起苦來:“大老爺呀,我但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
蘇東坡在堂上捋捋胡須,說:“洪阿毛做生意蝕了本,也實在很為難。李小乙娶親的銀子還得另想辦法!
李小乙一聽,在堂下喊起屈來:“大老爺呀,我辛辛苦苦積下這十兩銀子可不容易呀!”
蘇東坡笑了笑,說:“你們不用著急,現(xiàn)有洪阿毛立刻回家去拿二十把發(fā)霉的折扇給我,這場官司就算是兩清了!
洪阿毛高興極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煙奔回家去,拿來二十把白折扇交給蘇東坡。蘇東坡將折扇一把一把打開,攤在案桌上,磨濃墨,蘸飽筆,挑那霉印子大塊的,畫成假山盆景;揀那霉印小點的,畫成松竹梅歲寒三友,一歇歇辰光,二十把折扇全畫好了。他拿十把折扇給李小乙,對他說:“你娶親的十兩銀子就在這十把折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門口去,喊‘蘇東坡畫的畫,一兩銀子買一把’,立刻就能賣掉!彼帜檬颜凵冉o洪阿毛,對他說:“你也拿它到衙門口去賣,賣得十兩銀子當本錢,去另做生意!
兩個人接過扇子,心里似信非信;誰知剛剛跑到衙門口,只喊了兩聲,二十把折扇就一搶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每人捧著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歡天喜地的各自回家去了。
人們都把蘇東坡“畫扇判案”的新鮮事到處傳頌,你傳我傳,一向到這天還有人在講呢。
【篇二】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跡發(fā)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里被打掃得干干凈凈,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后,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zhuǎn)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么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jié)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一天,突然間天空烏云密布,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著急時,烏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云。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xiàn)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云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牛郎說什么也不愿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shù)十年的伙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愿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么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于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nóng)歷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篇三】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
杜康,有人說他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黃帝建立部落聯(lián)盟后,經(jīng)過神農(nóng)氏嘗百草,辨五谷,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chǎn)糧食,杜康很負責任。由于土地肥沃,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糧食越打越多,那時候由于沒有倉庫,更沒有科學保管方法,杜康把豐收的糧食堆在山洞里,時間一長,因山洞里潮濕,糧食全霉壞了。黃帝知道這件事,非常生氣,下令把杜康撤職,只讓他當糧食保管,并且說,以后如果糧食還有霉壞,就要處死杜康。
杜康由一個負責管糧食生產(chǎn)的大臣,一下子降為糧食保管,心里十分難過。但他又想到嫘祖、風后、倉頡等臣,都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立下大功,唯獨自己沒有什么功勞,還犯了罪。想到這里,他的怒氣全消了,并且暗自下決心:非把糧食保管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發(fā)現(xiàn)了一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樹干。樹干里邊已空了。杜康靈機一動,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也許就不會霉壞了。于是,他把樹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樹,都一一進行了掏空處理。不幾天,就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里了。
誰知,兩年以后,裝在樹洞里的糧食,經(jīng)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fā)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糧食時,突然發(fā)現(xiàn)一棵裝有糧食的枯樹周圍躺著幾只山羊、野豬和兔子。開始他以為這些野獸都是死的,走近一看,發(fā)現(xiàn)它們還活著,似乎都是睡大覺。杜康一時弄不清是啥原因,還在納悶,一頭野豬醒了過來。它一見來人,馬上竄進樹林去了。緊接著,山羊、兔子也一只醒來逃走了。杜康上山時沒帶弓箭,所以也沒有追趕。他正準備往回走,又發(fā)現(xiàn)兩只山羊在裝著糧食的樹洞跟前低頭用舌頭舔著什么。杜康連忙躲到一棵大樹背后觀察,只見兩只山羊舔了一會兒,就搖搖晃晃起來,走不遠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飛快地跑過去把兩只山羊捆起來,然后才詳細察看山羊剛才用舌頭在樹洞上舔什么。不看則罷,一看可把杜康嚇了一跳。原來裝糧食的樹洞,已裂開一條縫子,里面的水不斷往外滲出,山羊、野豬和兔子就是舔了這種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聞了一下,滲出來的水特別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嘗了一口。味道雖然有些辛辣,但卻特別醇美。他越嘗越想嘗,最后一連喝了幾口。這一喝不要緊,霎時,只覺得天旋地轉(zhuǎn),剛向前走了兩步,便身不由主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著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當他醒來時,只見原來捆 綁的兩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掙扎。他翻起身來,只覺得精神飽滿,渾身是勁,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掙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順手摘下腰間的尖底罐,將樹洞里滲出來的這種味道濃香的水盛了半罐。
回來后,杜康把看到的情況,向其他保管糧食的人講了一遍,又把帶回來的味道濃香的水讓大家品嘗,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有人建議把此事趕快向黃帝報告,有的人卻不同意,理由是杜康過去把糧食霉壞了,被降了職,現(xiàn)在又把糧食裝進樹洞里,變成了水。黃帝如果知道了,不殺他的頭,也會把杜康打個半死。杜康聽后卻不慌不忙地對大伙說:“事到如今,不論是好是壞,都不能瞞著黃帝!闭f著,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黃帝了。
黃帝聽完杜康的報告,又仔細品嘗了他帶來的味道濃香的水,立刻與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臣們一致認為這是糧食中的的一種元氣,并非毒水。黃帝沒有責備杜康,命他繼續(xù)觀察,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倉頡給這種香味很濃的水取個名字。倉頡隨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飲而得神!闭f完便造了一個“酒”字。黃帝和大臣們都認為這個名子取得好。
從這以后,我國遠古時候的釀酒事業(yè)開始出現(xiàn)了。后世人為了紀念杜康,便將他尊為釀酒始祖。
【篇四】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
宋朝時候,契丹發(fā)來二十萬遼兵犯境,邊關吃緊。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現(xiàn)在徐水縣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臨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長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只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并且一連幾天數(shù)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墒撬斐堑氖剀姾屠习傩蘸孟笈c平常一樣沒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問老百姓:“遼兵這么攻城,你們不害怕嗎?”老百姓回答:“有楊將軍在此鎮(zhèn)守,遼兵是攻不破的!”
