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學經典《左傳》名言精選
1、政以治民,邢以正邪。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左傳·隱公十一年》)
【譯文】政治是用來治理變形的,而刑法是用來匡正邪 惡的。既沒有德政,也沒有威刑,因此才會產生邪 惡。
2、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昭公五年》)
【譯文】當權者不應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無故懲罰與自己有私怨的人。
3、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
【譯文】天(自然界)道遠,人道近,兩者并非必然相關的。(鄭國星占家裨灶預言鄭國將發(fā)生大火,人們勸子產按裨灶的話,用玉器禳祭來避免火災,子產以此話應對。顯示出子產清醒的意識,進步的思想。)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百姓的生計在于勤勞,只要勤勞生活就不會困乏。
5、鬼神非人實親,維德是依。(《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鬼神不是親近哪個特定的人,而是親近有德之人。(古時雖有祭祀,但古人并不非全然迷信鬼神,而是將它與人事密切聯系起來。更強調人自身德行的重要。)
6、多行不義必自斃!蹲髠鳌る[公元年》
【譯文】多干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
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誰能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而能夠改正,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了。
8、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左傳·襄公十年》)
【譯文】眾人的憤怒不可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欲 望難以成功。
9、《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蹲髠鳌は骞荒辍
【譯文】《書經》上說:“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之中時,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毕氲轿ky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沒有了禍患。
10、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蹲髠鳌は骞哪辍
【譯文】最上等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yè),再其次是創(chuàng)立學說。即使過了很久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做不朽。
2.國學經典《左傳》名言精選
1、無德而祿,殃也!蹲髠鳌らh公二年》
【譯文】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2、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蹲髠鳌は骞荒辍
【譯文】我聽說過用忠心善行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用擺出權威來防止怨恨。
3、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面臨禍患仍不忘國家,這是忠誠的表現。
4、末大必折,尾大不掉!蹲髠鳌ふ压荒辍
【譯文】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5、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陽公五年》
【譯文】當權執(zhí)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
6、我無爾詐,爾無我虞!蹲髠鳌ば迥辍
【譯文】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真誠相待,互不欺詐。
7、宴安鴆毒,不可懷也!蹲髠鳌らh公元年》
【譯文】貪圖安逸享樂等于飲毒酒自盡,不可懷戀。
8、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蹲髠鳌は骞迥辍
【譯文】下棋的人拿著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
9、夙興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咀g文】君王每天都早睡晚起,整日都在朝中處理政事,以此才會知道君王是體恤民心的。
10、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蹲髠鳌ば四辍
【譯文】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
3.國學經典《左傳》名言精選
1、國無小,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譯文】一個國家無論大小,都不可以輕視。如果沒有準備,即便國家人口眾多,也是不能夠依仗的。
2、眾叛親離,難以濟矣!蹲髠.隱公四年》
【譯文】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離開與別人的互助合作,如果弄到眾叛親離的地步,那這個人也就無法挽救了。
3、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蹲髠.襄公二十一年》
【釋義】比喻為官正直無私。選賢任能的時候,對于外人,不會因為是仇人就不舉薦他;對于家人,也不會因為怕別人說閑話就不推薦。
4、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左傳·文公六年》
【譯文】備豫:預備、防備。不虞:預料之外。防備發(fā)生意外的事,這是古人留下的好遺教。
5、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譯文】一旦放走了敵人,就可能給后面幾代人留下隱患。
6、君子之言,信而有規(guī),故怨遠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征,故怨咎及之。(《左傳·昭公八年》)
【譯文】君子說的話,誠實而有依據,所以不會招來怨恨。小人說的話,虛偽又無根據,所以會遭致埋怨。
7、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左傳·文公十八年》)
【譯文】禮儀是用來觀德行的。德行是用來處理事情的,事情是用來衡量功勞的,功勞是為了養(yǎng)育萬民的。
8、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譯文】有德行才能快樂,快樂才能長久。
9不義而強,其斃必速。(《左傳·昭公元年》)。
【譯文】用不正義的方法,而使得自身變得強大,其必然會很快滅亡。
10、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左傳·昭公三年》)
【譯文】不必去選擇好的居住地,而是應當選擇好的鄰居居住。
11、過而不悛,亡之本也。《左傳·襄公七年》
【譯文】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是敗亡的根源。
12、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左傳·文公五年》
