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夕的來歷和習(xí)俗日記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lián),剃頭發(fā),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guī)矩”太多了!有些習(xí)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zhǔn)備去問正在貼春聯(lián)的爸爸。“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弊值怪N,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澳菫槭裁匆怪N?”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值怪N是一種習(xí)俗,‘福’倒貼說明‘!梗ǖ剑┝!”“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習(xí)俗和規(guī)矩呢?”我又發(fā)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xí)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lián)的方法驅(qū)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聽完爸爸的講解,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又問爸爸:“為什么理發(fā)要趕在二十七呢?”“哦,民間有一條俗語,叫‘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傻瓜!”“原來是這樣!”
我又發(fā)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jié)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習(xí)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蔽疫@才全明白。
今天我知道了很多過年習(xí)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太迷信了!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
同學(xué)們,我對“年”的習(xí)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2.除夕的來歷和習(xí)俗日記
農(nóng)歷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燈籠等習(xí)俗。夏歷臘月除夕,人們喜歡貼紅對聯(lián),放鞭炮,這也有個來歷。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dāng)時沒有人能夠制 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zāi)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guān)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fā)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澳辍甭牭竭@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fā)現(xiàn)“年”怕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fā)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lián)代替了批符。
除夕是農(nóng)歷中一年的最后一個晚上,在這一天,人們合家團圓,辭舊迎新,還有很多風(fēng)俗習(xí)慣。
首先就是年夜飯,這年夜飯是迎接新年的最后一頓飯,可大有講究。在中國,特別是在北方,年夜飯的主角當(dāng)之無愧就是餃子了。全家老小一起和面、搟皮、包餡、下鍋……不一會兒,見證全家團圓的餃子就出鍋嘍!咬一口,里面的餡料五花八門,各種時令蔬菜、肉類、蛋、海鮮“盡在口中”,美味極了。而且餃子“餃”還與“交”諧音,象征著團圓的意思。另外,餐桌上還少不了形似金元 寶的蛋餃、與“高”諧音的年糕、與“富裕”諧音的豆腐魚湯和一大桌豐盛的大餐。不僅味道好,而且還非常吉利。
除夕還有大掃除的習(xí)俗。因為后一天就是新年第一天了,所以除夕一定要先把家里里外外都清理一遍,寓意擺脫貧窮。這其中還有一段傳說:據(jù)說,古代神話中的顓頊的兒子非常懶惰,身上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吃飯卻要吃不少,在除夕夜,他又餓又凍,就死了。于是,后人就都在除夕這一天大掃除了。
當(dāng)然,還有拜年、貼春聯(lián)、放爆竹等習(xí)俗。除夕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我們一定不能讓這些節(jié)日消失,要一代一代繼續(xù)傳承下去!
3.除夕的來歷和習(xí)俗日記
在不同的地方,過除夕的習(xí)俗也都不同,最有特點的,非陜西莫屬不可。除夕傍晚,看看四周,人們早早地在門兩邊貼上紅色的對聯(lián),在房檐下掛上喜慶的大紅燈籠。突然,山中傳來了串串鞭炮演奏出來的陣陣樂曲。過了不久,家家戶戶豐盛的年夜飯做好了,“樂曲”也停止了,大家都關(guān)上了自己的家門,和親人們一起高高興興地吃著年夜飯。年夜飯吃得很慢,吃好后,人們總要留一些剩下來,代表著年年有余,過了不一會兒,人們又開始燒年火了。
燒年火的情景可壯觀了。把幾根粗壯的樹枝點燃后,那火越燒越旺,大火苗里套著小火苗,那火燃得熊熊烈烈,把周圍的景物都照得明亮。
最興奮的就是我們這些孩子,圍著年火蹦呀跑啊,直到累得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才肯停下來休息一會兒。漸漸的,年夜十二點到了,人們?yōu)榱宿o舊迎新,又放起了鞭炮,讓整個村子都變得熱鬧了起來,大家都在迎接新年的到來。
除夕夜,大山中洋溢著孩子們的歡笑,充滿著喜慶的味道。這一夜,很特別,也令我難忘。
4.除夕的來歷和習(xí)俗日記
近十幾年,每到除夕,人們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文藝晚會,依然形成風(fēng)俗。“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既另換新歲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qū)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有西晉周處的“風(fēng)土記”等書。“除夕”,在古代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古往今來,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xí)俗!皻q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笆裰L(fēng)俗如此”(蘇軾《歲晚三首序》)。
多少年來,我國還有除夕“吃年飯”的習(xí)俗,這頓年飯,南方人多備雞鴨魚肉,北方人則以包水餃來慶祝新年。全家團聚,共進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也是人們回顧舊歲、憧憬新年的一種形式。
另外,每至除夕12點,人們鳴放鞭炮來驅(qū)邪避兇,喜迎新年。
5.除夕的來歷和習(xí)俗日記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個叫做夕的怪物,它經(jīng)常破壞房屋,傷人害命。人們?yōu)榱硕惚芟Ыo他們的傷害都上山了。這在春節(jié)這一天時,桃花村的人們都扶老攜幼上山躲避時,有一個叫做年的孩子,對一個老婆婆說,他有一個好辦法把夕趕走。老婆婆沒在乎他說的話,直接上山了。
人們上山?jīng)]一會兒后,夕就來桃花村搞破壞了,夕看見老婆婆家,燈火明亮,夕便走了過去,只見了婆婆家門上貼著紅色的春聯(lián),窗戶上貼著各種形狀的紅色窗花。
突然,夕看見一個身披紅袍的孩子在哈哈大笑,那個孩子就是年。夕嚇得跳了起來,這時,年拿起一根火柴,點燃了院子里的鞭炮和煙花,就在這一瞬間院子里噼噼啪啪后,年卻玩的不亦樂乎,而夕這個怪物卻被嚇得一溜煙跑了。
桃花村的人們回來后看見村子里安然無恙感到很奇怪,他們看見年笑嘻嘻的,那肯定是年趕走的夕,都感謝他。但是他們不知道,年本來就是守護他們的。
這就是除夕拜年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