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地理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huán)境與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布、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fā),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jié)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氣象災害臺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XX,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
(三)教材重點、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
2、教學難點: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系。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fā)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jié)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系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fā)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征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jié),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臺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fā)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系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么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它們分別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于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三維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qū)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態(tài)度欲價值觀:
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qū)別與聯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事物的空間分布,運動狀態(tài),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四、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本課文字簡潔,圖象豐富,色彩鮮艷,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系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并鞏固理性知識。
2、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借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五、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展示一段天氣預報的畫面)
介紹近幾日里齊市的天氣變化,闡述要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
(二)講授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從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運用以前的知識更好的理解念,為下面的知識做好鋪墊】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為什么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wěn)定存在嗎?)
【適時的提問,使學生的思維再度擴展,引出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回憶,為接受新知識提供依據】
3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系。)
2.高一地理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一.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背景分析
(一)說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作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開篇內容,涉及內容既是水資源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又為后面章節(jié)的學習作鋪墊。
本節(jié)課由“相互聯系的水體”和“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意義”兩部分內容組成!跋嗷ヂ撓档乃w”部分內容主要是對水圈的構成、自然界的各種水體之間的關系作了簡要的介紹,為學習水循環(huán)的學習作基礎知識方面的鋪墊!八h(huán)的過程和意義”部分內容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緊緊圍繞“水循環(huán)示意圖”以海陸間循環(huán)(又稱大循環(huán))為主介紹了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主要環(huán)節(jié),分析了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
(二)說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具備由盲目階段向自覺階段發(fā)展過渡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將接近于成熟,能運用抽象的適用形式、邏輯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可進行獨立探究活動和研究性學習。
高一學生對一些地理表面現象的認知較多,對原理性認知較少。學生已有知識是知道自然界水體存在形態(tài)、能夠概括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各圈層的特點;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基本掌握了物質三態(tài)變化,對物態(tài)變化中吸、放熱也有一定的了解;學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環(huán)過程及其意義、河流的補給等內容。
(三)說教師自身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教師只有清晰地認識自己,意識到自身的優(yōu)缺點,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
根據MBTI心理類型理論,在四個指標,八個偏愛所組成的16種類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學風格是情感型。在解決探究性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成績、性別等組成異質小組,采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交流,營造一種自由、活躍、和諧的環(huán)境,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優(yōu)化。
二.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教學目標
(一)說課標
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內容標準是“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主要環(huán)節(jié),說明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其中“說出”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主要環(huán)節(jié),為“了解”的水平;“說明”水循環(huán)的地理意義,為“理解”的水平,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課標的分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jié)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的三態(tài)變化,說出水圈的構成。
2)繪制水循環(huán)示意圖,結合示意圖說出水循環(huán)的過程。
3)舉例說明水循環(huán)在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繪制“水循環(huán)示意圖”,學會繪制簡單地理示意圖的方法。
2)通過結合“水循環(huán)示意圖”、分析其過程,學會分析相關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過小組討論黃河斷流問題,說明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水體有關知識,增強水資源的憂患意識,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習慣。
2)通過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fā)主動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的興趣。
3)通過水循環(huán)運動的學習,體會到物質的運動有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人類活動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
三.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教學重點、難點
(一)說教學重點:水循環(huán)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的確定,能使學生樹立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從而對我國的“黃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識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實現人類與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觀念。
(二)說教學難點:不同水體相互補給的關系
目前學生對各區(qū)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時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缺乏,對各種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不易理解。
四.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教學策略
(一)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fā)點,本節(jié)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
1、地圖法:學會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提取地理信息基礎上,師生共同繪制水循環(huán)示意圖,利用水循環(huán)示意圖來說出水循環(huán)的過程與主要環(huán)節(jié)。
2、案例分析法:(黃河斷流問題)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可以對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產
生影響,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真正達到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的目的。
3、探究教學法:概括出水循環(huán)意義是通過收集來的一些直觀性較強的圖片、視頻材料以及文字、