【譯文】空有虛名而無其實,言過其行的人。必然會招來人們的怨恨。
13、驕奢*逸,所自邪也!蹲髠鳌る[公三年》
【譯文】驕橫、奢侈、荒*、放蕩,是邪 惡發(fā)源的處所。
14、善不可失,惡不可長!蹲髠鳌る[公六年》
[譯文]好事不能放棄,壞事不可任其發(fā)展。
15、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譯文】節(jié)儉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質,奢侈是邪 惡中的大惡。
4.國學經典《左傳》名言精選
1、兄弟雖有小忿,不廢讎親!蹲髠鳌べ夜哪辍
【譯文】兄弟之間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礙他們的至親關系。
2、冬日可愛,夏日可畏!蹲髠鳌の墓吣辍
【譯文】冬日溫煦,令人喜愛;夏陽酷熱,令人害怕。冬天嚴寒,人們需要溫暖,故覺冬日的喜愛;夏日酷暑,人們畏懼炎熱,故感夏陽的可怕。這本是自然現象和人們的自然心理,杜預在注《左傳》:“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一段文字時,用了這兩句話,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春秋時晉國趙衰、趙盾父子的性格特點及晉國人對他們的反映,這種以自然現象比喻人物的方法值得學習。
3、量力而動,其過鮮矣!蹲髠鳌べ夜辍
【譯文】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去辦事,過失就會少些了。
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蹲髠鳌べ夜迥辍
【譯文】面頰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緊密相連;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兩個鄰近國家(或政黨、團體)利害相關、互相依存的關系。
5、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蹲髠鳌は骞迥辍
【譯文】言辭沒有文采,流行得不會很遠。
6、樹德莫如滋,擊疾莫如盡!蹲髠鳌ぐЧ辍
【譯文】修養(yǎng)道德的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斷增長,消除疾病的方法治得徹底干凈。
7、不以一眚掩大德!蹲髠鳌べ夜辍
【譯文】不能因為一次過失而掩蓋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過去的功績。
8、從善如流!蹲髠鳌こ晒四辍
【譯文】聽從正確的意見象流水一樣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別人好的意見,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9、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譯文】災禍或福分沒有別的來路,全由人們自己召來。無論災鍋或福分,都沒有定數,其降臨并非出于冥冥的天意,而是由人們自己的作為導致的,這兩句體現了古人在禍福問題上的唯物觀念,是可貴的。多用于說明災禍之起由于人事,應注意避禍趨福,不可怨天尤人。
10、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左傳·哀公元年》
【譯文】國家興盛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對受傷的人一樣關心愛護,這是它的洪福;國家衰亡時,當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糞土草芥一樣微不足道,這是它的禍根。
5.國學經典《左傳》名言精選
1、有德不可敵。(《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引古《軍志》。)
【譯文】國君有德行,這樣的國家是不可戰(zhàn)勝的。此句話的意思和“仁者無敵”基本類同,都講的是良好的德行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一個有德行的君主,施行仁政,那么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擁護,這樣的國家是不可戰(zhàn)勝的。假如一個國家,國君昏庸無能,任用*佞,禍患平民,引起民眾的離心離德,那么這個國家必不能長久。
2、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根本,勿使能殖。(《左傳·隱公六年》)
【譯文】管理國家的人們,看到了邪 惡的事物,就會像農夫見到雜草一樣,快速的將其鏟除。鏟除之后,病將他們漚爛,斷絕其根莖,使其再無生機。
3、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譯文】安:何處。傅:同“附”,附著。連皮都不存在了,毛長到什么地方呢?這句話比喻事物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就不可能存在了。
4、信載義而行之為利。(《左傳·宣公十五年》)
【譯文】誠信承載和貫徹著道義而予以推行就是利益。這句話指出誠信才是合乎道義的,講究誠信,合乎道義,也就能得到正當合理的利益。
5、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譯文】慎重地開始,而不怠慢結果,結果就不會窘迫。
6、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
【譯文】如果對國家社稷有益處,即便是死,也要用它。
7、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
【譯文】能夠制止戰(zhàn)爭的才是真正的“武”,武力存在的是為了維護和平。(《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8、修己而不責人,則免于難。(《左傳·閔公二年》)
【譯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可以省掉不少麻煩。
9、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譯文】誠信,是國家的根基,人民(為人處事)的依據。
10、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左傳·成公二年》)
【譯文】以禮法來維護道義,以道義來促生利益,以利益惠及百姓,這是治理國家的關鍵。
11、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鮮矣。(《左傳·隱公三年》)
【譯文】不恃寵而驕。驕傲而受到壓制,受到壓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為非作歹的人很少見。
12、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成公四年》)
【譯文】不是我們的同族人,他們不會與我們同心。
13、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左傳·隱公十一年》)
【譯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
14、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譯文】既然打算治你的罪(即使他沒有過錯),難道還找不出說辭來嗎?
15、君子貴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禮。(《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譯文】君子首先尊重自己,然后顧及他人,是以此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