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賞析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戰(zhàn)亂結(jié)束了,但是回到故鄉(xiāng)也還會感到悲哀。
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jié)也過去了,有幾家的墳上會有子孫來掃墓呢?
注釋:
陳秀才:作者友人,其人未詳。沙上:陳秀才的家鄉(xiāng),地址不詳。
省墓:掃墓,祭奠故去的親人。
血淚:極度悲痛時流出的眼淚。
亂后:指元末戰(zhàn)亂以后,元末有長達二十余年的農(nóng)民軍與政府軍和地主武裝之間的大混戰(zhàn)。
寒食:寒食節(jié),清明前兩天(一說前一天),舊習俗這天掃墓、祭祖。
賞析:
這首詩通過清明節(jié)沒人祭掃荒墳的一個生活面,寫出經(jīng)過元末大戰(zhàn)亂后,農(nóng)村蕭條凋敝的情景。此詩前兩句寫陳秀才還鄉(xiāng)的情景,之后詩人自己也免不了悲從中來;后兩句想象清明節(jié)墓地上的情景,反映了元末戰(zhàn)亂后的蕭條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全詩由此及彼,由個別到一般,意境漸寬,感人至深。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xiāng)亦可哀!眱删鋵懘藭r此地,寫詩人送陳秀才“還鄉(xiāng)”之景!皾M衣血淚與塵埃”表現(xiàn)了陳秀才本人的形象,陳秀才劫后余生,還鄉(xiāng)時的形象,很是悲哀。“亂后還鄉(xiāng)”點題,交待了時間背景,繼而引出后兩句。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兩句寫彼時彼地,是詩人想象清明節(jié)廣大農(nóng)村墓地上的情景。亂后家鄉(xiāng),百姓家破人亡,沒有后輩到尊長的墓前來祭掃家鄉(xiāng),已經(jīng)滿目荒涼。這兩句反映出戰(zhàn)亂后蕭條破敗的鄉(xiāng)村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
這首詩寫戰(zhàn)亂后,人生悲傷,農(nóng)村荒涼之場景,感嘆了元末大戰(zhàn)“亂后”廣大百姓家破人亡的慘象,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同情民生疾苦的心境。詩筆由近及遠,由個別及一般,意境由淺入深,由窄變闊,感人至深。
【篇二】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賞析
《清明日貍渡道中》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cè)帽風;ㄈ忌缴,柳臥水聲中。
石馬立當?shù),紙鳶鳴半空。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譯文:
淚水沾滿綸巾,連綿不斷。散亂的頭發(fā),帽子也被風吹斜了。繁花染紅了山野,柳條臥在水面上。石獸立在道路兩旁,紙也在半空中旋飛。人們離開了墳墓以后,烏鴉小鳥們活躍起來,四處覓食。
注釋:
范成大在紹興二十四年(1164)任徽州司戶參軍。此詩當作于赴任途中。聯(lián)系詩集中前后詩篇分析,“貍渡”似在皖南南陵一帶。
披披:散亂的樣子。側(cè)帽:帽子被風吹歪。
石馬:墳前接道兩旁之石獸。
紙鳶:鷹形風箏。
墦:墳墓。
賞析:
詩人范成大就清明山行道中所見景象,一路敘來。山風、細雨,花燃,柳臥,唯獨不見一個人影,在這樣空廓的背景上.大自然顯得頗有活力,但這只是一種藝術(shù)的對照。后四句寫墳地上掃墓的人散去,只剩下石馬、紙鳶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作伴。而令人憎惡的烏鴉之類則活躍起來,上下翻飛,四處覓食,暗示出長眠地下的死者亡靈的寂寞。反映出范成大離鄉(xiāng)遠行途中,心頭泛起的一種悵惘、失落之感。
【篇三】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賞析
《壬戌清明作》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譯文:
陣陣輕寒,彌漫在清晨,片片陰云,籠罩在暮色時分。愁悶里,竟然未覺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淚,是因有風雨的侵臨,啼鳥無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國的江山啊,突然稱為夢寐,中華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夢獨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廣,卻無處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賞析:
首聯(lián)寫環(huán)境氛圍,暗示斗爭的情況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飄飛的輕云到了傍晚就陰沉沉的了,在憂愁中的人全然不覺時間已進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寫的實際的天氣,又是寫的內(nèi)心的感觸:清的力量漸漸滲透已把天下遮掩。環(huán)境描寫,有渲染氣氛的作用。后句,點出一個“愁”字,流露郁懣和時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頷聯(lián)用雙關(guān)語對比地寫眼前的現(xiàn)實!坝袦I”,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鳥”來比喻賣力為清廷幫腔的小人。這種寫法我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來比喻忠與*。那“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這類構(gòu)意的始祖了。這樣的寫法,能夠表達作者鮮明的愛憎。