數字資料,用撲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培養(yǎng)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說學法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會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析圖、繪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3.2和圖3.3,運用示意圖理解水循環(huán)的過程并學會繪制水循環(huán)示意圖;
2、學會分析:在分析黃河斷流案例過程中,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通過討論、共同分析出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
3、學會探究:通過資料的展示與小組討論,運用具體的實例探究出水循環(huán)的意義,學會撲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討,進而進行提煉、概括。
3.高一地理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各位領導和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本課適合于我;蛑攸c中學高一年學生,一般中學高一年學生對知識擴展部分可以不講。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指導、說教學程序等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單元教學的前奏和基礎,它與后面的大氣熱力狀況、大氣運動以及許多天氣、氣候氣象知識都有直接聯系,如:臭氧對紫外線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溫作用,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等?紤]到本校學生起點較高和需要開發(fā)較多的思維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顧及了知識的整體性,又考慮了知識的層次性,為了讓學生下一步了解和學習大氣打下基礎,要在原有課文的知識基礎上適當延伸知識和聯系實際,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后面幾節(jié)課的教學。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大氣的組成及其作用;理解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主要層次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讀圖、閱讀和概括能力;運用因果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大氣的存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對流層和平流層、電離層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人類與環(huán)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觀念和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大氣主要成分對環(huán)境生命活動的影響;大氣各層的特點和人類活動與各層大氣的關系
難點:大氣各層的氣溫垂直變化原因,大氣運動方向和天氣變化狀況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因果聯系。
4、教材處理可分兩部分:一是大氣環(huán)境和大氣的組成這一部分可設計表格或簡單的設問讓學生閱讀并小結,教師可以將大氣的作用知識適當的延伸,如與物理化學的聯系、大氣熱力作用聯系等。二是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這部分是教材的重點難點,知識前后因果關系密切,如大氣成分與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密切相關、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與大氣運動的聯系、大氣運動與天氣變化狀況的關系、天氣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學習本部分內容時重點從溫度的垂直變化特點入手,由因導果,層層深入,大氣各層的特點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對于我校的學生可以將這一部分知識與第一章和下一節(jié)大氣運動適當聯系,為學好下一章打下良好基礎。
二、說教法。
1.教學及依據:因果分析方法、讀圖分析法、開放式教學法。
“以學生參與為標志,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是本節(jié)教學法的主要目標。雖然本課抽象內容較多,但一方面對于重點中學生對本章有一點知識基礎,另一方面經過本章節(jié)學習希望能提高學生的分折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時設置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分析,培養(yǎng)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及依據: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圖、色、聲、像”功能,形象生動直觀地層現相關地理事物、現象和提供資料,幫助理解和記憶。
三、說學法指導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節(jié)知識結構,遵循地理教學的基本特點與規(guī)律,學法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指導學生具備學習地理的興趣。
本節(jié)知識點多且學習知識難度較大,我在講授時通過精心設問來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指導學生掌握識圖、讀圖、分折地圖的方法。本節(jié)許多知識都內含于大氣的垂直分層圖中,如大氣各層的人類活動、地理現象等,本節(jié)可用多媒體和設問幫助理解和記憶。
3、指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各種地理事物的規(guī)律,都是通過分折和比較而得出的,學生學會在適應的時候對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本節(jié)中我通過設計表格和對比分折得出大氣垂直分層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
4.高一地理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以河流地貌為案例,剖析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節(jié)課的目地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時,分別選取河谷和沖積平原作為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的案例進行剖析,教材還設計了“活動”“案例”,讓學生學會分析地貌形成過程的方法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及其地表形態(tài)。
2.運用圖文資料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信息,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識,學會從身邊地理事物人手學習地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知識,激發(fā)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2.樹立物質是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演變過程及對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
2.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能力的分析。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別是高一年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上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閱歷淺,知識面還不夠寬等原因,分析較深層次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法
課件輔助教學法(教師在課前結合學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課件,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引導啟發(fā)教學法(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達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fā)現和解決問題、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圖分析法(利用板圖邊講邊畫,圖文并茂,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繪圖能力)。
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學習過程。
2.討論探究法: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fā)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觀察對比法: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5.高一地理說課稿優(yōu)秀范例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它選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課時“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說課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基礎上,從地球在宇宙天體系統中的地位和行星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三個“金鎖鏈條件”。
二、學情分析
城市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等科幻影片了解到一些有關宇宙的零碎知識,甚至對一些科幻情節(jié)(像外星人阿凡達)信以為真,他們對有關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條件等知識充滿了幻想、好奇、渴望,本節(jié)課我將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利用資料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來佐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水、大氣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依據。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通過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chuàng)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通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fā)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及原因。
5.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ń處熯^渡:那么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fā)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五個學習活動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以及日地距離、地球體積質量大小、公轉自轉的周期的長短對“金鎖鏈條件”形成的影響。
。2)、情境教學法:展示太陽系運動示意圖,讓學生從地球的形狀、運動特征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圖表探究:學生通過閱讀“太陽系的行星基本數據”和“太陽系示意圖”分析“金鎖鏈條件”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合作探究:課前收集有關行星的基本數據、環(huán)境特征以及地球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