楊六郎一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感到責任的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fā)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一起上陣護城。軍隊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共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楊延昭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墻上澆一遍水,馬上就結(jié)成一層冰,澆了一夜水,結(jié)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墻白閃閃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遼兵沖到城下,前來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軍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fā),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shù)。遼兵數(shù)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沖殺出,只殺得遼兵丟盔掉甲狼狽而逃。這一仗,生擒遼兵上千,馬匹近萬,還獲得了大批武器。
楊六郎因為這次戰(zhàn),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diào)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契丹犯邊,一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楊延昭先后率兵打退遼兵一百多次進攻,使邊關一度安寧,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楊六郎五十七歲那年,病故于鄚州;实叟蓪J古阃傻拈L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回他的原籍太原。鄭州人民頃城出動,跪圍著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到眾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里邊,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當?shù)厝嗣。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紀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jié)敬拜。
【篇五】經(jīng)典民間故事閱讀
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的趕鳥節(jié)。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江華山區(qū),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繁衍生息。以五谷為食的山雀、野雞、斑鳩等等熬過了嚴冬,看到山桃花開了,伸動翅膀,飛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里人來了,就唱起歡樂的歌;看到妹姑手里金燦燦的包谷籽,一把把,一串串,撒進了黑沃沃的山土里,唱得更歡了,邀集伙伴,快來“會餐”!這樣,它們往往成群結(jié)隊,飛如烏云遮日,落象黑幕壓地,耕山人一走,它們巧妙地試探了“稻草人”,飛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不一會兒,山土就糟蹋地不成樣子了。鳥害成了耕山人的一塊心病。山地里沒有了收成,耕山人只有吃蔬菜,官府的錢水糧流也枯竭了,皇上發(fā)了慌,忙下圣旨:“誰制住了鳥害,賞林九架,免稅九年!
圣旨傳下來之后,山主、耕山人都想開了辦法。盤云寨有個盤英姑,很愛唱歌。耕山人聽了她的歌,口里象溶了一塊蜜;她向著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著山林唱,鳥雀們都羞得不敢開口,盤英姑的歌停了,鳥雀們還久久不肯離開。耕山人想到:要趕鳥,盤英姑一定有辦法。于是,盤云寨的男男女 女都來到英姑的木樓,跟她學起了唱歌,并商量把歌傳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間去,約定下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下種以前,把鳥雀從九山引開,趕到?jīng)]有陽春作物的白頭山去。在盤云寨,有個叫盤阿肚的山主,養(yǎng)了一對畫眉,每天清晨,他把鳥籠掛在木樓的房梁上,逗著畫眉唱。說也奇怪,也引來一些山雀,日停寨頭,夜宿樓檐,山主十分高興:“哈哈,九架嶺又到我名下了!庇谑牵泵π迺,報告皇帝;实壑旃P一點,命令各山寨:山主們多養(yǎng)畫眉,正月末一天,以鳥引鳥,把九山九嶺的鳥雀引上白頭山石巖嶺。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種早包谷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著聚會寨頭。九十九寨的山主,看著鳥雀一群群飛出山林,飛來山寨,好不高興,舉起鳥籠,搶在耕山人的前頭,向白頭山匯集。鳥雀也真的追著歌聲,跟著人們,飛往白頭山。
這天,白頭山上人多,鳥也多。晴天,鳥雀飛成排,為歌唱者遮日蔭,雨天,鳥雀飛成隊,為唱歌人擋風雨。耕山人從清晨唱到黃昏,鳥雀真的忘了飛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巖石上,人們悄悄離去。到第二天,鳥們飛到云頭尋找歌聲,它們圍著白頭山飛,好像山頭有聽不完的歌聲。這樣,鳥雀們在白頭山呆了半年,等到它們醒來,坡地上只剩了稻谷桿子,耕山人們早把糧食收進了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