頸聯(lián)感情強烈,飽含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將恢復理想成為空想的感傷,志士仁人白白消殞的沉痛,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的深沉幽憤,也有“萬里悲風隨郵塞,三年明月照思鄉(xiāng)”的沉痛遺恨,慷慨悲壯而讓人久久難以釋懷。
尾聯(lián)流露出失望之情。“龍蛇”這里是借喻,代指志士。“龍蛇四海歸無所”,指反清志士們因為大業(yè)難成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昂衬昴陳砜托摹,指包抗自己在內(nèi)的前明遺民志士在年年寒食節(jié)的時候都會產(chǎn)生悲愴之感。由此,表達了反清無望的幽憤。
【篇四】清明節(jié)的古詩詞賞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zhuǎn)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
清明節(jié)與上巳節(jié)的時候,西湖風光正好。滿眼都是一片繁華景象。擁擠的湖邊吵吵嚷嚷,那是誰家在爭道?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絲花紋的車子,在翠綠的垂柳下穿行而過。
日暮時分友人才相隨離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嘩不已。游人連成一串,漸行漸遠,道路彎轉(zhuǎn),湖堤也歪斜變化。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賞析:
這首詞描寫清明時節(jié)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特別著重描繪日暮回城時喧嘩熙攘的情景,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從側(cè)面來寫西湖之美。這首詞寫得人歡景艷,別具一格,不乏動人之處。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jié)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cè)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古時以農(nóng)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歷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秹袅轰洝肪矶d:“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薄稏|京夢華錄》也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們游春的盛況。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去處?淳G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游的隊伍。
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圖。下片寫游人返歸的景象。日暮時分,酒醒了的、還在醉著的,前后相將歸家。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一路之上,花頭攢動!爸钡匠穷^總是花”,這里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如杜牧《九日齊安登高》中即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碧K軾《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說道:“髻重不嫌黃花滿,手香新喜綠橙搓!眲⒖饲f《上巳》也有句云:“暮歸尚有清狂態(tài),亂插山花滿角巾!笨梢,“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游而歸,頭上簪花絡(luò)繹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時節(jié),是古人往水邊游玩的時侯。以這樣一個游覽的時節(jié),再加上西湖這樣一個游覽勝地,真可謂良辰美景,兩者鑄備,熱鬧景象自是非同尋常。本詞所表現(xiàn)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本詞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類似這些景象的聯(lián)想,從游人歸返之態(tài)中,似可想見他們有的專意游覽,飽享春景;有的就景歡飲,一醉方休,他們各以自己的方式縱情游樂,盡興而歸?傊,游者云集,笑語連天。
此詞從開始到結(jié)束都貫穿著“繁華”、“喧嘩”的節(jié)日氣氛,把讀者也卷入這氣氛之中,領(lǐng)受節(jié)日的歡樂。讀完這首詞,再回頭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本筒浑y看出,作者是借節(jié)日的繁華來贊美西湖好的。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全詞構(gòu)成一幅生動壯美的游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